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匯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城陽區城陽街道,膠州灣與即墨河交匯處,原名匯流疃。清光緒年間,選用了村北“西城”兩字加“匯”字,成為現村名。匯,取義為海潮與河水在此處交匯。西城匯村盛產黑粘土,所以這裡出產各種陶土製品,包括磚瓦、器皿、建築構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城匯村
- 位置:山東省青島市
- 原名:匯流疃
- 出產:各種陶土製品
- 固定資產:180 萬元
- 面積:5199平方米
簡介,古代,現代,基礎設施,人口,經濟,
簡介
古代
滔滔的膠州灣海水,潮漲時沿墨水河逆流而上,翻騰10餘公里來到天橋下,被天橋阻住只得乖乖回頭,天橋成為咆哮的潮濤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據《即墨縣誌》載:天橋,縣西南十里。因有石出水上,天然可渡,故名。
西城匯村
據傳,明永樂年間,張氏由雲南北遷時,見墨水河清澈見底,盛產魚蝦,天橋處河水沖入石孔、石縫,水花四濺,墨河水與海潮在天橋處碰撞、交溶,別具情趣,滿心喜歡,就在天橋之東、墨水河南岸定居下來,並據天橋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匯流疃。清光緒年間,選用了村北“西城”兩字加“匯”字,成為現村名。
500年前,南方一位風水先生路過西城匯村時,自高處把該村四周一望,斷言村里能出108員大將。據歷史記載,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西城匯村人就開始生產罐盆。因有得天獨厚的黑粘土,加之村民靈巧的雙手和精緻的工藝,土窯燒制出的罐盆色澤光亮,敲打聲音清脆、響亮,其泥盆盛稀飯不 洌,飯罩熱饅頭不濕皮。西城匯罐盆成為自明至建國以來農村廣大民眾家庭盛糧麵食品的用具,久負盛名常用不衰,產品暢銷黃河南北、長城內外,素有“西城蘿蔔旺疃瓜,西城匯的罐瓦碴”之譽。精明的西城匯人,不僅能製作罐盆,還能製作廟宇、祠堂建築用的“龍頭”、“狗子獸”、“神上神”等迷信裝飾物品,當地建的廟宇、嶗山上清宮等都用過此類產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西城匯村民開始生產磚、瓦,手工精細,成為當地土木建築的重要材料。民國初年,改生產土瓦為生產“洋瓦”,分青紅兩色,產品暢銷省內外。罐瓦盆生產,是西城匯村民祖輩流傳的傳家寶,成為村民賴以生存的“搖錢樹”。建國以來,罐瓦盆生產逐步由個體生產轉為集體生產。為擺脫磚瓦生產手工操作之勞苦,提高生產數量,1971年村機械廠自行研製成功“350”型軋瓦機,提高工效1倍以上。新型軋瓦機的研製成功,即使該村的瓦生產數量大增,也直接銷往東北三省和華北各地,為村莊帶來了滾滾財源。
西城匯村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村莊。抗日戰爭期間,英雄將領田世磊、田世興兄弟倆,在我黨的教育下,分別組織抗日武裝,挺身而出拯救民族危亡。田世磊與李兆岐於1938年3月組織“抗日獨立中隊”,開進嶗山百福庵,後轉戰於即墨劉家莊和平度冷戈莊一帶,1939年2月被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第六十五團,任副團長,參加了攻打招遠城、玲瓏金礦和解放棲霞的戰鬥,1942年犧牲於魯西南。田世興1938年12月參軍入伍,建國前轉戰於膠東,由戰士提升到團長。建國後由師參謀長,師、軍長,提升為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少將軍銜。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西城匯村保衛隊氣焰囂張,為徹底消滅這支反動武裝,該村地下黨員和村民,配合“城陽武工隊”三次對其進行打擊,終將其剷除,在人民地方武裝戰鬥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現役軍人中,西城匯村還有3人任師級幹部,真可謂是“準”將軍村。
大通宮,俗稱西城匯廟。位於西城匯村東墨水河南岸,奉道教。據《大通宮》載:本宮由江西省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於公元前140年(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始建,為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一。該宮占地30餘畝,建南北排列磚木結構殿堂兩座,另有東西配殿和鐘鼓樓。其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後殿供老子,東配殿供雷公、電母,西配殿供真武銅像。大門外左右各栽銀杏樹1棵。自建廟之日起,大通宮香火極盛。每月初一、十五為頌經日,宮內道士需撞鐘頌經,善男信女進宮澆香紙者甚眾。每年正月十六為廟會日,本地與外地趕會者絡繹不絕。
