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志(地理志)

陝西省志(地理志)

《陝西省志(地理志)》是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一部圖書,2000年6月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志(地理志)
  • 作者: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年6月
  • 頁數:898 頁
  • 定價:120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2240511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共19章。記述陝西省地理的歷史和現狀;各自然要素的特徵、結構及分布狀況、資源及利用現狀;各地理區的區域特徵、開發歷史和經濟發展現狀等。

圖書目錄

凡例
概述
第一章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第一節地理位置
第二節行政區劃
第三節省轄市、地區現狀
第二章建制沿革
第一節縣級建制的演變
第二節省級建制的創立與發展
一、州級政區的演變
二、道和路的劃分
三、省的確立與沿革
第三節省、縣之間政區沿革
一、郡的設立與演變
二、府州的形成與發展
三、地市級政區的形成
第三章區域開發簡況
第一節新石器時代農業區的雛形
一、農業的產生與萌芽
二、關中物質文化領先於全省的有利條件
第二節周、秦時期:關中崛起兼及南北
一、周人對關中的開發
二、秦人對關中的開發
三、關中崛起,兼及南北
第三節漢、晉、北朝時期:農業開發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一、京畿(京兆)挖潛,精耕細作
二、陝南饒谷,陝北農牧並重
第四節隋唐至北宋時期:極盡地力,農業開發再上新台階
一、大修水利,關中豐饒
二、陝南亂中有治,陝北農大於牧
第五節金、元、明、清、民國時期:轉入按地域特點開發經濟
一、關中從沃土到瘠區
二、陝南山地開發,多種經營
三、陝北加速土地墾殖
第四章人文地理
第一節人口地理
一、人口總數與人口發展
二、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
三、人口構成與勞動力資源
四、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第二節農業地理
一、土地資源
二、農業生產條件
三、種植業
四、林業
五、畜牧業
六、農業區
第三節工業地理
一、工業發展概況
二、能源工業
三、冶金工業
四、機械工業
六、化學工業
七、紡織工業
八、輕工業
第四節交通運輸地理
一、交通運輸的發展
二、交通運輸的特點
三、主要運輸方式
第五節旅遊地理
一、旅遊資源
二、旅遊業發展概況
第五章城鎮
第一節城鎮發展簡況
一、古代城鎮
二、近代城鎮
三、現代城鎮
第二節城鎮特點
一、城鎮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居中心地位
二、城鎮分布的地區差異明顯
三、合理的城鎮網路體系尚未形成
第三節西安市
一、位置與自然環境
二、地域開發與城市沿革
三、政區
四、人口
五、經濟建設
第四節西安市郊主要城鎮
第五節寶雞市主要城鎮
第六節鹹陽市主要城鎮
第七節銅川市主要城鎮
第八節渭南市主要城鎮
第九節延安市主要城鎮
第十節榆林地區主要城鎮
第十一節漢中市主要城鎮
第十二節安康地區主要城鎮
第十三節商洛地區主要城鎮
第六章地質與礦產資源
第—節地層
—、地層的分布規律及特徵
二、地層系統
三、華北區地層
四、秦嶺區地層
五、揚子區地層
第二節區域地質構造
一、大地構造單元的劃分及構造特徵
二、中朝準地台
三、秦嶺褶皺系
四、揚子準地台
第三節地質發育史及古地理環境變遷
一、華北區
二、渭河盆地區
三、秦嶺區
四、揚子區
第四節主要礦藏及其分布規律
一、礦產資源概況
二、以可燃有機岩為主的渭北、陝北地區
三、以多金屬礦為主的秦巴山地區
第七章地貌
第一節地貌形成條件
一、地殼內營力對陝西地貌結構的影響
二、外營力對地貌的塑造作用
第二節地貌的結構特徵
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
二、地貌分區明顯
三、構造地貌發育
四、黃土地貌典型,現代地貌過程強烈
五、冰川地貌突出
六、重力地貌普遍
七、岩溶地貌發育
第三節主要地貌類型
一、平原
二、台地
三、丘陵
四、低山
五、中山
六、高山
七、沙丘、沙地
第四節地貌發育史
一、早第三紀時期
二、晚第三紀時期
三、更新世時期
四、全新世時期
第五節地貌分區
一、風沙高原區(Ⅰ)
二、黃土高原區(Ⅱ)
三、關中平原區(Ⅲ)
四、秦嶺山地區(Ⅳ)
五、漢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區(Ⅴ)
六、大巴山中山地區(Ⅵ)
第八章氣候
第一節氣候特徵
第二節氣溫
一、年平均氣溫和四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二、四季
