《西安市地理志》是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地理志
-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8年02月
- ISBN:7-224-00071
- 編纂人員:宋德明、陰治農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闡述了西安市地理環境結構的特徵以及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資源的構成及分布狀況。
作品目錄
- 封面
- 西安市地理志
- 編輯成員
- 圖片
- 西安地區衛星影象假彩色密度分割圖
- 大雁塔(唐)
- 鼓樓
- 鐘樓
- 秦始皇兵馬俑
- 臨潼華清地
- 華清池內的楊貴妃晾發台
- 西安市市花——石榴花
- 薦福寺內的古槐(唐)
- 西安城牆(明)
- 太白積雪 遠處為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我國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
- 太白山上的二爺海、三爺海及冰川槽台。二爺海系黑河的發源地
- 華山北峰及蒼龍嶺
- 太白山上的高山草甸
- 太白山落葉松林
- 從戶縣草堂寺南望秦嶺
- 周至樓觀台森林公園
- 從戶縣草堂寺西南望圭峰山
- 藍田秦嶺王順山
- 藍田輞川山區的白皮松林
- 周至竹林
- 長安秦嶺翠華山開池
- 長安灃峪口
- 藍田湯峪口
- 戶縣太平峪口
- 藍田輞川峪口
- 戶縣太平峪河下游的礫石河床
- 輞川河與灞河交會處
- 周至黑河峪口
- 涇渭分明 圖右側為涇河,左側為渭河
- 輞川河下遊河床
- 從長安南五台北望關中平原
- 長安灤鎮西留堡地熱自噴井(陝西省水文地質隊提拱照片)
- 藍田泄湖礦泉水
- 藍田白鹿原荊峪溝上源區的蘆葦灘
- 戶縣秦嶺山前地下水溢出帶的水稻田
- 由渭北鹹陽原東南望關中平原
- 戶縣秦嶺北麓地下水溢出帶的蓮藉地
- 戶縣縣城西郊蔬菜生產基地
- 周至尚村一帶辣椒豐收
- 輞川河下游水稻田
- 北郊草灘地區的蓮菜地
- 長安秦嶺北麓柿樹林
- 長安秦嶺北麓沖積扇上的葡萄園
- 長安秦嶺北麓的板栗林
- 豐碩的臨潼石榴
- 臨潼驪山北麓的石榴園林
- 戶縣的農家院落
- 玉米大豐收
- 高陵耿渭鎮河大橋
- 西安北郊草灘渭河大橋
- 鹹陽渭河大橋
- 西安東郊灞河大橋
- 西界公路藍田段
- 穿山越嶺的西萬公路
- 寬闊的西蘭公路
- 距今一百萬年的藍田猿人頭骨發現地。左圖為藍田猿人遺址:
- 右圖為遺址所在地——藍田公王嶺:中圖為復原後的猿人頭骨。
- 西安半坡遺址
- 秦鹹陽宮遺址
- 漢長安城西北角
- 漢長安城南牆遺址
- 唐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 薦福寺(唐)
- 薦福寺內的小雁塔
- 唐代詩人白居易撰寫著名詩篇《長恨歌》之外——周至仙遊寺
- 藍田王順山北麓水陸庵
- 西安南郊樂遊原上青龍寺
- 長安興教寺(唐)
- 青龍寺內日本國空海和尚紀念塔
- 藍田輞川遺址處的唐代詩人王維手植銀杏樹
- 漢太上皇(劉邦之父劉湍)陵
- 唐太上皇(李世民之父李淵)陵
- 乾陵(唐)
-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
- 陝西省人民政府大樓
- 西安火車站
- 陝西賓館
- 西安賓館
- 唐城賓館
- 西安市書院門街
- 開拓後的西華門大街
- 西安市區東西向幹道——西五路
- 西安市區南北向幹道——長安路中段
- 2250KV工頻變壓器(西安高壓電器研究所。樓鋼攝)
- 國棉五廠的紡織車間
- 西安交通大學校門
- 陝西師範大學圖書樓
- 西安碑林(白強攝)
- 西安市青少年宮
- 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銅車馬
- 騾馬市街服裝市場
