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現村

西古現村位於海陽市北端,東與牟平區埠西頭鄉生金泊村為鄰,西與迎駕山村相連,南與竇家疃村隔煙鳳公路相望,北與徐家店鎮前洽河村接壤。地處煙鳳公路西側,交通便利。南距郭城鎮政府4.8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8.8公里,北至棲霞市桃村10公里、至煙臺65公里。隸屬海陽市郭城鎮。全村地處膠東丘陵中部,三分之二為山丘,轄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5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蘋果、各類蔬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古現村
  • 戶口:663戶 
  • 人口: 1898人
  • 耕地 :265公頃
  • 行政級別:村
基本概況,經濟發展,大事記,社會進步,人物簡介,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天啟末年,車姓人來此定居。村因地處古現河西而得名。崇禎末年,蕭姓人來此定居。清康熙初年,于氏十世祖於昊自郭城遷居古現。後有劉氏、朱氏、馬氏、姜氏等自外地遷來定居。
2000年, 全村有663戶,189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62‰。現有車、蕭、於、劉、朱、馬、姜、孫、張、王、邢、法、趙、韓、佟、楊、夏等17個姓氏,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于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7萬元, 1978年為44萬元。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17萬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0:12:48,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800萬元, 人均純收入2958元,入庫稅金121萬元,成為全市經濟強村之一。
1993年6月,該村黨支部被煙臺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8年6月,被山東省委授予“農村基層組織3年教育整頓先進單位” 稱號;同年11月,村委被煙臺市人民政府評為“煙臺市模範村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初期, 糧食畝產145公斤,總產28.7萬公斤。1978年,在石馬灘深翻整地8公頃。 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購置農機具,改革耕作技術,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大發展。 是年,糧食畝產308公斤,總產78.5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71公斤,比1978年增加263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油生產的經濟效益,全村進行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普及了地膜覆蓋新技術,引進了優質麥種、花生種、玉米種。2000年糧食畝產750公斤,總產75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統一規劃、統一購進苗木、統一栽植管理、統一技術指導、分戶經營。通過改良品種、推廣科學管理新技術,果業生產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多次獲海陽市“皇家杯”比賽優質獎。現有紅富士、新喬納金、四代紅星等20多個拳頭產品。村果園被評為省長經濟林示範園。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140公頃,產量2312噸,收入達到600萬元。1996年以來,又先後發展起紅提、黑提葡萄3公頃, 成為煙臺張裕葡萄酒公司生產基地之一。2000年,全村農業總產值780萬元,經濟作物總收入690萬元,其中:林業收入25.3萬元,畜牧業收入196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生產麻布、網扣、氈帽等,從業人員不足30人, 收入僅夠自給。1985年村集體建麵粉廠,職工7人。1986年,於篤平自籌資金建木材加工廠後,全村相繼建成了掛麵廠、刺繡加工、麵粉廠、油坊等個體企業30家。 1997年建25噸/日黃金選礦廠。 1999年11月,建100噸/日黃金選礦廠。2000年,從業人員80人,總產值158萬元,年末固定資產總值380萬元,創利稅45萬元。
建築業:1993年成立村建築公司,1998年兼併了郭城鎮建築公司,固定資產總值83.5萬元, 有塔吊2台,井架4台,混凝土攪拌機6台,沙漿機8台,電焊機、切割機15台。2000年從業人員130人,銷售收入350萬元,創利稅18萬元。
第三產業 1951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後又辦起了豆腐坊、粉坊、油坊,規模均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號召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緊靠煙鳳公路的優勢,先後發展起理髮、電氣焊、修理業、商店、飯店等。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6人,年收入120萬元,上交稅金16萬元。

