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襲慶府
襲慶府,北宋京東西路轄內二級行政區。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京東西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奉...
- 襲慶石
發展歷史 襲慶石,又稱泰山石,產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雲林石譜》襲慶石:“襲慶府泰山石產土中,大小逾三四尺,間有磊磈碎小者。色灰石或微青,亦有嵌空險...
- 京東西路
京東西路是中國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初置京東西路安撫使。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
- 京東路(北宋行政區劃)
府四:應天,襲慶,興仁,東平。州五:徐,濟,單,濮,拱。軍一,廣濟。縣四十三。 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節度)本唐宋州。至道中,為京東路。景德三年,升為應...
- 錢伯言
宣和年間因斬捕宋江等梁山泊賊徒有功,徽宗頒詔推恩進階之,遷徽猷閣待制兼知襲慶府。後在知海州任上成功招降賈進等京東流寇十萬人。建炎元年知開封府尹並提...
- 奉符縣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在今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城。屬襲慶府。金天會十四年(公元1136年),於縣置泰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
- 濟寧
宋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一度升為襲慶府,境內的仙源、泗水、瑕丘、鄒縣都歸其統轄。金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由巨野遷往任城,並領任城、嘉祥、鄆城、金鄉4縣...
- 鄒城
元豐七年(1084年),復置鄒縣。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改為襲慶府,鄒縣屬之。 [6] 偽齊,置滕陽軍,鄒縣屬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滕陽軍升為滕陽州,二...
- 兗(古代地名)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錄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
- 萊蕪(山東省原地級市)
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1172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
- 完顏宗翰
襲慶府前來歸降。宋朝知濟南府劉豫獻出城池向撻懶投降。宗翰派拔離速、烏林答泰欲、馬五到揚州襲擊康王,沒走出一百五十里地,馬五就帶領五百騎兵先到了揚州城...
- 泗水縣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泗水縣屬京東路兗州;熙寧七年(1074年),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泗水縣屬京東西路兗州;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升為襲慶府,復置魯郡,泗水縣...
- 應天府(宋朝南京)
應天府作為京東西路路治,管轄應天府、襲慶府、興仁府、東平府四個府和徐州、濟州、單州、濮州、拱州五個州,廣濟軍一個軍,四十三個縣。 [12] ...
- 嶧山石
嶧山石,產于山東省濟寧市的鄒城市(原名鄒縣)嶧山。《雲林石譜》嶧山石:“嶧山在襲慶府鄒縣,山土中產美石,間有岩穿眼,不甚宛轉深邃,亦有峰巒高下,無崷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