三、各界限溫度初終期、持續日數及積溫
四、各級熱日和冷日
五、極端最高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
六、無霜凍初終期及持續日數
七、氣溫的年較差和年變化
八、氣溫日較差
第三節降水
一、年平均降水和四季代表月平均降水量
二、年、季降水日分布特點
三、不同量級降水日數
四、一日最大降水量
五、年平均降水強度
六、最長連續降水日數和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
七、降水量的變化
八、山地對降水的影響
第四節濕度和蒸發
一、濕度
二、蒸發量的年、季分布
第五節雲量、日照和太陽總輻射
一、雲量
二、日照
三、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
第六節風
一、風速分布
二、風速變化
三、風向
四、氣壓年變化
第七節地溫與凍土
一、年、季平均地面溫度的分布
二、極端最高和極端最低地面溫度的分布
三、地溫和氣溫差
四、地溫垂直變化
五、土壤凍結狀況
第八節各種天氣現象
一、霧
二、雷暴
三、沙暴
四、降雪
第九節氣候災害
一、乾旱
二、連陰雨
三、冰雹
四、霜凍
五、風災、暴雨災害
六、乾熱風
第十節西安城市氣候
一、大氣組成成分
二、城市熱島效應
三、平均風速小
四、霧多,能見度差
五、雲多
第十一節氣候區劃
一、陝西省在全國各類氣候區劃中的位置
二、陝西省氣候區劃
第十二節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
一、近5000年的氣候變化
二、近500年來的氣候變化
第九章水文
第一節河流水文的基本特徵
一、外流水系所占比例大
二、水繫結構的區域差異性顯著
三、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
四、河流含沙量大
五、洪水災害頻繁
六、水利開發歷史悠久
第二節黃河流域水系
一、一般特徵
二、窟野河水系
三、禿尾河水系
四、無定河水系
五、清澗河水系
六、延河水系
七、北洛河水系
八、涇河水系
九、渭河水系
十、南洛河水系
第三節長江流域水系
一、一般特徵
二、漢江水系
三、丹江水系
四、嘉陵江水系
第四節內流河與湖泊
一、一般特徵
二、主要內流河
三、各具特色的湖泊
第五節地下水
一、一般特徵
二、形成條件
三、地下水分布及水文特徵
四、特殊地下水
第六節水資源
一、一般特徵
二、地表水占有量及水力資源
三、地下水占有量及其利用
四、水資源供需特點
第七節水質狀況及評價
一、地表水水質及評價
二、地下水水質及評價
三、水質污染與保護
第八節水利建設
一、歷史簡況
二、水利工程
三、水電工程
四、黑河引水工程
第十章土壤
第一節土壤生態系統
一、長城沿線沙灘地淡栗鈣土、風沙土生態系統
二、黃土丘陵溝壑區森林草原黑壚土生態系統
三、關中盆地暖溫帶闊葉落葉林褐土系統
四、秦嶺山地闊葉—針闊葉混交林棕壤系統
五、漢中—安康盆地亞熱帶黃棕壤、水稻土系統
六、大巴山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黃棕壤系統
第二節土壤分類
—、土壤分類簡況
二、土壤分類原則、單位系統和依據
第三節土壤類型與特性
一、灰鈣土
二、栗鈣土
三、黑壚土
四、褐土
五、(土+婁)土
六、棕壤
七、黃棕壤
八、黃褐土
九、暗棕壤
十、水稻土
十一、風沙土
十二、黃綿土
十三、紅粘土
十四、紫色土
十五、新積土
十六、潮土
十七、鹽土
十八、沼澤土
十九、山地草甸土
第四節土壤保護與土壤改良
一、土壤保護
二、中低產土壤的改良
第五節土壤分布規律與土壤區劃
—、土壤分布規律
二、區壤區劃
第十一章植被
第一節基本特徵
第二節植物區系
一、植物區系基本特徵
二、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及特點
第三節主要植被類型
一、常綠闊葉林
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三、落葉闊葉林
四、針葉林
五、竹林
六、典型草原
七、落葉闊葉灌叢
八、沙生植被
九、草甸
十、鹽生植被
十一、沼澤和沼澤性植被
第四節植被區劃
一、植被區劃系統
二、植被分區概述
第十二章動物界
第一節陸棲脊椎動物的種群特徵與地理區劃
一、陸棲脊椎動物的種群特徵與分布
二、陸棲脊椎動物地理區劃
第二節獸類
一、獸類區系
二、獸類的生態地理分布
三、狩獵獸類
四、主要經濟獸類
第三節鳥類
一、鳥類區系組成
二、主要經濟鳥類及利用
三、幾種鳥類的歷史變遷
第四節兩棲類和爬行類
一、主要種類及其分布
二、經濟兩棲、爬行動物
三、主要蛇類及其養殖
第五節魚類
一、魚類研究簡況
二、魚類資源的地理分布
三、主要的資源魚類
第六節珍稀動物
一、概況
二、主要珍稀動物
第七節藥用動物
一、藥用動物種類和用途
二、主要藥用動物及其養殖
第八節野生經濟動物(脊椎)的保護和利用
一、人類經濟活動對陝西省野生動物的影響
二、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
三、野生經濟動物的保護
四、野生經濟動物的馴養
五、有害動物的防除
第九節主要飼養動物
一、家畜
二、家禽
三、養魚
