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演變
1933年5月,邵力子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有感於西北人才缺乏,在1935年11月聯合西北各省政要提議建立西北大學,認為“北平大學現有農工醫法商及女子、文理等五學院,學生共一千五百餘人,教授百餘人,機器、儀器、標本、書籍等約值三百萬元,規模素稱完備,以該校環境論,遷移西北尤為適宜”。時任北洋工學院院長的李書田也深感日寇入侵,天津恐難為辦學之地,開始籌備學校內遷。因為他與邵力子交往密切,一度“親自赴陝勘定西京分院院址”。邵力子不但同意該校遷陝,而且於1936年1月3日致電國民政府行政院請求支持。行政院在收到邵力子提議後,當日就將該事交教育部統籌辦理。之後,邵力子又為北洋工學院辦理了撥地130畝作為校址的手續。
1937年8月,為了保存抗戰期間的中國高教事業,《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畫綱要草案》出台:“政府為使抗戰期中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致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致失學,並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特選定適當地點籌設臨時大學若干所。”
1937年9月,設立臨時大學的教育部令正式頒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決定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的開辦費用。
1937年10月18日,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正式成立。11月15日,西安臨時大學開始上課。共有學生1472人,其中311人為在西安兩次招收錄之新生,余皆為三校院原有學生或他校舊生轉學而來。全校設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六大學院,共23系。
1938年3月2日,由於山西失守,日寇占領風陵渡,潼關告急,西安臨時大學從3月16日開始南遷漢中,4月初師生全部到達漢中。
1938年4月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訓令:“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逐漸向西北陝甘一代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經費自二十七年一月起由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各原校經費各支四成為國立西北聯大經費。”
“西北聯大”初設了六個學院: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學院下設二十三系。院系之間,原本合組的學校系統有的基本保持,有些混合組成,這給安置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幾經調整,形成了後來的基本格局:城固縣:考院(黌學巷貢院舊址)設立校本部及文理學院;文廟設教育學院(後改為師範學院);小西關外原簡易師範舊址設法商學院;古路壩天主教堂設工學院;南鄭縣(今漢台區)中學巷內設醫學院(後因飛機轟炸遷至城外);沔縣武侯祠等處設農學院。
1938年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全校在城固校本部舉行了開學典禮。
1938年7月中旬,國立西北聯大農學院與西北農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聯大工學院與
焦作工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與河南理工大學)合組為
國立西北工學院,教育學院則改稱為師範學院。
1938年9月8日,全校734名學生參加了國民黨教育當局組織的陝西省學生為期兩個月的軍訓。
1939年5月,敵機肆虐,南鄭城內頻遭轟炸,醫學院選定南鄭城東之孫家廟,馬家廟,黃家坡
黃家祠等處為臨時課堂。
國立西北聯大被拆分後,隨著抗戰勝利後逐步遷離城固,其中,由文理學院、法商學院等組建國立西北大學。1939年9月在陝西城固開課,胡庶華任校長。1945年後遷至西安。解放後,
西北大學成了教育部直屬的14所大學之一。
原由北平師範大學等改組成的教育學院,改名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蒸。1940年7月,教育部令該院遷至蘭州辦學。抗戰勝利以後,部分師生留在蘭州,現為西北師
范大學,部分返回北平復校,現為
北京師範大學。
設在古路壩的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聯合組合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李書田擔任校籌備委員會主任,後由賴璉擔任第一任院長,後遷至鹹陽。抗戰勝利後,西北工學院部分師生返回天津,復校為北洋大學,即現在的
天津大學。其餘留在陝西,現為
西北工業大學。
設在南鄭縣黃家坡的醫學院,改稱國立西北醫學院,抗戰勝利後,該校返回西安與國立西北大學合併,改稱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解放後,學校獨立設定,更名為西北醫學院。現為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設在勉縣的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合併,改稱國立西北農學院,後遷至陝西武功縣。解放後,稱西北農學院,後為西北農業大學。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處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典章制度
組織人事
