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初,西坊村境域屬東莞縣歸城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十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北寧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北柵管理區,虎門鎮北柵行政村、北柵社區。
行政區劃
西坊村為東莞市虎門鎮
北柵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北柵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4。
地理環境
西坊村,位於虎門鎮東北部,距虎門鎮政府5千米,面積約1.3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大沙河流經村西。相鄰自然村有南坊、西坊。
人口
2015年末,西坊村戶藉人口1624人,其中男796人,女828人;80歲以上46人,最年長者93歲(男、女各1名)。
經濟
西坊村傳統經濟早期以捕魚、曬魚為主,後隨灘涂沖積層擴大,逐步轉向種植業,主要種植莞草、番薯、稻穀、花生、甘蔗、荔枝、龍眼等。改革開放後,隨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1984年,村投資200多萬元,建成兩層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北柵市場開業。2002年後,西坊引進外資企業。
2015年,西坊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店鋪租賃為主,村總收入2003萬元,純收入1194萬元,資產總計1.11億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86年,西坊村由利民及旅外鄉親集資建成教育大樓,面積2500平方米。1995年,由旅港同胞陳宗梁捐助4453平方米地皮(折人民幣300萬元),各界人士捐款300多萬元,興建北柵(含西坊村)國小新校。2015年末,村內有北柵國小、北柵幼稚園和童話軒幼稚園。
文體事業
2015年末,西坊村有室內籃球場1個,戶外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所。
基礎設施
20世紀70年代末,西坊村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0年初,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西坊村有省道S358從村旁經過。
歷史文化
西坊村按村所處位置而名為西坊。
西坊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西坊村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其先祖從大寧遷此,遷入時間不詳。
西坊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風景名勝
陳超故居,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由正屋、圍牆和小院三部分組成,均為青磚砌成,門口屋檐下掛“陳超故居”木雕牌匾,院內有青磚砌成的屏風,通向內院的兩門旁各有一副石刻對聯,院內有水井,屏風后是一個近100平方米的小院,院內種植羅漢松和桂花樹,有石台、石凳。正屋由正廳和左右兩間小房組成,正廳中央安放陳超漢白玉雕像,廳堂兩邊各擺有玻璃展櫃,分別陳列陳超在隱蔽戰線工作時的速記和情報資料以及《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載的有關陳超事跡報導。左右兩房間牆壁掛陳超求學、投身革命等歷程的事跡報導和字畫,房間放置舊床和日常生活用品。
陳氏大宗祠,始建於元代,為紀念從大寧遷居鳳岡始祖陳述而建,故稱為“一世祖宗祠”。該祠後倒塌。明天順二年(1458年),由陳、陳璋兄弟修復。北柵(含西坊村)曾6次修編《鳳岡陳氏族譜》。玉虛宮廟,位於西坊崗頂西北,始建年代不詳,1994年,重修。該廟一排三間,中殿供奉北帝,左側廳立太歲和車公,右側廳立保壽爺、玄壇爺。中殿石側為遺愛柯,柯正中立巡撫公神像,兩側廳立文昌帝君、財帛星君神像。祠有側門通中殿,左有小巷通三界宮,三界宮後有觀音廟、佛祖廟,供奉佛祖和觀音。
地方特產
西坊村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端午)、炒米餅、年糕(春節)、糖丸等。
著名人物
陳超(1914~1996年),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奉命先後進人國民政府廣州行營、廣州警備司令部工作,為黨組織獲取大量機密情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廣州市公安學校副校長、廣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廣州市業餘科技學院副院長。
榮譽稱號
2003年,西坊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子“廣東省衛生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