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是西北大學二級學院。

學院前身地理系,創建於建校之初的 1902 年,始設時為史地科, 1937 年設定地理系,2009年10月更名為,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根據2017年3月學院信息顯示,學院下設6個系,開設6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點1個;有專業教師7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
  • 簡稱:西大城環院
  • 創辦時間:1902年
  • 類別:公立
  • 學校類型:二級
  • 屬性:公立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
  • 現任校長:李同昇
  • 知名校友劉昌明、崔鵬,牛文元
  • 主管部門:西北大學
  • 碩士點:7
  • 博士點:2
  • 博士後流動站:1
  • 主要院系:自然地理與資源系、國土資源與區域規劃系、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城市規劃系、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機構設定,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科研,科研平台,科研成果,文化傳統,會徽,社團文化,學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02年西北大學創立立時,始設時為史地科,
1937 年設定地理系,
1992 年順應學科發展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原地理系更名為城市與資源學系,
1996 年,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在原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生態環境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吸收化學、化工、管理等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創立了新的交叉和套用型學科 —— 環境科學系,與城市與資源學系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合署辦公。
2009年10月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成立,由此前的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合併而成。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城市與環境學院現有教職工83人,其中專職教師 75人,專職教師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21 人,博士生導師 11 人,已獲博士學位者 20 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 5 人,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為 52% 。除此之外,繫上聘請了劉昌明院士為雙聘教授,選聘了陳宗興、趙榮、李銳等學者為博(碩)士生導師。
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
王雷 龐國偉 王旭紅 梁小英 黃昌 劉建紅 張世強 王春梅 楊勤科 劉詠梅 楊聯安 龍永清 謝元禮 趙牡丹 李天文 城市規劃系 范少言 趙思敏 劉健 權東計 劉科偉 吳欣 李建偉 惠怡安 何皙健 朱菁 賀建雄 王緯偉 沈麗娜 董欣 環境科學系 黃華宇 趙發珠 姜彬 王森 王俊 張普 荀斌 張仁慧 曹世雄 朱志梅 陳海 白紅英
環境工程系 張妍 李楠 宋進喜 楊方社 刁智俊 朱磊 韋安磊 李琦 李賀 梁麗華 朱曉麗 馬俊傑
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系 李鋼 黃曉軍 劉曉瓊 芮暘 李飛 張小文 胡敏 朱海霞 吳文恆 雷敏 李同昇
楊海娟 楊新軍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系 何毅 王寧練 邱海軍 張玉柱 趙良菊 徐新文 劉波 劉聞 李書恆 何艷芬 劉康 劉萬青
行政人員 薛科社 張波 張哲 張瀟 張蓁 任曉東 陳大年 王軍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
  • 自然地理與資源系
  • 城鄉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中心
  • 陝西省地理學會
  • 國土資源與區域規劃系
  • 環境科學系
  • 環境工程系
  • 城市規劃系
  • 綜合儀器室
  • 圖書資料室
  • 院教務辦公室
  • 環境工程實驗室
  • 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
  • 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
  • 校工會城市與環境學院分會
  • 院團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
  • 學院辦公室
  • 黨委辦公室
  • 西安城市旅行社
  • 資源環境信息工程研究所

