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中心地震台

  1. 台站概況
襄樊中心地震台位於鄂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襄陽市襄城區西南,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古隆中。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基準站,地質構造上處於南秦嶺造山帶南襄斷陷盆地與上場子台緣褶帶過渡部位;北西向襄樊—廣濟斷裂帶由台站北緣穿過。北北西向的鄂中斷裂系統在襄樊中心地震台東西兩側與襄樊—廣濟斷裂交匯。鄂中斷裂系曾發生中、強震7次,現代小震頻繁,自1959年以來共發生2.0≤ML≤5.6級地震陸百餘次。台址周圍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其中震旦系分布較廣,厚度達500—600m,由矽質灰岩、白雲質灰岩夾燧石條帶組成址,深部岩層無透水層,溶洞不發育,有利於地震波的接收和地形變觀測。該台對於監測南襄地區、鄂中地區地震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址1982年開始征地、1983年建成,占地19.3畝,當時的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其中有辦公室6間,擺房1間,面積11.4平方米,擺房內的儀器墩4.5平方米,高度約0.6m,生活用房6間,倉庫3間。2008年後,修建了辦公樓一棟,建築面積640平方米,2006年安裝YRY-4型鑽孔應變儀;2009年,連續重力、GNSS基準站建成。
  1. 台站歷史資料
襄樊中心地震台的前身是保康地震台,由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地構造研究室於1969年選建,1971年投入地震觀測。1978年保康縣城修建環城公路,地震觀測工作環境遭到嚴重破壞。1981年湖北省地震局決定將保康地震台遷至襄樊,並於1982年完成遷建工作。地震觀測儀器由原有的64型煙燻記錄地震儀改為DD-1型短周期筆繪記錄地震儀,1983年正式投入觀測。經過幾年的連續觀測,發現建成的地震計擺房記錄的地震個數少、地震波形發生畸變,為此1988年重建擺房,1989年初DD-1短周期地震儀恢復觀測,工作穩定,資料連續、完整。至2007年,數位化台網改造完成,DD-1停止觀測,觀測儀器改為港震公司生產的BBVS-60地震計,配套數采EDAS-24IP,納入湖北省數字地震台網運行管理。
隨著台網建設的進行,襄陽轄區內陸續建立起了保康、南漳和棗陽三個測震台以及谷城地磁台,觀測手段和儀器不斷豐富。谷城地磁台2006年建於穀城縣盛康鎮,後由於輸電線路干擾於2008年搬遷至穀城縣城附近貓子溝,由於觀測環境不斷受到干擾,已不利於地磁觀測,後於2013年搬遷至穀城縣石花鎮彭家嶺村,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屬於無人值守台站。於2013年12月完成土建工程,2014年5月14日至16日湖北省地震監測中心技術人員,完成了穀城縣彭家嶺地磁觀測台監測設備安裝調試工作開始投入使用。台站由FHD探頭房和設備房組成。
保康地震台安裝港震公司生產的BBVS-60地震計,配套數采EDAS-24IP;棗陽地震台安裝港震公司生產的BBVS-60地震計,配套數采EDAS-24GN;南漳地震台安裝港震公司生產的BBVS-120地震計,配套數采EDAS-24IP,均納入湖北省數字地震台網運行管理。
2014年,鐘祥台人員合併到襄樊台,組建襄陽中心地震台。
  1. 觀測項目系統介紹
襄陽中心地震台是集多種觀測手段為一體的綜合性台站,基於地震信息網路節點的測震和前兆綜合觀測,實現了與湖北省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的數據共享。台站觀測儀器包括:BBVS-60型寬頻帶數字地震儀、YRY-4型鑽孔應變儀、GPHONE型重力儀、Trimble型GPS儀、SWY-Ⅱ型水位儀、SZW-1A型水溫儀、WYY-1型氣溫、氣壓、雨量綜合測量儀。
  1. 地震科研及獎勵
台站開展的科研工作有“不同距離的地震震相特徵和震級的研究”,對台站的地震震級修正值進行了計算,從而使該台的震級誤差降到最低。台站地震觀測資料連續多年獲得優秀,區域地震速報連續五年獲得全省評比前三名,兩次獲得省地震局科技進步四等獎,一次獲得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被評為省地震局精神文明台,受到國家地震局的表彰,並為此給台站記集體一等功,2000年度被中國地震局授予“精神文明單位”光榮稱號,台站記“集體一等功”,2007年度,2008年度被湖北省地震局授予“最佳精神文明台站”。
  1. 發展方向
隨著地震台站管理改革進程的深入推進,襄陽中心地震台建設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加強台站人員交流、業務互助、科技合作、支部建設等工作,充分調動和整合中心台人員、資源和技術力量,在完成本區域有人及無人台站運行維護任務的基礎上,力爭多承擔重點工作任務,積極爭取將襄陽中心地震台建設成為鄂西北區域監測預報中心。
今後,襄陽中心地震台將堅決貫徹局黨組的決策部署,積極適應地震台站管理改革的新變化、新要求、新任務,牢固樹立"震情第一、質量第一"的工作觀念和"爭創一流業績"的服務宗旨,繼續紮實工作、科學管理、開拓創新,不斷奮進,努力打造全國一流地震台站,為湖北省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