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重大地質事件與鈾成礦作用

《西南地區重大地質事件與鈾成礦作用》是由成都理工大學、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三〇五核地質大隊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徐爭啟、張成江、倪師軍、陳友良、宋昊、孫澤軒、程發貴、姚建、唐純勇、王勇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地區重大地質事件與鈾成礦作用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核工業二八〇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三〇五核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徐爭啟、張成江、倪師軍、陳友良、宋昊、孫澤軒、程發貴、姚建、唐純勇、王勇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2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1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目屬於地質調查與評價領域中的國家戰略資源研究領域。
針對我國西南地區(不含西藏)地殼厚度大、深部地質過程表現較弱、殼幔相互作用及深部流體活動的淺表層效應弱的特點,儘管鈾礦類型豐富,但鈾成礦規律研究薄弱,導致鈾礦找礦未取得重要突破,出現“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困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重點科研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礦局項目等8個項目的持續資助下,成都理工大學、核工業二八0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三〇五核地質大隊三家單位自2008年以來經過10年聯合攻關,以西南地區重大地質事件和深部地質過程為突破口,以典型礦床為研究對象,以鈾成礦作用為主要研究內容,研究了西南地區典型鈾礦成礦規律與控礦因素,揭示了西南地區重大地質事件及深部地質過程與鈾成礦作用的耦合關係,建立了不同類型鈾成礦理論和成礦模式,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鈾礦地質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
項目取得的主要創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了西南地區鈾礦成礦機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首次提出了西南地區與鈾成礦有關的重大地質事件包括兩次鈾預富集作用和四次鈾成礦事件,認為新元古代諾丁尼亞大陸裂解和燕山晚期到喜山早期造山作用是最重要的鈾成礦事件;(3)在康滇地軸元古代混合岩中發現了國際上罕見的具有極高科學研究價值的粗粒晶質鈾礦和特富鈾礦石,提出了我國具有新元古代鈾成礦作用,填補了我國新元古代鈾成礦理論的空白;(4)揭示了西南地區黑色岩系鈾成礦作用及成礦規律,建立了黑色岩系富大鈾礦成礦的“沉積成岩預富集-淺源流體改造-深源流體疊加”三階段成礦模式;(5)建立了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實現了找礦突破。
本項目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西南地區鈾成礦理論,促進了找礦突破。揭示的重大地質事件與鈾成礦耦合關係為西南地區不同類型鈾礦找礦部署提供了科學指導;發現的粗粒晶質鈾礦為研究晶質鈾礦標型礦物學特徵提供了絕佳的場所;建立的混合岩型特富鈾礦成礦理論,確立了新元古代鈾成礦作用在我國的存在,填補了我國新元古代鈾成礦作用的空白,為今後鈾礦找礦提供了新的類型;建立的黑色岩系富大鈾礦成礦模式為全國黑色岩系鈾礦找礦提供了新思路;建立的鈾成礦模式實現了找礦突破。
本項研究成果在核工業部門等7家單位得到了廣泛套用,推動了鈾礦找礦的突破。近年累計獲得直接和潛在經濟效益77.78億元。在本項目成果思路的指導下,主要完成單位成功申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核集團聯合基金項目各1項,進一步促進了鈾成礦理論的提升和原創性高水平成果的產出。項目成果及時套用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之中,10年來有本科生1000多人次、研究生600多人次受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項目取得了高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出版專著5部、教材2部,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SCI和EI10餘篇),培養研究生40餘人,培養直接從事鈾礦找礦的工程技術人員15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鈾礦地質研究團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