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
  • 學科建設
  • 本科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 本科專業:城鄉規劃(五年制)
  • 本科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 本科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
  • 博士點:人文地理學
  • 本科專業:環境科學
  • 本科專業:環境工程
  • 碩士點:環境工程
  • 碩士點:區域經濟學
  • 碩士點:城市規劃與設計
  • 碩士點:環境科學
  • 碩士點:地理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碩士點:自然地理學
  • 碩士點:人文地理學
  • 博士點:自然地理學
  • 地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重點學科
  • 自然地理學重點學科
    本學科以地球表面多種要素及其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綜合體系為對象,探索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及其演化規律、地域分異規律、人地關係區域系統結構與演化規律,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以下幾個研究方向:(1)黃土高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立足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經濟發展落後、人地矛盾突出的黃土高原地區,在黃土高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環境演變與災害防治,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建設,區域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機制與途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與套用成果。(2)環境變遷與生態修復:以地理學、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立足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的西部地區,在環境變化、典型生態系統回響、流域生態水文過程、河流健康與生態修復、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控制、生態建設和資源環境管理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進行了長期探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3)“3S”技術與地學信息綜合研究: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為基礎,以多種時空尺度的現代地表過程為研究對象,將現代測量、遙感和地理信息科學與現代地表過程研究緊密結合,通過對地表要素與過程的表達和時空動態模擬,促進和強化地理科學的定量化和精確化,提高科學預測和分析能力。
    我校地理學科發展歷史悠久,是我國創建最早(1937年)的地理系科之一,基礎雄厚。建國後,先後培養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國務院參事牛文元以及973首先科學家和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崔鵬、王寧練以及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鄭粉莉,劉文兆等一批著名學者和5000餘名活躍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優秀人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校地理學科立足陝西,面向西部,注重地域特色,強調多學科聯合,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為地理學指導和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贏得了良好聲譽,2009年,我校地理學在全國參評的25個有地理學科的院校中整體水平排在第11位,在5個具有二級學科博士點單位中整體水平排第一名。
    我校從事自然地理研究與教學的專職教師50餘名,其中教授10餘名,副教授20餘名,博士學位獲得者占到專職教師數的60%以上,同時還擁有專職實驗人員10餘名。
    2006年以來,自然地理學科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子題、國家社科基金、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等10餘項、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計畫項目20餘項、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各類規劃設計和諮詢項目5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15部,出版教材7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300篇,SCI檢索論文20餘篇,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70餘篇;獲省部級以上教學及科學技術獎勵10餘項。
目前,自然地理學科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士、荷蘭、德國、義大利、日本、和我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 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
長期以來,我校人文地理學科以現代人文-經濟地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系統科學和區域科學的理論方法,面向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以下三個學科方向:(1)“經濟地域系統演化與調控”--立足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西北和黃土高原地區,在經濟地域系統動態模擬的理論與方法、人地關係演化及其最佳化調控、聚落系統結構及其空間演化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西北文化景觀與旅遊開發”--在歷史地理、文化景觀、旅遊開發與規劃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進行了長期探索,在西北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譜系和地理格局、旅遊開發中的文脈挖掘與整合、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獨具特色;(3)“西北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空間效應及其發展機制“--基於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特徵與社會文化特色,開展了西北地區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內在聯繫、城鎮發展與產業布局、城市化過程中的空間演變規律、城市規劃模式與方法、城市形態變化與城鄉邊緣區發展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研究。
通過多年建設,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已經成為國內實力較強的學術團隊之一。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講師6人,其中博士學位獲得者16人,博士生導師7人,留學回國人員10人。人員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術團隊充滿活力。 2000年以來,人文地理學科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等10餘項、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計畫項目20餘項、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各類規劃設計和諮詢項目4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12部,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8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90餘篇;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10項,地市級科技進步獎勵20餘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
目前,人文地理學科已與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烏克蘭和我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人文地理學科為國家和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與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黃國璋、傅角今、王成組、陳宗興等一批著名學者先後執掌人文地理學科,培養了千餘名活躍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優秀人才。目前,人文地理學科已培養了300餘名碩士,20餘名博士,他們大多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其中20餘人成為學術(學科)帶頭人。在校的100餘名碩士生和20餘名博士生成為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生力軍。
展望未來,我校人文地理學科將通過團隊建設、重大課題研究、國內外學術交流、條件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形成以科學研究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良性機制,全力促進我校地理學的大發展。

教學建設

省級精品課程
生態學(雙語) 主講:王俊
環境監測主講: 李琦 王森
遙感原理與套用 主講: 張世強
地理學野外實習教學模式改革與綜合實習基地建設主持人:王俊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設備設施
目前實驗中心實驗用房面積1180m,擁有超過500元以上的儀器設備400餘台(件),實驗室儀器總價值超過900萬元。
實驗中心主要軟硬體設備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厭氧培養箱、倒置顯微鏡、大型彩色繪圖儀、A0幅面掃瞄器、普惠工作站、聯想伺服器、高檔微機以及ArcGIS、MapGIS、SuperMAP等地理信息系統軟體、ERDAS、ENVI遙感圖象處理軟體、GeoWay數據採集軟體、全數字測量系統、近景攝影測量軟體等。實驗數據有西安市SPOT影像(1990年、2000年、2009年)、寧強縣SPOT5 影像、2005年延河流域遙感影像、秦嶺太白山地區遙感影像、陝北部分樣區的DLG數據等。
實驗中心
城市與環境學院實驗中心最早成立於1958建立,是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主要從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實驗室。目前實驗室擁有一支從事實驗教學與研究的師資隊伍,現有專職實驗教師25人,兼職實驗教師2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人,副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12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碩士學位19人,學士學位10人。
實驗室主要由生態環境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城市規劃設計實驗室等教學研究型實驗室4個。其中,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機房、遙感信息處理室、地理信息基礎室等3個實驗室,面積780 M;城市規劃設計實驗室包括城市規劃室、建築模型製作室、規劃作品展評室、美術室、圖檔室等5個實驗室,面積400 M;生態環境實驗室包括生態與環境生物實驗室、環境常規分析室、環境儀器分析室等3個實驗室,面積150 M;環境工程實驗室包括水、大氣污染控制室2個實驗室,面積260 M;,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1590M,教學儀器設備400餘台(件),設備總價超900萬元。
目前,中心承擔課堂教學實驗、上機,實踐課程共103門,課堂實踐、上機、實驗學時總計1916學時。其中實踐教學部分絕大多數在野外或其它場地進行。真正使用實驗室進行課堂教學的實驗、上機課程為68門,實驗(包括上機實驗、實踐、演示、驗證、設計)學時為1340個,實驗(上機)個數為287個。
實驗中心的以認真落實學校的發展戰略,重點完成生態環境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的建設任務,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設計實驗室建設。通過建設,滿足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資源等專業實驗教學需要,成為陝西省高校實驗示範中心,同時滿足環境學科和地理學科的科學研究及大學生創新的發展要求,建成陝西省生態環境和工程重點實驗室,積極創造條件,基本達到碩士人才培養對實驗條件的要求。
實驗中心的建設思路是為: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為依託,進一步加強實驗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地方培養更多更好的實踐套用型本科合格人才;圍繞地理學科建設及創新平台建設,重點加強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保密實驗中心、野外實習基地等建設;對生態環境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已有專業實驗室的改造,服務於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等專業,滿足課程實驗教學和校內實習基地的要求。
館藏資源
城市與環境學院圖書資料室面積 200 余平方米,藏書約 2.4 萬冊,期刊種類約 100 種,共達 5000 余冊,全部面向本系學生與教師開放,圖書利用率很高。近三年圖書資料的購置費用超過 10 萬元。