現代
建國以來,該村繼罐盆、磚瓦生產之傳統,另闢工副業生產新路,於1956年成立修配組,1970年轉為西城匯機械廠,先後研製成功軋瓦機、制磚機、球磨機、礦石粉碎機、舉升機等多種機械產品,全國,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眾多廠企慕名而來購買,為村莊每年帶來100餘萬元的經濟收入,這在當時青島地區是屈指可數的村辦集體企業。集體有了錢,1964年便在墨水河北岸建電灌站一座,上了4組配套電機、水泵,在墨水河底打連環井群,修長約2800米的大水道,下地下管道4條,使過去“兔子不拉屎”的、占全村土地80%的河外荒陵地變為水澆良田,且破天荒種上了多種蔬菜,糧食產量由過去的畝產不足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以上。
經濟逐漸富裕起來的西城匯人,更注重加強村莊的精神文明建設。1985年組建了由45人組成的全國第一支農民管弦樂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樂理知識、研究演奏技術和技巧,活躍了村莊的文化娛樂生活。該樂隊在1986年8月為歡迎聯合國亞太地區科教文委主任馬卡江薩博士及全國18個省市文化教育廳局長一行到西城匯村視察掃盲教育的演奏,受到外賓和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1988年8月參加在大連市舉辦的全國首屆農民銅管樂大賽獲“康藝杯”獎。1986年秋,西城匯村舉辦了“全國首屆農民水上運動會”,有36個企事業單位和駐軍的1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游泳比賽,周圍村莊近萬人圍觀,市、縣、鎮領導和駐軍首長出席了開幕式,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半月談》等多家媒體都予以報導。自1984年西城匯村與駐軍54594部隊建立共建關係以來,村莊以特低價磚瓦供應部隊建營房,部隊外出拉練村民兵組織派出基幹民兵協助部隊守衛營房,部隊也在西城匯村修墨水河橋時派出汽車拉石頭和灰沙,為西城匯管弦樂隊贈送了薩克斯、小提琴等樂器,還成立了汽車培訓學校,為西城匯村培養出100多名高素質的汽車駕駛員。2001年後,西城匯村投資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內設圖書室、閱覽室、棋藝室、門球場等,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莊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工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82年,立西城匯集,帶動個體工商業迅速發展,僅從事商業和飲食服務的業戶就有30餘家。村民憑藉本村出磚瓦和鄰近膠州之地利,有180餘戶購置了拖拉機從事磚瓦、水泥、石料的運輸和買賣,年均戶收入1萬元以上。隨著村辦企業承包制的推行,部分機械廠技術人員自行建立民營企業21個,從事制磚、制瓦、礦石粉碎等機械和其他產品的生產,成為村莊的致富能手。1984年春,西城匯村召開了獎勵“萬元戶”大會,有23戶村民受到獎勵。
1978年,西城匯村制訂了舊村改造規劃,至1990年已有200戶村民拆舊房蓋新房。1996年村民吃上了合乎國家衛生標準的自來水,2000年,村莊投資100餘萬元,把兩條中心大街進行水泥硬化,並鋪設瀝青出村路1023米。道路和村容村貌的改觀,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2001年便引進了第一家外資企業。
2002年,全村970戶,有14個姓氏,主要姓氏為田、辛,於,張,宋,劉,華,王,李,等其中田姓人口最多,為680戶、2900口人。已建高層居民樓2幢,面積5199平方米。引進外資企業8家,契約利用外資100萬美元;個體私營企業30家,固定資產180 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000萬元,人均純收入4459元。
隨著新墨水河大橋的開工建設,西城匯村2000畝河外地將成為投資的一片熱土。它預示著西城匯經濟的更大騰飛,一個文明、富裕的西城匯村必將屹立在城陽街道的北端。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瞎說)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