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鳳紋尊

西周青銅鳳紋尊

西周青銅鳳紋尊,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器,1976年12月於江蘇丹陽司徒公社窖藏出土,現收藏於鎮江博物館

西周青銅鳳紋尊通高34厘米,口徑41.1厘米、腹徑34.1厘米、腹圍107厘米,口沿下飾一周由相向的長尾鳥紋構成二方連續紋飾,頸部飾一周乳釘、犧首、鳥紋組成的二方連續紋樣裝飾;腹部以雲雷紋作地,主體為兩對大風鳥紋。兩對鳳鳥紋之間還補添了兩隻形態各異的蛙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周青銅鳳紋尊
  • 出土地點:江蘇丹陽司徒公社窖藏
  • 館藏地點:鎮江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
  • 出土時間:1976年12月
  • 類別:青銅器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文物價值,文化寓意,重要展覽,

流傳歷史

1976年12月,西周青銅鳳紋尊從江蘇丹陽司徒公社窖藏出土。
現西周青銅鳳紋尊收藏於鎮江博物館。

文物特徵

西周青銅鳳紋尊通高34厘米,口徑41.1厘米、腹徑34.1厘米、腹圍107厘米,尊侈口,垂腹,圈足,通體紋飾精美華麗。口沿下為四組由相向的長尾鳥組成的瓣形飾,鳥長尾上卷呈∽形,作鳴叫起舞狀;頸部以兩道弦紋作欄,以乳釘、犧首為界,飾以兩對大型鳳鳥紋,鳳鳥相向、顧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舉,長冠逶迤,甩向頸部,兩側分尾上下捲曲作C形,鳥爪等均用曲線勾出。兩鳥中各有一小形動物紋,其形式圓首、凸睛、四足有長爪,前足前撲,後足屈伸,一為長形體軀,一為圓形體軀,似為雌雄相異。其有尾似龜,然四足似蛙。
西周青銅鳳紋尊上的鳳紋分三層:沿下鳳作倒置狀,目圓喙鉤,回首而立,冠帶飄地,多羽的身體長蛇般從頭頂繞過,一直繞到身前,尾又稍斜立起,高過身軀;頸部鳳仰頭正立,尾高高翹起,與頭冠齊平;腹部鳳體型胖大,睛眸圓凸,作仰天狀,長長的羽冠捲曲於背翼之上,爪已變形。
西周青銅鳳紋尊西周青銅鳳紋尊

文物鑑賞

西周青銅鳳紋尊形體碩大厚重,所有留心紋身軀左右不對稱,兩鳥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為地紋的雲雷紋亦顯系隨意勾填而成,其龜紋似蛙,或其蛙紋似龜。在形制和紋飾上西周青銅鳳紋尊與陝西扶風莊白出土的豐尊極為相似,但器體更闊,沿下鳳和腹部鳳變化幅度比較大,沿下鳳紋構圖婉轉生動,富有情趣;腹部鳳紋造型獨特,姿態驕人。三層鳳紋皆以細密的圓形雷紋為襯地。西周青銅鳳紋尊腹部飾紋豐富華麗而更接近了周原風格,其上形態各異的各種鳳鳥紋將器物裝飾得富麗堂皇,主紋飾區以一道S形紋飾帶為欄,下飾兩對大型鳳鳥紋,每對鳳鳥相向、顧首、展翅挺立,眼睛作網形凸起,使目光更加炯炯有神,賦予全器勃勃的生機。

文物價值

西周青銅鳳紋尊被認為是吳越文化仿效、承續和發展西周文化的吳地仿中原銅器所鑄的代表性作品,表明早在西周時期江南寧鎮地區就具有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業,且已形成自身獨特的青銅文化風格。

文化寓意

西周青銅鳳紋尊腹部在兩鳳紋之間有一似龜鱉類爬行動物圖形的圖像文字,與金文中的“黿”字相似。郭沫若考釋天黿”與“軒轅”音近,並引《國語·周語下》“我姬氏出自天黿”認為是周人姬姓的族徽。吳國為周代姬姓封國,刻有此族徽圖案的西周青銅鳳紋尊在吳地丹陽發現,表明吳文化與中原文化至為緊密。

重要展覽

1985年,西周青銅鳳紋尊在前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鎮江文物精華”展覽中被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