科研成果

科研項目
楊勤科教授 面向土壤侵蝕評價的流域分散式坡長研究 4107118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宋進喜教授 典型物理化學作用下河床滲透係數變化機理研究 510791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王旭紅副教授 不同地貌類型區的遙感圖像信息容量的差異性研究 4107127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梁小英副教授 生態脆弱區農戶土地利用行為與農業景觀格局的互動機理及模擬研究 4090109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李書恆講師 高郵湖沉積記錄的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和大運河變遷的關係 4090111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朱志梅副教授
中國北方沙漠化土壤驅動機制與植物的耐脅迫性研究 3091010308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李同升教授 農業科技園區技術創新的空間擴散及其他地理模式研究 4087106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朱志梅副教授 陝北沙漠化土壤驅動機制與植物的耐脅迫性研究 3070064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宋進喜教授 區域性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的動態分析及最佳化模式研究 506092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段漢明教授 西北地區主要城鎮區域與PREE系統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 5067814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王俊副教授 中國半乾旱區社會-生態系統對乾旱的恢復力研究 306101031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王俊副教授 半乾旱區社會-生態系統對乾旱的適應演化機制—以甘肅榆中縣為例 3050007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趙牡丹副教授 基於DEM的區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研究 4030102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王慧教授 中國新興專門化開發區及其影響下的大都市區域空間重構-以中國西安為例 403101040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王慧教授 開發區建設催化帶動下的城市空間重構效應-以西安為例 4027104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楊新軍教授 旅遊空間演化機理與最佳化模式研究—以關中地區為例 40101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湯國安教授 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及其對套用的影響 4997106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宋進喜教授 渭河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2009ZX07212-002-00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子課題(水專項)
湯國安教授 多源空間信息數據挖掘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課題
楊聯安副教授 抑制土壤風蝕對防治沙塵暴的作用 94005 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青年教師優選資助課題
李同升教授 流域PRED系統及其時空協同研究-以渭河流域為例 20060697004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 王俊副教授 旱作農田土壤CO2釋放特徵及調控機制 209123 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
楊聯安副教授 中尺度土壤景觀分析 教育部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基金資助項目
宋進喜教授 渭河河床沉積物滲透係數變化特徵及其回響機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陳海副教授 城鄉交錯區微觀土地流轉行為與巨觀土地流轉模式空間演化互動機制研究—以西安市為例 10YJC7900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李鋼講師 氣候變化背景下東部季風區歷史災害群發期蝗災動態與社會發展研究 10YJCZH06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楊聯安副教授 基於地統計學和GIS的土壤格線採樣技術研究 10YJA9100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曹明明教授 陝西省小城鎮建設示範研究 2006k08-G1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社發攻關類項目
曹明明教授 陝西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相關技術集成研究 2009K01-117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社發攻關類項目
曹明明教授 可持續性發展綜合實驗區建設 2004K09-G4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社發攻關類項目
馬俊傑教授 陝南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和科技保障研究 2008K01-36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社發攻關類項目
張陽生教授 城鎮化技術示範研究 2010K11-05-06 陝西省科技計畫項目--社發攻關
白紅英教授 秦巴山區生態群落與生物種植資源調查 2007FY110800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
劉科偉教授 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研究 2006KR79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軟科學項目
吳文恆講師 黃土高原中部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最佳化利用研究 2010JQ5006 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
楊方社副教授 流域水沙回響下沙棘“柔性壩”的設計理論與實驗研究 2010JQ5003 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
范少言副教授 西安與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合作領域研究 JI09003 2009年度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
趙牡丹副教授 區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研究 2007CB407203 973計畫專題子課題
楊海娟副教授 陝南(漢中)裝備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園區建設可行性研究 2008GXS1D040-4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子課題
部分著作
作者
著作名
出版社
署名名次
曹明明
延安國土規劃
陝西人民出版社
1
馬俊傑
秦嶺山地自然保護與區域發展研究
西安地圖出版社
1
陳海
環境管理學原理與方法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
劉萬青
數字專題地圖
科學出版社
1
劉康
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套用
化學工業出版社
1
湯國安
AcView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
科學出版社
1
陳海
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變化與農戶回響
科學出版社
1
雷敏
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
王旭紅
遙感圖像數據挖掘
西安地圖出版社
1
吳文恆
基於消費水平的中國人口對資源環境影響研究
科學出版社
1
部分論文
