襏襫(bó shì)是古代漢語詞語,同“襏襫”,多指蓑衣。
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詞語來源不可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襏襫
- 注音:ㄅㄛ ㄕ
- 解釋:蓑衣之類的粗而結實的雨具
- 拼音:bó shì
釋義,讀音,古漢語讀音,現代漢語讀音,讀音爭議,字形,引例,
釋義
①蓑衣;
②蓑衣之類的粗而結實的雨具;
③粗糙結實的衣服。
讀音
古漢語讀音
漢語拼音:bō shì
注音字母:ㄅㄛ ㄕ
現代漢語讀音
漢語拼音:bó shì
注音字母:ㄅㄛ ㄕ
讀音爭議
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的“襏襫(襏襫)”詞條中,此詞讀音為“bó shì”。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襏襫”詞條中,讀音為“bō shì”。《辭海》中也有相應的解釋。
但由於漢語拼音新方案的推出,一般認為“bó shì”為正確讀音。“bō shì”作為舊讀音已被拋棄。
字形
由於此詞為生僻詞,故之前未有簡化字“襏襫”。
按照習慣寫作襏襫
引例
《國語·齊語》:“首戴茅蒲,身衣襏襫,沾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 韋昭 註:“茅蒲,簦笠也。襏襫,蓑襞衣也。”
宋 陸游 《柴門》詩:“病已廢耕拋襏襫,閒猶持釣愛笭箸。”
清 金農 《題郭外人家種莎》詩:“觀君牽犢扶犂去,好織青青襏襫衣。”一說為粗糙結實的衣服。
《管子·小匡》:“首戴薴蒲,身服襏襫。”尹知章 註:“襏襫,謂麤堅之衣,可以任苦著者也。”
陸龜蒙《漁具蓑衣》:“上有青襏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