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村(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區村位於小欖鎮西北部,距鎮政府約4.3千米。東鄰北區村、葵樹南村,南接永寧村,西望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天連村,北近順德均安鎮南沙村。該地原為沙田,明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一1619年),漁民聚居於此形成村落。民國初期,小欖被劃分為幾個區,該村因地處小欖西面而取名西區村。因城鎮化長足發展且地處城中,西區村原轄13個自然村逐漸連成一片,難以區分。西區村坐落於中山市北部平原,呈線、塊狀混合分布。該村屬於西江泥沙沉積形成的沖積平原,無山丘,地勢依水道流向自西北沿東南傾斜。村西北有東海水道,村內有西河、中心海、石龍涌和九滘4條河涌。欖均公路、環鎮北路、祥龍路、創建路、太樂路、西苑路、振西路、建華大道經過村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西區村立村時屬香山縣大欖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欖都,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欖鎮,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三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三區,1949 年屬第三區東區鄉,1953年屬十三區,1958年屬小欖公社;1984年屬中山市小欖區,1986年屬中山市小欖鎮西區行政村,2004年至今屬西區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和桑樹,輔以養殖蠶、生豬、“三鳥”和塘魚。現時經濟則以工商業為主。轄內工業用地面積約52.64萬平方米,建有西區工業園和一、五、十三小組工業區,以塑膠、五金、服裝和印刷類為主。村(居)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物業租金為主,另有集體經濟分紅、個體經營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戶籍人口6873人。其中:男性3380人,女性3493人;80歲以上145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約6700人;主要依靠農業收人者已極少,大部分人就近務工或經商,常年在外生活和打工的約100人;海外留學人員 2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1200多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640人;歸僑2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約8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為梁姓、黃姓、陳姓等。梁姓於宋代從中原遷至廣東順德、開平和新會,明代再遷至該村。黃姓於宋代從中原遷至廣東順德、新會,明代遷至該村。陳姓於明隆慶年間(1567一1572年)從新會白沙鄉遷至該村。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屬廣府民系,通用粵方言沙田話。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磚瓦結構民居,現全部被混凝土樓房取代。古廟,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1996年重建,供奉觀音、金花、龍母、如來佛。村民每年進行4次祭神活動: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西區村13個村民小組中,除二、七、十三小組外,均有社頭,共10個。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初二,村民奉“三牲”、茶、酒祭拜。每逢清明節,村民前往鎮內飛駝嶺(大欖岡)等地祭祖。

傳統習俗

村中傳統婚俗形成於明代,成親前、成親正目和成親次目均有諸多禮節,乃古代“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原型的衍化。辛亥革命後,婚俗已不斷簡化。同樣形成於明代的喪俗,有著一系列繁複的禮節:臨終“守夜”、送終、遮神、陪夜、報喪、搭靈棚、買水、開路、超度、人驗、封材、出殯、落葬、謝宴、分孝、“回魂”、做七、脫孝、上高、做百日、拜新山、做忌等。1998年前,以土葬為主,現基本採取火葬,簡化喪事風俗。
2012年,小欖賽龍艇被列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黃海生、歐壽枝。其中,五人龍舟賽是西區村有名的民俗活動,已有 40多年歷史,在端午節和重陽節前後舉行,每年有數十或上百艘來自珠三角的龍舟參賽,奪標者在河湧上鳴鑼擊鼓巡遊,俗稱“曬標”。該村的五人龍舟古廟隊,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鎮內外比賽屢獲殊榮,現已傳承至第四代。與龍舟賽相關的活動還有請龍和出龍儀式。杉木製造的龍艇船體薄,平時懸掛在祠堂里或廟宇內供奉。龍舟賽前,在村中耆老主持下,眾人將龍艇抬到坊內社公前,點香燭,在船頭插香,安放黃皮葉、龍眼葉、平安符和“扒仔”(參賽人)名單,再念許願之詞,灑潔淨之水。禮畢把龍艇抬回原位,待次日下水。此俗稱為“請龍”和“出龍”。賽後,村民歡聚一堂吃龍舟飯。
流行於西區村的還有“拜七姐”民俗。此俗形成於南宋年間,七夕前十日,村民於碗碟中間置一茶杯,周圍放上谷種,待其長出秧苗,七月初七凌晨子時,取去碟中茶杯,換上一盞油燈,在露天地方,伴以水果、鮮花,望天而拜,祈求安康和豐收,俗稱“拜七姐”(又稱“慕七夕”)。
西區村有關於“公廟”(現稱“古廟””)由來的掌故。相傳古時某次洪水暴漲,將一尊觀音菩薩像從上游沖至該村沙滘岸邊,村民建廟將其安放敬奉,取名“慈悲堂”。此後,廟宇香火鼎盛,前來求子者多得償所願,故謂之“公廟”(“公”是男性之意)。

本地特產

特色傳統食品有炸油角、蒸松糕、蕉葉裹糯米粽、“藥粉糕”、蕉葉裹糯米粽、七夕秧、粉團“獅子”、炒田螺、砂糖“撈”椰絲、菱角肉、菊花糠糯米湯丸、糯米甜糍、糯米飯、炒姜飯等。

公共設施

西區村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70年代初通電話,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初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路。村內有西區國小和西區中心幼稚園,另有體育場地23個、公園4個、村民活動中心11個、圖書館1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