李書恆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Hongze Lake and Gaoyou Lake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1 176(1-4):373-384 1 王俊 Responses of soil water balance and precipitation storage efficiency to increas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winter wheat Plant and Soil 2011 Doi: 10.1007/s11104-011-0764-4 1
張普 Effect of plant life for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δD values of leaf wax n-alkanes and altitude along Mount Taibai, China Organic Geochemistry 2011 42(1):100-107 1
宋進喜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s for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lower Weihe Rive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0 24(24):3547-2557 1
宋進喜 Variability of Streambed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ith Depth along the Elkhorn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10): 992-999 1
宋進喜 Variation of specific yield with depth in an alluvial aquifer of the Platte River valley, U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10 25(2):185-193 1
宋進喜 Observation of Bioturbation and Hyporheic Flux in Streambed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3): 340-348 1 王俊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in a calcareous soil receiving 21-years superphosphate application Pedosphere 2010 20(3): 304-310 1
王俊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deep soil recharge in a record wet year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Doi:10.1016/j.agwat.2010.01.001 1
張普 A test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record characteristics of phreatic and outcrop profil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227(1):75-80 1
宋進喜 Feasibility of grain-size analysis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treambed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9 375(3-4):428-437 1
韋安磊 Modeling of a permeate flux of cross-flow membrane filtration of colloidal suspensions: A wavelet network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3):395-406 1
李書恆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modern period from the record of Gaoyou Lake sediments, Jiangsu,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17(1):62-72 1
宋進喜 Effect of Hyporheic processes on streambed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Doi: 10.1029/2007GL029254 1
宋進喜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s for the Wei River—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7 21(8):1066-1073 1
楊勤科 Improving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by reducing source data errors and optimising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parameters: An example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07 9(3):235-246 1
朱曉麗 Variations in Dominant Antigen Determinants of Glutaraldehyde Polymerized Human, Bovine and Porcine Hemoglobin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 2007 35(5):518-532 1
劉詠梅 An applied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4):395-399 1
湯國安 Simulation on slope uncertainty derived from DEMs at different resolution level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4):387-394 1
趙牡丹 A GIS-base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Yulin of northern Shaanx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2 12(2):171-176 1
湯國安 Evalu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11(2):209-216 1
湯國安 The Impact of resolution on the accuracy of hydrologic data derived from DEM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11(4):393-4

文化傳統

會徽

研究生會徽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社團文化

我院第十屆“城市風華”文化周開幕
我院舉行2012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交流會
那難以忘卻的記憶
——城市與環境學院“盛夏社會實踐隊”紀實
我院學生在西北大學“挑戰杯”創業計畫大賽中再獲佳績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院黨委書記 張衛鋒
張衛鋒,男,1961年12月出生。1984年7月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工作。先後擔任化學系學生輔導員,團總支書記,校長辦公室秘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總經理等職。2011年3月任城環學院黨委書記。
院長 李同昇
李同昇,男,1960 年9 月生,陝西省岐山縣人。教授,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旅遊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西北大學人文地理學科帶頭人,西北大學“112 ”人才,精通俄語,熟練掌握英語。現任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
科研副院長 楊新軍
楊新軍,1972 年 2 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 1993 年、 1996 年在蘭州大學分別獲得理學學士、碩士學位, 1999 年於北京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8.10-2009.4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地理與區域研究系從事博士後項目研究。
教學副院長 宋進喜
宋進喜,男,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陝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西北大學渭河流域資源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文學、水資源及水生態研究。
行政副院長 王鶯鶯
院黨委副書記 田怡

歷任領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