- 小寨農貿市場
- 終南山下奶牛場
- 臨潼新豐白醪酒
- “飛機城”——閻良
- 長安引鎮小景
- 藍田湯峪療養院
- 西安興慶宮公園
- 文藝大聯歡
- 跑旱船
- 扭秧歌
- 戶縣渼陂湖
- 地圖
- 前言
- 目錄
- 第一章概況
- 一、地理位置及其意義
- 圖1-1 西安市在祖國地圖上的位置
- 圖1-2 西安市在陝西省的位置
- 二、區域開發與地理沿革
- 圖1-3 西漢關中三輔形勢圖
- 圖1-4 唐代京畿道形勢圖
- 圖1-5 明代西安府附近形勢圖
- 三、建國後的行政區劃
- 表1-4 西安市行政區劃單位一覽表(1985年2月)
- 圖1-6 西安市行政區劃圖
- 四、著名的歷史古都與新興的綜合性大城市
- 第二章地質與礦產資源
- 一、區域地質概述
- (一)地層系統
- (二)岩漿岩
- (三)區域構造
- (四)地震活動
- 二、新生代古地理環境的變遷
- (一)早第三紀
- (二)晚第三紀
- (三)第四紀
- 三、礦產資源
- (一)金屬礦產
- (二)非金屬礦產
- (三)地熱
- 第三章地貌
- 一、地形大勢
- 二、地貌類型的劃分及分類系統
- 圖3-1 西安市地貌類型圖
- 三、各類地貌的基本特徵
- (一)平原(Ⅰ)
- (二)黃土台原(塬)(Ⅱ)
- (三)流水侵蝕剝蝕的黃土高丘陵(Ⅲ1)
- (四)受流水侵蝕剝蝕的中起伏低山(Ⅳ)
- (五)受流水侵蝕剝蝕的大起伏中山(Ⅴ1)
- (六)古冰川作用的極大起伏高山(Ⅵ1)
- 四、地貌發育過程
- (一)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對地貌的控制作用
- (二)渭河階地的形成
- (三)古河道窪地的形成
- (四)黃土堆積與黃土台塬的形成
- (五)山地的上升與洪積扇的形成
- 第四章氣候
- 一、氣候的基本特徵
- 二、氣候形成的因素
- (一)太陽輻射
- (二)地理條件
- (三)環流形勢
- 三、熱量狀況
- (一)氣溫
- (二)無霜凍期
- (三)積溫
- (四)季節
- (五)土壤溫度
- (六)城市的熱島效應
- 四、降水狀況
- (一)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 (二)降水量的時間分配
- (三)降水量的變化
- (四)年降水量保證率
- (五)降水日數
- (六)大降水
- (七)積雪
- (八)濕度
- (九)濕潤狀況的季節變化
- 五、日照和風
- (一)日照
- (二)風
- 六、不利的氣候條件
- (一)乾旱
- (二)霜凍
- (三)連陰雨
- (四)冰雹
- (五)酷熱和低溫
- 七、山區氣候特點
- (一)氣溫
- (二)降水
- 八、西安市氣候的歷史變遷
- 第五章河流及地下水
- 一、河格線局及其特徵
- 圖5-1 西安市水系示意圖
- 二、主要河流水文地理概況
- (一)灞河
- (二)灃河
- (三)澇河
- (四)黑河
- (五)涇河
- (六)石川河
- (七)戲河
- (八)零河
- (九)渭河
- 三、河流及水系的歷史變遷
- (一)渭河的歷史變遷
- (二)渭河南岸支流的發育及歷史變遷
- (三)河道變遷趨勢及其整治
- 四、地下水的形成、類型及其特徵
- (一)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條件
- (二)地下水補給、排泄及徑流特徵
- (三)潛水動態及特點
- (四)地下水類型及主要含水層
- (五)地下水的化學成分
- 五、水資源利用及主要水利設施
- (一)水資源及其利用
- (二)主要水利設施
- 第六章土壤、植被與動物界
- 一、土壤
- (一)土壤構成和分布的特點
- (二)主要土壤類型的特性及其利用
- 二、植被
- (一)植被的基本特徵
- (二)主要植被類型
- (三)豐富的植物資源
- (四)植被的演變
- 三、動物界
- (一)動物界的基本特徵
- (二)主要經濟鳥類和獸類的分布及其評價
- (三)新生代時期的主要哺乳類動物
- 四、保護特有的動植物資源和建立自然保護區
