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井渠考

《西域井渠考》是王國維創作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域井渠考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今新疆南北路通鑿井取水,吐魯番有所謂卡兒水者,乃穿井若干,於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為與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傳來。余謂此中國舊法也。《史記·河渠書》:“武帝初,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裡間,井渠之生自此始。”此事史家不紀其年,然記於塞瓠子元封二年。之前,時西域尚未通也。又《大宛列傳》云:“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是穿井為秦人所教,西域本無此法。及漢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漢書·烏孫傳》:“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案行卑鞮侯井,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孟康曰:“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井名通渠,又有上下流,則確是井渠。”《沙州圖經》云:“大井澤在州北十五里。”引《漢書》辛武賢事云:“遣使者案行,悉穿大井。”是漢時井渠,或自敦煌城北直抵龍堆矣。漢於鄯善、車師屯田處,當亦用此法。波斯乏水,與蔥嶺以東略同。《北史·西域傳》言:“波斯地多沙磧,引水灌溉。”《西域記》言:“波剌斯國引水為田。”皆不言其引水之法。劉郁《西使記》言:“穆錫地無水,土人隔嶺鑿井,相沿數十里,下通流以溉田。”所言與漢井渠之法無異,蓋東來賈胡以此土之法傳之彼國者,非由彼土傳來也。元王禎《農書·農器圖譜》十三《灌溉門》所載陰溝法,即古井渠之遺。明陸容《菽園雜記》一,陝西城中,舊無水道,井亦不多,居民日汲水西門外。參政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時,以為關中險要之地,使城閉數日,民何以生?始鑿渠城中,引灞、滻水,從東入西出,環甃其下以通水,其上仍為平地,迤邐作井口,使民得就以汲。此永世之利也。可見井渠之制,歷代行之無廢。今京師陰溝用以泄瀦穢水者,亦用是法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