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葉線蕨

褐葉線蕨

褐葉線蕨(學名:Leptochilus wrightii)是水龍骨科線蕨屬植物。植株高20-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生鱗片,根密生; 鱗片褐棕色,質薄,卵狀披針形,長3.16 (1.4-6.2)毫米,寬0.73 (0.2-1.2)毫米,長寬比4.48(2.79-7.79) ,頂端漸尖,邊緣有疏細鋸齒。土生或附生於陰濕岩石上。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路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套用,附加說明,

形態特徵

植株高20-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生鱗片,根密生; 鱗片褐棕色,質薄,卵狀披針形,長3.16 (1.4-6.2)毫米,寬0.73 (0.2-1.2)毫米,長寬比4.48(2.79-7.79) ,頂端漸尖,邊緣有疏細鋸齒。葉遠生,葉柄短,長1-3厘米,熱尋付或近無柄,基部疏生鱗片;葉片倒披針形,長20-35厘米,中部寬2-4.5厘米,頂端漸尖呈尾狀,向基部漸變狹並以狹翅長下延,邊緣淺波狀;葉脈明顯,葉軸上疏生晚頁腳蘭鱗片甩腿,側脈斜展,小脈網狀,在每對側脈間有2行網眼,內藏小脈單一或分叉。葉薄草質,乾後褐棕色,葉背疏生小鱗片。孢子囊群線形,著生於網脈上,在每對側脈間排列成一行,從中脈斜出,直達葉邊,無囊群蓋,孢子囊群中有鱗片狀隔絲著生。孢子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嚷櫃再面觀為腎形。大小為(17.5-45) 24微米×41.9 (35-81.3)微米。單裂縫,裂縫長度為孢子全長的1/4-1/3。周壁表面具球形顆粒和缺刻狀刺。刺表面有顆粒狀物。
褐葉線蕨
褐葉線蕨是水龍骨科線蕨屬下的一個品種。植株高20-50厘米。褐葉線蕨,原產地有江西、台灣、廣東、廣西、香港及雲南,日本、越南也有。繁殖有孢子、分株。喜陰。生長適溫18℃-26℃。喜疏鬆的乾淨土。喜濕潤。出現於泥盆紀中期,石炭紀最為繁盛,新生代仍有一些新蕨類別。具有真正的根、莖、葉,多數為草本,葉一般為大型的羽狀複葉(葉片分裂為羽片),也有單葉的,多數品種具有葉柄。以孢子囊繁殖,孢子囊壁僅由層細胞組成,孢子囊多數有發育較為完善的環帶。
褐葉線蕨

生長環境

褐葉線蕨生長在海拔150-1000米的地方。

分布範圍

褐葉線蕨產自江西(安遠芝笑妹拜、龍南、尋烏)、福建(南靖、三明、泰寧)、台灣(南投、台北)、廣東(封開、高要、連山、平遠、清遠、始興、台山、新豐、陽江、英德)、廣西(防城、扶綏、桂平、臨桂、隆安、龍州、蒙山、南寧、三江、上林、上思、武明、陽朔、瑤山、 邕寧)、香港和雲南(河口)等省區。土生或附生於陰濕岩石上。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罪霸立路竹。

套用

習性強健,適合公園或庭院庇萌的路邊、水岸邊或山石邊栽培觀賞。

附加說明

經過仔細研究標本頸匙跨,發現此種葉背疏被小鱗片,且均具有明顯的孢子囊隔絲,為粗篩孔盾狀,易與矩圓線蕨C. henryi和綠葉線蕨C. leveillei分開。河口線蕨C. hokouensis雖然葉形較寬,葉脈明顯,但也具有明顯的鱗片狀隔絲,與之歸併。線蕨中孢子囊隔絲的發現,說明了其與水龍骨科星蕨亞科中其他屬的密切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