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洪武初年,
衛國公鄧愈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並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
大北門、長門即震華門),連同原有四門(詳見《縣城集鎮》部分),各建城樓一座(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
六個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小北門曰“臨漢”,大北門曰“拱宸”,東長門曰“震華”)外各有瓮城,東、南、西三門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
城牆周長7311米,平面近方形,高10.84米,厚11~14米。原有“陽春”、“文昌”、“西成”、“拱宸”、“震華”、“臨漢”六座城門及門樓,現存臨漢門城樓、拱宸門瓮城及震華門瓮城。東、西、南三面有寬約180~250米、深約4~8米的護城河與北邊漢水相接。
由於城高且固,濠寬且深,加之漢峴天設,山川環衛,是以號稱“鐵打的襄陽”。
2001年6月25日,
襄陽城牆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古城牆風景
臨漢門(小北門),近處的就是北街(仿古步行街)上的建築。
仲宣樓,在襄陽城的東南角。
拱宸門(大北門)瓮城,高中的時候基本每天都在這個城牆上看風景,從右邊下去就是江邊,經常有人在這游泳。
城西北角築有子城“夫人城”,為東晉太元三年(378)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母韓夫人率眾所築,明代初年及以後多次擴建。平面呈長方形,稍向外突出,東與襄陽城牆相連。南、西、北牆分別長21.7米、29.2米、19.2米,高約11米,厚約18米,內以土夯築,外砌大城磚。北牆上嵌石匾,鐫“夫人城”三字,下嵌碑數通,刻有“襄郡益民勝跡夫人城為最”等字樣。
文物保護
網友“方展博123”發微博稱:護城河城牆被餐飲商戶挖了個洞排廢油煙。這條圖文並茂的微博,隨即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襄陽城牆是國內現存不多的較為完整的古城牆,希望大家別只顧眼前利益去破壞。
記者趕到內環路看到,仲宣樓一側約200米長的城牆上,被挖了12個洞,其中7個洞口安裝了抽油煙機,兩個洞口有排污管。這段城牆的內側共有11家商戶,其中有7家餐館。
餐館經營者王女士說,他們交了租金,對城牆有使用權,在城牆上挖洞的做法雖有不妥,但油煙無處可排,他們也很為難。附近居民吳女士稱,排污現象早就存在,曾經有人來封堵過,之後還是被鑿開。
市文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2001年開始,這段城牆實行“外牆內室”的商業運營模式,外圍是城牆,內部為商用,投資方擁有40年使用權。由於修建時,沒有
設計通風系統,經營戶便開始“鑿牆打洞”。
該負責人表示,執法人員曾到場調查,對商戶進行教育,但效果甚微,他們已向上級反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