第十三章陝西省地理區劃
第一節陝西省在全國地理區劃中的區位
一、歷史時期地理區的劃分
二、建國後地理區的劃分
第二節建國後制訂的陝西省地理區劃方案
一、省級地理區劃方案
二、地(市)級地理區劃方案
第三節本志制訂的陝西省地理區劃
一、地理區劃的意義及目的
二、區劃的原則
三、區劃的等級單位及命名
第十四章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區
第一節區域範圍及其分區
第二節地域開發
第三節自然環境
一、氣候
二、水系
三、土壤
四、植被
五、動物界
第四節土地類型與礦產資源
一、土地類型
二、礦產資源
第五節風沙成因、危害及治理
一、史前時期陝北沙區生態環境
二、風沙成因
三、風沙危害
四、風沙治理
五、灘地的開發利用
第六節人口與經濟
一、人口
二、農業
三、工業
四、交通運輸業
五、文物古蹟和旅遊資源
第十五章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第一節區域範圍及其分區
一、白于山南側梁塬墹自然區
二、黃土梁峁丘陵溝壑自然區
三、黃土塬梁溝壑自然區
四、子午嶺一黃龍山自然區
第二節地域開發
第三節自然環境
一、地質構造
二、地貌類型
三、氣候
四、河流與地下水
五、土壤與植被
第四節土地類型與礦產資源
一、土地類型
二、礦產資源
第五節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現狀及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歷史演變、成因及發展規律
三、侵蝕的方式、形態及其空間分布
四、水土流失類型區
五、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
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
第六節人口與經濟
一、人口
二、農業
三、工業
第十六章關中平原盆地區
第一節區域範圍及其分區
一、渭河沖積平原自然區
二、渭北黃土台塬北山自然區
三、秦嶺北麓台塬洪積扇自然區
四、秦嶺北坡山地自然區
五、隴山山地自然區
第二節地域開發
一、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二、農業文明的發祥地
三、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
四、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第三節自然環境
一、地質構造
二、地貌
三、氣候
四、河流
五、地下水
六、植被與土壤
第四節河道整治與灘、鹼、易澇地的改造利用
一、河道整治
二、沙灘地的開發利用
三、鹽鹼、易澇地的治理
第五節人口與經濟
一、人口與聚落
二、農業
三、工業
四、交通運輸業
五、旅遊業
第十七章陝南秦巴山地區
第一節區域範圍及其分區
一、秦嶺南坡高山、中山自然區
二、秦嶺南坡低山丘陵自然區
三、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自然區
四、大巴山低山丘陵自然區
五、大巴山亞高山、中山區
第二節地域開發
一、早期開發與郡縣的設定
二、交通道路的開闢
三、人口、墾殖與景觀變遷
第三節自然環境與資源
一、地貌
二、氣候
三、河流與地下水
四、生物資源
五、礦產資源
第四節山地災害及防治
一、山地災害類型分布及危害
二、山地災害成因
三、山地災害的治理
第五節人口與經濟
一、區域經濟特點
二、人口
三、農業
四、工業
第十八章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對策
第一節乾旱
一、概況
二、重大旱災記實
第二節暴雨洪澇
一、概況
二、重大災情記實
三、防洪對策
第三節雹災
一、災情概況
二、重大災情記實
第四節地震
一、概況
二、強震記實
三、防震對策
第五節地裂縫、滑坡、土石流
一、概況
二、地裂縫、滑坡、土石流災害記實
三、防治對策
第六節農林病蟲害
一、災情概況
二、重災記實
三、防治對策
第七節自然災害的綜合分析
第十九章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
第一節資源特點與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一、資源特點
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第二節各自然保護區簡況
一、已建自然保護區
二、籌建中的自然保護區點
第三節風景名勝區
一、黃帝陵風景名勝區
二、臨潼驪山風景名勝區
三、華陰華山風景名勝區
四、寶雞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五、黃河龍門—司馬遷祠墓風景名勝區
六、藥王廟風景名勝區
七、唐玉華宮風景名勝區
八、鳳翔東湖風景名勝區
九、磻溪釣魚颱風景名勝區
十、香溪洞風景名勝區
十一、柞水溶洞風景名勝區
十二、其他風景名勝區
後記
《陝西省志·地理志》各章撰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