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西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何、邱姓。第一大姓為何姓,唐代從安徽廬江遷移至福建寧化,後輾轉遷至今廣東惠陽:明末清初從今惠陽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邱姓,明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今廣東梅州;清道光初年由今梅州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70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94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6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法國、英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花生、小麥為主,兼種植薯類、甘蔗、山茶,製作豆腐,養豬、鴨。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米花、米橙、油糍果、糕板、年糕,清明節的艾糍。惠鹽路、西湖路、梧崗路、安良路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通電,1957年通電話,6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6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67年,西坑小幼水庫開工建設,庫容量74萬立方米。
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隨著經濟發展,傳統民居基本被拆除建新房。現僅存梧崗老圍門樓,採用上圓下方的石門,牆體用三合土築構,青板瓦,木構梁架,門額刻有“梧岡”二字,兩側刻有楹聯“梧嶺鐘靈瑞;岡陵祝萬豐”。現存有何氏宗祠和丘氏宗祠,均建於清初,20世紀80年代在原址重建,布局均為兩進一天井,面積各約100平方米。現仍作為宗祠使用。
雷公坑遺址位於西坑社區雷公坑。雷公坑是叫仔山東南坡下的一個山窪地,原有村莊,改革開放後村民遷往新的居民小區,現在被開墾為菜地。2009年深圳市考古所在雷公坑西側山坡的第三級台地、緊靠山坡上龍眼果園的斷面上,採集到陶片若干,並可以看見文化堆積層厚40一80厘米。在第二級台地的斷面上發現有4-5米長的黃褐色略帶紅色、土色的文化層,厚15-20厘米,並向菜地內延伸,這一帶可能是遺址的中心點。遺址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採集到的陶片有泥質紅陶、尼盾灰陶和夾砂紅陶,夾砂積陶:紋飾有夔龍紋、方格紋、素麵等。另採集到殘石器一件,似為斧,銷之我件,時代特證為東周時期。
每年清明節,村民到家族先祖幕地掃器,俗稱“春整”“理山”,又稱“掛紙”。掃願前要制除雜草,清掃葛地。再擺上果品,燒香、點燭、奉茶、敬酒,最後鳴放爆管,結束祭祖儀式。清明節當天,該村出嫁女不能回娘家祭祖。重陽節祭祖也在祖先墓地進行,規模較大。祭祀完畢,全族人聚餐吃大盆菜。祭祖活動有老少及同宗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參加,有效維繫親情。
抗日戰爭時期,今西坑一村附近曾經發生過一場戰鬥。1942年4月14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惠陽大隊在大隊長彭沃帶領下,在銅鑼徑伏擊日軍,經過半小時戰鬥取得勝利。擊斃日軍15人,打傷20餘人,打死戰馬10多匹。繳獲槍枝、彈藥、糧食一大批,戰馬3匹。
代表性人物:何其春(1934-),20世紀50年代初移居香港,從事房地產行業。60年代多次捐資給家鄉學校和維修家鄉祖祠、鄉村道路。1995年被推薦為橫崗僑聯名譽顧問,後任香港橫崗同鄉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