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最早的船幫,組幫原因,船民生活,
簡介
據各類歷史文獻記載,當年襄樊商貿的大半壁江山是靠水上運輸支撐的。在長期的運輸活動中,從事水上運輸的人為互幫互助,取得最大的利潤就結成了船幫。我市民俗專家董治平介紹,船幫的出現有船民為了更好地生存自發組織的因素,也有官府要控制船民,維護社會秩序的因素在裡面。
最早的船幫
據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內河航運已經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水運交通網。作為長江支流的漢水在這個龐大的網路中,因其能直達長安附近,與“渭、洛、汾、濟、漳、淇、淮”等,“皆互達方域,通濟舢艫”,而承載著繁重的運輸任務。
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23年,楚國王子啟被封在鄂地,稱鄂君。在給他的封賞里,除了土地,還有兩樣重要的東西———舟節和車節,有了這兩種節,就相當於擁有了經商通行證。啟被允許擁有一支不超過150艘船的船隊和一支不超過50乘車的車隊。這個船隊可以算是襄樊最早的船幫。
組幫原因
對襄樊船幫歷史頗有研究的董治平先生,認為船幫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一艘船的運輸量有限,遇到大客商,單憑一家的船難以承運,只有形成幫派,組成船隊才能接大生意。其次,船民以船為家,居無定所,不組成幫,很容易被人欺負。一個船幫,基本都是有親戚關係的船民或者同鄉船主組成的。最後,漢江很多地方有暗礁、險灘,單憑一船之力,很難渡過。
船民生活
董治平先生介紹,除了少數大船主在岸上有產業,很多船民都是以船為家,有的從一生下來就在船上,直到在船上死去。吃飯、睡覺、結婚、生子都在船上,沒有特別的事情很少下船。
行船時大人忙不過來,就只有把小孩子拴在船桅桿上,從小經受風浪的洗禮。船民們就這樣一代接著一代在漢江上生活。
船幫出航前都要祭奠他們的保護神紫雲宮平浪王楊泗將軍,求個一帆風順。就連裝貨都有講究,叫做上三下四———逆流行船每人平均裝三噸貨,順流時每人平均裝四噸貨,調度者會根據每條船的船員數量來決定裝貨量。 貨上船後,開船前,要燒表紙,請船工吃飯,這叫做“燒開頭”;船行到中途,還要“燒過江”;到達目的地,卸完貨物之後,還有個“燒空倉”的儀式。
起航之後,在船上也有很多忌諱的語言,比如不能說“沉”“翻”等。也不準坐在船頭正前方的舷上,這是對神明的不敬,違者重則被罰,輕則被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