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褚鈇
- 字號:字民威
- 所處時代:明嘉靖
- 出生地:榆次東白村
- 出生時間:1533
- 去世時間:1600
- 主要成就: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少保
簡介,治理黃河,人物生平,褚鈇墓,
簡介
褚鈇(1533~1600),字民威,榆次東白村(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進士,同年步入仕途。先後任河間縣令、監察御史、陝西茶馬、大理寺少卿、河南巡撫、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戶部尚書任間同時總督漕運,贈太子少保。
褚鈇為官為官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官場生涯長達36年之久。在政治上積極支持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他的主要政績還在於注重邊防、抵禦外侮,以實際行動支持戚繼光等抗倭名將,從而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治理黃河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後,由於黃河“河身日高,流日壅,淮日益不得出”,以致泗州(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時任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楊一魁總督河道,“欲分殺黃流以縱淮,別疏海口以導黃”,而時任戶部尚書的褚鈇總督漕運,“則以江北歲浸,民不堪大役,欲先泄淮而徐議分黃”。
對於單縣黃堌口決口一事,褚鈇與楊一魁也有不同意見。“是時一魁專力桃、清、淮、泗間,而上流單縣黃堌口之決,以為不必塞”,“鈇及春芳皆請塞之”。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復言黃堌口不塞,則全河南徙,害且立見”。議者亦多恐下齧歸仁,為二陵患。二十九年(1601年)秋,“河漲商丘,決蕭家口,全河盡南注”,“一因黃堌口之決,不早杜塞;更因併力泇河,以致趙家圈淤塞斷流,河身日高”,“而蕭家口遂決,全河奔潰入淮,勢及陵寢”。楊一魁也因此受“疏攻”,“帝以一魁不塞黃堌口,致沖祖陵,斥為民”。
人物生平
褚鈇作為一個典型的傳統官吏。無論在京在外,從政之餘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訴諸筆端,一生著述甚豐,他的著作刻印本有《從政錄》、《從政續錄》和總纂的《榆次縣誌》(萬曆版)。此外還有《八行圖奏》、《勸懲類纂》、《芸窗紀愚》等。
龍門何在古城西,薄暮登臨返照迷。
霞散晉山開錦繡,雲凝塗水映虹霓。
天垂落日煙光暝,地卷斜暉草色萋。
荀令去來無鳳鳴,空餘舊堞晚鴉棲。
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榆次八景中的“龍門夕照”。“龍門”隨著老城的恢復已經復原,可“夕照”卻無法再次呈現。另外“罕山時雨”、“源池荷花”等詩篇描寫的也是榆次的景色。
現在榆次老城東大街南側,衙前廣場以東桑芸故居以西,北至東大街南至富戶街,那曾是明戶部尚書褚鈇的府第,榆次城內及城郊四鄉人就把這所古院落稱之為尚書府。
尚書府的正門在東大街,門前左右各有一座御賜石牌坊。可惜代序輪轉滄桑無情,現在尚書府已不復全在,但其精華部分褚鈇書院還都保存了下來。褚鈇書院由東西兩個小院並列而成,作為書院的部分主要指西面的小四合院,這個小四合院以北為上,縱向二進,北闊南窄,中有小門相隔。上院正面為高大的正廳五間,其中三間為中,左右各有耳房一間。下院只有南屋五間。在富戶街上留有後門,門額為“宮保第”。
西院中的正廳就是老尚書的書房,這五間房子的門楣、窗欞、斗拱、明柱都簡單而樸實,其實,這正是明代晉中建築的本色。當年老尚書就在這完全本色的氛圍中做本色的文章,做本色的人生,寫《從政續錄》、《教家纂要》,把陶情詠懷的詩詞結成了《匯古菁華》二十四卷。
褚鈇墓
位於榆次區修文鎮修文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300平方米,封土不存,現存石華表1對,石牌坊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