- 圖6-12 西安地區自然保護區圖
- 第七章眾多的人口
- 表7-1 西安市人口數量和密度在全國十六城市中的地位表
- 一、史前和歷史時期西安地區的人口
- 二、建國後人口發展的概況及幾個大的階段
- 表7-2 西安市歷年人口數量及各年增長率變化表
- 表7-3 西安市歷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 圖7-1 西安市歷年人口數量年增長率
- 圖7-2 西安市歷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曲線
- 三、人口密度及地理分布
- 表7-4 1985年西安市各區縣人口密度比較
- 圖7-3 西安市人口密度分級及人均占有面積(平方公里)比較圖
- 四、西安市現代人口的結構
- 表7-5 1982年市區與各縣有關總戶數、總人口和性比例比較表
- 表7-6 1982年西安市區人口性別、性比例比較表
- 表7-7 西安市人口年齡結構表
- 圖7-4 1982年7月1日西安市人口金字塔構成圖
- 表7-8 西安市文化程度構成及文盲半文盲比例表
- 表7-9 西安市少數民族人口結構表
- 表7-10 西安市回族人口數量地區分布與變化表
- 表7-11 西安市滿族人口數量地區分布與變化表
- 表7-12 西安市蒙古族人口數量地區分布與變化表
- 表7-13 西安市朝鮮族人口數量地區分布與變化表
- 表7-14 西安市壯族人口數量地區分布與變化表
- 五、西安市的宗教人口
- 第八章城市的興起和變遷
- 一、豐京和鎬京
- 圖8-1 周秦漢唐都城變遷示意圖
- 二、鹹陽城與阿房宮
- 圖8-2 秦鹹陽遺址位置圖
- 三、漢長安城
- 圖8-3 漢長安城圖
- 四、唐長安城
- 圖8-4 唐長發城圖
- 五、唐以後的長安城和西安城
- 圖8-5 元奉元城圖
- 圖8-6 清代西安城示意圖
- 第九章蓬勃發展的工業
- 一、工業發展階段及現狀
- (一)工業發展階段
- (二)工業發展現狀
- 二、工業特點與主要的工業部門
- (一)工業的特點
- (二)主要工業部門
- (三)西安市工業在全國的地位
- 三、西安市郊縣工業
- 表9-7 1985年西安市屬郊縣工業總產值表
- 四、工業區和工業點
- 圖9-2 西安市工業布局圖
- 五、西安市工業發展的前景
- 第十章全面發展的農業
- 一、農業自然條件與資源的評價
- 二、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
- (一)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二)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 (三)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逐步趨向協調
- (四)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多種經營蓬勃開展
- (五)農產品的商品率顯著提高,農貿市場遍布城鄉
- 三、西安市大農業的發展
- (一)種植業
- (二)畜牧業
- (三)林業
- (四)副食品生產
- 四、名貴特產
- 表10-2 西安市副食基地建設一覽表
- 圖10-2 西安市果品生產基地分布示意圖
- 五、農業分區
- (一)城郊副食品生產類型區
- (二)平原川道農牧結合類型區
- (三)渭河河漫灘果、林、漁、牧生產類型區
- (四)黃土台原糧牧林生產類型區
- (五)驪山及其南麓東麓丘陵溝壑農林牧結合類型區
- (六)沿山丘陵洪積扇糧牧果林生產區
- (七)秦嶺低淺山水保林特牧生產區
- (八)秦嶺中深山水源涵養林特區
- 第十一章商業貿易
- 一、古代的商業貿易
- (一)漢長安的商業貿易
- (二)唐長安的商業貿易
- (三)宋代以後西安的商業貿易
- 二、建國後西安市商業貿易的迅速發展
- (一)生活消費資料市場
- (二)城市農副產品貿易市場和商業攤群市場