1938年5月2日,遷到漢中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西北聯大仍按西安臨大舊制,不設校長,校內一切重大事項由校常務委員會議決。校務委員會為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是西北聯大的統一領導機構,常委是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後因陳劍翛請辭,教育部復派胡庶華接任常委,同年10月,又派張北海任校務委員。
在艱難條件下,西北聯大在城固縣城、南鄭縣、沔(勉)縣6地聯合辦學。在辦學管理方面,《本大學組織系統說明》規定:(第六條)“各學院設在城固城內大學本部者,一切行政事務均由本大學常委會所屬各處組辦理。其不設在大學本部之各處學院,由院長秉承常委會督率各該院事務室人員辦理,遇有對外重要公共普遍性之事項並須由院送請常委會統籌辦理”;(第七條)“凡不相關連(聯)之學系合設在大學本部以外之一處時,得組織分院院務委員會,代行院長一部分職務,但重要教務之執行,須爭取相聯繫院院長之同意,其他事項與第六條規定同。”
學制設定
1938年6月,對導師制度,方法等問題進行討論。規定9月1日至4日在武昌,長沙,重慶,成都等21個城市舉行本年度招生考試。
辦學條件
機構設定
西安臨時大學校本部為第一院,在西安城隍廟后街4號(含國文系、歷史系、外語系、家政系);第二院在今天的西北大學太白校區(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體育系及工學院6系);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濟坊,有法商學院三系(法律學系、政治經濟學系、商學系)、農學院三系(農學系、林學系、農業化學系)、醫學院(不分系)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學系等。
1938年5月2日,西北聯大設6個學院,23個系。
國立西北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繼承了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文、理、法、商四個學科,在城固縣城內辦學。初設文、理、法商3學院12學系,另與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合辦1個先修班。
據1938年4月18日西北聯大常委會議通過的《本大學組織系統說明》,該校分為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等6學院23個學系。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及北平大學工學院合組而成,設有土木工程學系、礦冶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等六系,成立工科研究所。北洋工學院源於北洋大學,清末與京師大學堂齊名,辦學歷史最為悠久(1895年創立),工科、法科(後併入北京大學)享有盛譽。西北聯大的教育學院(後改稱師範學院)設有三學系,其中教育學系、體育系主要來自北平師範大學,家政系來自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北平師大源於1902年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是國內最早創建也是當時唯一的師範大學,在基礎學科、教育學科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源於1906年創辦的北洋女師範學堂,其系科設定深受美國教育影響,在女子師範教育、家政教育方面頗具優勢。
國立西北聯大的文理、法商、農、醫各學院,主要來自北平大學各系科以及北平師範大學文理科部分教師、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1937年北平大學遷至西安後,其女子文理學院改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文理學院。西北聯大組建後,文理學院設有國文、外國語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八系。西北聯大法商學院承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學科建制,設有法律、政治經濟和商學等三系。西北聯大農學院設有農學、林學、農業化學等三系。該學院前身為京師大學堂農科,後改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西北聯大醫學院不分學系,其淵源可溯至京師大學堂醫學實業館,是我國最早培養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的學校。
西北聯大醫學院按全國統一制訂之教學大綱和專業設定進行教學,一年級學生在校本部接受通用課教學,其它年級則在醫學院接受教學。除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外,並按學校決議訂定之導師制細則,由導師對本組學生之性行思想學業及身體狀況分別考查,每學期終出具總報告一次。導師要對學生進行個別訓導,每月召集學生舉辦談話會、討論會或遠足會作團體生活之訓導。醫學院代院長蹇先器當選導師會六人常委之一,主持醫學院各組學生訓導事宜。
辦學規模
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了培養人才,使來自淪陷區的青年順利完成學業,由國庫拿錢,頒布了《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戰區學生貸金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家在戰區,費用來源斷絕,經確切證明必須接濟者,可向政府申請貸金。貸金依據當地生活費用及實際需要決定,每月八元或十元。學生畢業後,再將服務所得交還國家,其償還期不能超過戰事終了三年以後。於是,“貸金”成了抗戰時期後方大學生享受免費食宿的專用名詞。
1938年10月,西北工學院與漢中天主堂簽訂了一份《借用古路壩天主堂房屋契約》。其中,借用古路壩教堂東北部修女院及老漢院全部,天主教方“不收租金”;借用時間沒有限制:“該房屋借用期限自簽訂契約之年月日起至學院永久校舍建築完成之年月止。”其他除去房屋修補,保持原樣外,也只有“修女院經堂不得作為寢室”等可以理解的條款,甚至“學院得在借用教學址地內添建房屋,其所有權永久屬於本院”。
