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鼠兔

褐斑鼠兔

中等體型鼠兔,成體體長140-200毫米,體重可達300克。耳長19-23毫米,呈圓形。四肢短小。無尾。在兩耳下、兩頸側方各有一塊淺棕色斑點。頭部和背部毛色夏季為沙黃色,冬季為淺灰黃色。體側及四肢外側毛色較背部毛色淺淡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斑鼠兔
  • :鼠兔
  • : 鼠兔
  • 學名:Ochotona da wuricus Gray
  • 別名:啼兔、帕氏鼠兔、蒙古鼠兔
生活習性,食性,交配,分布,保護級別,

生活習性

群居性鼠類,多棲息於高山、丘陵和較為緩衝的河谷兩側,在土質鬆軟地帶挖洞穴棲居,或在亂石縫中棲居,利用碎石的間隙築窩巢。棲息地的主要植被有針茅、狐茅、羽茅、苔草、冷蒿、異燕麥、假木賊及小灌木(錦雞兒等),在陰坡有小量的片狀西伯利亞落葉松

食性

主要以豆科、禾本科及蒿類植物為食。特別喜食狐茅和針茅。存植物開花季節,最喜食蒿類植物的花、花蕾和嫩莖葉。在食物缺乏的冬季或初春,也會啃食假木賊及小灌叢根部韌皮。
褐斑鼠兔主要在白天活動,以清晨和傍晚最為活躍,中午活動較少。活動範圍在30-50米。出洞活動前,先在洞口露出頭觀察周圍動靜,並不斷發出“吱、吱”的尖叫聲,在確認無危險後,才慢慢出洞,在洞外較突出的石頭或小土丘上張望或曬太陽。在附近有草地方覓食。感覺有危險,迅速逃回洞口停留窺測動靜,隨時準備鑽人洞內。在沒有干擾和驚動的情況下,很快會出來繼續活動。不太怕人,在安靜的情況下,人距其10米以內,仍照常覓食。
有貯存牧草越冬的習性。7月植物繁盛的季節,在其洞群範圍內的洞口或經常活動覓食的地方堆積青草,9月初將乾草拖到洞內,有的利用石縫的間隙將曬乾的牧草塞人其中,有的利用雞蛋大小的石塊堆壓在乾草堆上防止被風吹走。這種現象在其他鼠兔中是罕見的。
鼠洞呈集群分布,每個洞群一般有3 - 20個洞口,多的可達50個以上。地面洞口之間有“跑道”相連線,在主要活動的洞口處更為明顯。洞口多開於草叢或灌叢底部,或裸露於地面。棲息在山坡碎石堆中的褐斑鼠兔,利用石縫間隙作洞道或洞穴,其洞道四通八達。冬季在雪被下挖築通道和築巢。

交配

從3月開始發情交配。一年繁殖3次,每次產仔5 - 11隻。雌鼠妊娠期約25天。

分布

分布於中國的新疆和內蒙古,哈薩克斯坦國、俄羅斯的阿爾泰山地區和蒙古國西南部。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