- (三)生產資料市場和技術市場
- (四)郊縣衛星城鎮商業的興起
- (五)對外貿易
- 第十二章交通運輸業
- 一、交通運輸業的特點
- (一)古代交通發達
- (二)現代交通的樞紐
- (三)公路運輸占有突出地位
- (四)交通線路布局不甚平衡
- 二、城市公共運輸
- (一)設施
- (二)營運狀況
- (三)營運線路布局及主要線路
- 三、公路運輸
- (一)設施
- (二)營運狀況
- (三)公路布局及主要公路幹線
- 四、鐵路運輸
- (一)設施
- (二)營運狀況
- (三)鐵路布局及主要鐵路線
- 五、航空運輸
- (一)設施
- (二)主要航線
- 六、郵電事業
- (一)發展簡史
- (二)郵政局
- (三)市內電話局
- (四)長途電信局
- 第十三章燦爛的古代文化與建國後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
- 一、燦爛的古代文化
- (一)以半坡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
- (二)西周文化
- (三)秦漢文化
- (四)唐代文化
- (五)宋、元、明、清文化
- (六)古長安城的對外文化交流
- 二、迅速發展的教育事業
- (一)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 (二)高等教育
- (三)中等教育
- (四)初等教育
- (五)幼兒教育
- (六)成人教育
- 三、科學技術事業蓬勃發展
- (一)基本概況
- (二)主要的科研部門及其科研成果
- (三)“星火計畫”的實施和橫向聯合
- 四、欣欣向榮的文化事業
- (一)戲劇
- (二)電影、電視和廣播事業
- (三)其它文藝事業
- (四)民眾性藝術活動和民間傳統藝術
- (五)其它相應的文化設施
- 第十四章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各具特色的遊覽區
- 一、豐富多采的旅遊資源
- 圖14-1 西安市及附近地區名勝古蹟分布圖
- 二、各具特色的遊覽區
- (一)以古都、古建築、古寺廟為主的西安城、郊遊覽區
- (二)驪山及秦嶺諸名山風景遊覽區
- (三)秦嶺北麓黃土台塬帶諸寺院遊覽區
- (四)渭北黃土台塬和北山古陵墓區
- 三、旅遊業的發展
- 第十五章城市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
- 一、城市生態系統
- (一)西安生態系統的特徵
- (二)西安市區的內部結構——功能區
- (三)西安周圍的衛星城鎮和集鎮
- (四)西安市生態環境功能圈
- (五)西安城市生態系統內外部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
- 二、環境保護
- (一)環境質量現狀
- (二)改善和保護環境
- 第十六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宏偉的發展規劃
- 一、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 (一)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 (二)房屋建築大量增加
- (三)道路系統不斷延伸
- (四)給水和排水
- (五)園林綠化
- (六)城市供電
- 二、宏偉的城市發展規劃
- (一)城市規模和城市總平面布局
- (二)城市道路網規劃
- (三)公共建築布局和市中心的建設
- (四)文物保護和利用
- (五)園林綠化與河湖引水
- (六)專業工程
- 主要參考文獻
- 附錄
- 一、《西安市地理志》評審委員會名單(1986年4月5日西安)
- 二、《西安市地理志》(初稿)審稿委員會名單(1985年6月8日臨潼)
- 後記
-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