在各方努力之下,學校較快安置下來。諸院系按照實際情況,分赴漢中、城固、沔縣各地,分配校舍,作開課準備。城固舊文廟修葺後,改為男生宿舍,居住600餘人;舊考院西北小院修葺為女生宿舍,居住120餘人。全為上下木架床。因房屋破舊,每遇陰雨,屋頂皆有數處漏雨,“聯大”地理學系很快於4月17日自行開始授課。
師資力量
西安臨時大學因數校聯合,共有教授106名。其中,文理學院有黎錦熙、許壽裳、陸懋德、趙進義、傅種孫、曾炯、張貽惠、岳劼恆、劉拓、張貽侗、金樹章、黃國璋、殷祖英等35人;法商學院有沈志遠、寸樹聲等12人;教育學院有李建勛、馬師儒、袁敦禮、董守義、齊壁亭、王非曼等15人;農學院有周建侯、汪厥明、虞宏正等16人;工學院有李書田、周宗蓮、李儀祉(兼職)、魏壽昆、張伯聲、潘承孝等22人;醫學院有吳祥鳳、嚴鏡清等6人。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學科和師資來源於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大辦學主體以及北平研究院、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等。
據資料統計,1937年底,西安臨時大學共有學生1472人,教職工316人。
其文理科教授多源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和北平師範大學。如許壽裳、馬師儒、曹靖華、戴君仁、汪奠基、包志立、傅種孫、楊永芳、謝似顏、季陶達、江紹原,以及趙進義、劉亦珩、劉書琴、魏庚人、張貽惠、蔡鐘瀛、楊立奎、譚文炳、虞宏正、劉拓、趙學海、殷祖英、黃國璋、鄭勵儉、傅角今、郁士元、劉汝強、陳兆騮、汪堃仁等。
班級生數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1937年在校學生86人;1938年畢業有3人; 1938年度學生有129人。。1937—1946年間,西北聯大及其後五院校共有505名教授、1489名員工,培養畢業生共9257名,為國家各項事業作出了貢獻。
辦學成果
1938年7月,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在城固縣西饒家堡張騫墓進行考古發掘,在8~9月發掘清理完畢。為發展西北教育,組織考察團遠赴甘青兩省考察;以聯大名義向全國第三次教育會議提交議案,建議由教育部組織西北教育考察團,設計西北教育發展方案,以推進“建設西北”的“既定國策”。承擔了陝、甘、寧、青、新、內蒙的師範學校、職業學校和中國小校教育的研究與輔導,選拔畢業生充實邊省學校教員。還先後赴陝南調查金礦、煤礦等,並代為計畫開採事宜;負責設計、監修西安機場的全部擴充工程;勘探、規劃、監修商洛公路、鹹榆公路、漢白公路;承擔陝南城區測量、市政工程以及地方水利設施的規劃建設;利用西北土產研製戰爭和生活急需的各種化工產品等。西北大學還聯合西北工學院建立西北科學研究室,從事西北開發研究,並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前往甘、寧、青、新、內蒙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西北聯大及以後設定的五校在科學研究上也取得重要成就,在地質學、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諸方面都有與西北地區密切相關的成果。如地質學方面有張伯聲的《陝西砂金》,殷祖英的《新疆及額濟納地理考察報告》;生物學、氣候學方面有劉慎鄂、薛貽源的《中國西北之植物地理》,殷祖英的《城固縣氣候志初稿》等;地理學方面有王鈞衡的《甘肅境內黃河航運的地理根據》,盧惠如、黃紹鳴的《南鄭商業地理之研究》等;歷史考古方面,對漢中張騫墓的發掘,對漢中小南海新石器遺址的發現,以及對新疆地區持續的考古研究,都達到了一定深度。黎錦熙教授對西北地方志的研究提出了系統的現代方誌學研究理論;民族學方面,李式金教授對西藏、青海、川康喇嘛教的研究,楊兆鈞教授對青海撒拉族文化的研究,在學術上都有開拓之功。這些研究成為日後西北高校的一個學術特點,如今西北諸高校的強勢學科地質學、生物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教育學,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奠定基礎的。
文化建設
校訓
1938年10月下旬,西北聯大第45次常委會決定,以“公誠勤樸”校訓,與國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製成匾額,懸掛禮堂。
校歌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歌》 並序連黌,卌載燕都逈。 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 漢江千里源蟠冢,天山萬仞自卑隆。 文理導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師資樹人表; 實業拯民窮; 健體名醫弱者雄。 勤樸公誠校訓崇。 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 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 ——黎錦熙 民國二十七年秋。
| |
學校領導
校政方面,“西北聯大”開始時延續“臨時大學”舊制,不設校長,由校籌備委員會常委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共同主持。
知名校友
師昌緒,1945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吳自良,1939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曾獲國家發明一等獎與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趙洪璋,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培育出我國小麥推廣面積第一的“碧螞一號”。此外還有葉培大、傅恆志、史紹熙、高景德等一批傑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