大事記

1939年農曆正月初五,侵華日軍飛機轟炸西古現村。投彈4枚,炸死2人,傷3人。
1941年3月17日夜,八路軍進駐西古現村,該村獲得解放。
劉德洋在東古現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古現村第一個中共黨員。
1946年,本村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2年,村投資10萬元,建設變電設施,用上電網常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7年,全村統一調整土地,規劃果園1600畝,栽植蘋果新品種。
1990年春,建東山果園80公頃,村集體向村民無償供應新品種苗木22萬株,價值70多萬元。
同年,村集體投資13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
1992年冬,村集體投資93萬元,完成了135公頃的微機控制微噴灌溉工程。
1993年7月,農業部部長劉中一來村視察。
1994年8月2日,原水電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來村考察水利工程。
1995年10月,硬化村內路面6400平方米。
1996年3月, 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謝華,在省政協副主席丁方明陪同下來村視察。
1997年4月,投資50萬元始建25噸/日黃金選礦廠,10月建成。
同年, 市郵電局投資80萬元,本村投資50萬元,合建西古現郵電所,安裝了300多部程控電話,成為全市第一個電話普及村。1999年11月18日,投資120萬元新上100噸/日的黃金選礦廠開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西古現村自古即重視文化教育。進師範講習所、膠東公學、青山中學、海陽中學、師範短訓班就學者12人。1941年成立古現國小。1948年成立古現完小。 1969年古現完小改稱古現聯中,學生200餘人。1976年,古現聯中由聯辦村共同出資30萬元修建新校舍。 1978年古現聯中改為三年制,教職工20多人,學生300餘人。80年代,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修建了實驗室,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建國50年間,由原籍升入大中專院校者50多人。1991年,古現聯中被縣政府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本村的秧歌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全市聞名。西古現村非常重視科技教育,經常進行電化教育,並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到2000年,有1人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6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38人獲技術員職稱。
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草,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 建國後,農民住房逐漸以磚石木為主。70年代,建房漸多,多改用鐵梁,大院紅瓦。1989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91年,修建花園一座,占地0.73公頃。1992年,村統一規劃建設別墅樓11棟。1993年被煙臺市委評為文明單位。1995年,硬化新房區大街道路4000平方米。1998年,硬化南大街道路1800平方米。
人民生活 建國前,西古現村民祖祖輩輩以農為業,辛苦勞作一年,只能糠菜半年糧, 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57年, 人均糧食392公斤, 1958年全村總收入14萬元。1975年人均糧食475.5公斤, 全村總收入31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517萬元,人均存款3000元,多數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全村擁有各種運輸車輛430輛,機車152輛,電話430部,彩電640台,電冰櫃115台,洗衣機3台。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購買16毫米電影放映機一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常電。1990年投資13萬元安裝閉路電視。1995年投資15萬元修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1997年,投資50萬元修建西古現郵電所,一次性裝上了程控電話300多部,成為全市第一個電話普及村。至2000年,全村擁有程控電話430多部。1993年,實行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書費和學費的優惠福利政策。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從1989年起,每人獎300元,從1999年開始,每人獎1000元。
醫療衛生1971年,建立村合作醫療室,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50%,病重住院藥費報銷70%。1982年,村集體投資建立了西古現村醫療室,為農村及鄰村民眾治病、供藥。

人物簡介

於惠1919年生,1942年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參軍,歷任指導員、教導員、協理員、科長、主任、訓練大隊政委。1970年任瀋陽市物資局主任。1983年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行政13級。
車香友1930年9月出生, 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46年入伍,參加過大小戰鬥20餘次,立三等功4次。1953年1月調到空軍某師,先後任大隊長、團長、師長等職。1966年4月、 1967年7月,指揮該部擊落美制國民黨軍飛機各1架。1978年10月任空軍某飛行學院院長。1985年離休。
申淑敏女,1931年生,中共黨員,1948年任村婦救會會長、婦女主任至今。多次被評為縣級“三八紅旗手”,被煙臺市評為“先進婦女兒童工作者”“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1995年被山東省計生委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個人”稱號。
於篤平 1954年生,1976年入黨。1987年被選為黨支部書記。任職13年來,村集體多次榮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模範村、文明村村、省級樣板園稱號。1998年他個人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省級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車小平 1954年生, 1982年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日語系,1997年獲博士學位,2000年任四川大學出國培訓部教授。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劉德洋在東古現其姊家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同年成立村黨支部,朱成文任指導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該村成立了兩個互助組及若干搿犋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2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趙 (保原) 戰鬥。1949年10月,該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19名。 1978年有7個黨小組,56名黨員。1987年,於篤平任支部書記後,作出了村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並組織民眾大力發展優質新品種蘋果,加大投入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92年建成了全縣第一個電腦控制的微噴灌溉工程。後又積極發展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 使全村民眾的收入明顯增加。1998年6月,於篤平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省級優秀共產黨員”。該村黨支部多次被煙臺市委、海陽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0年,全村有黨小組9個,黨員80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2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 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 1958年9月又改稱大隊。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 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後始稱村民委員會,朱國海任主任。下設副主任、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委員。1998年11月被煙臺市人民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 。1999年5月15日,支部書記於篤平成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於天福、車文秋為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