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錐尾鸚鵡

褐喉錐尾鸚鵡

褐喉錐尾鸚鵡(學名:Eupsittula pertinax):是鳥綱、鸚鵡科典型的攀禽。共有14個亞種。體長25厘米,體重76-102克。這種鸚鵡的體羽總體為綠色,前額、頭部兩側、臉頰均為桔黃色。頭頂帶有點藍色,喉嚨和胸部上方為淺橄欖棕色,胸部下方為黃綠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黃色。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

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是各種不同樹木的種子、仙人掌的花朵以及果實、也會定期到農耕區和果園覓食,尋找穀類、玉米等作物;尤其偏好芒果。分布於聖湯馬士島、維京群島以及聖科克斯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喉錐尾鸚鵡
  • 拉丁學名:Eupsittula pertinax
  • 別稱聖湯馬士錐尾鸚鵡褐喉鸚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錐尾鸚鵡族
  • :錐尾鸚哥屬
  • 褐喉錐尾鸚鵡
  • 亞種:14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Psittacus pertinax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Sittace pertinax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Conurus pertinax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Aratinga pertinax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Conurus aureus Lesson, 1831
  • 同義學名:Psittacus barbarossa Bonaparte, 1856
  • 同義學名:Psittaca illiniaca Brisson, 1760
  • 同義學名:Psittacus inornatus Kuhl, 1820
  • 同義學名:Psittaca martinicana Brisson, 1760
  • 同義學名:Psittacus plumbeus Gmelin, 1788
  • 英文名稱:Brown-throated Parakeet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物種現狀,

形態特徵

褐喉錐尾鸚鵡共有14個亞種。體長25厘米,體重76-102克。這種鸚鵡的體羽總體為綠色,前額、頭部兩側、臉頰均為桔黃色;頭頂帶有點藍色,喉嚨和胸部上方為淺橄欖棕色,胸部下方為黃綠色,到了下腹部漸漸變為桔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黃綠色,主要飛行羽的尖端帶有藍色;翅膀外圍的次要羽毛為藍色,尾羽以及翅膀內側為橄欖黃。沒有表現出兩性分化,雄鳥略大於雌鳥。其顏色變化很大。
該物種的14個亞種可以通過臉和喉嚨上方的黃色和棕色的不同及混合區域在大小來區分。大多數亞種的特徵是眼睛周圍有較大的黃色羽毛環,眼圈狹窄,虹膜黃色。鳥喙為黑色圓錐體,腿為灰色。
幼鳥往往缺乏成鳥身上生動的深黃色,前額是深綠色藍色,臉頰棕色,上喙帶有點肉色,喉嚨以及胸部上方也為綠色,而腹部則呈綠色,並帶有橙色或黃色。

棲息環境

褐喉錐尾鸚鵡通常居住在稀樹草原和長滿仙人掌和阿拉伯樹膠的半開放乾燥矮樹叢生境中。在紅樹林、熱帶落葉林(通常是最豐富的鸚鵡物種),長廊林和白沙林,根莖紅樹林,潮濕的常綠森林的邊緣以及有棕櫚樹和其他各種樹木的農業地區中也可以看到該物種。海拔範圍可以從低地到1,200米或更高,儘管它們往往保持在1,200米以下。 這些小鸚鵡也居住在人造的空地周邊的樹木上,例如城市公園或花園。

生活習性

褐喉錐尾鸚鵡是一種非常社會化的非遷徙物種。通常是以4-20隻的小群體活動,較少成對或是單獨行動,有時候在覓食的樹林間會聚集比較多的族群,通常都和當地的黃冠亞馬遜鸚鵡一起集結混群行動,有時候會高達100隻左右。白天活躍,可以成群結隊飛行和進食。 快速飛行的鳥群保持緊密的形態,在飛行過程中經常出現不穩定的鳴叫。非常吵鬧,聲音很大,通常看見它們的時候都是在飛行或是在路旁的樹上,很容易被發現因為相當吵雜。夜間棲息地是一個社交場所,棕喉鸚鵡會利用這段時間來評估其群中的其他個體。將這些棲息地可以作為有關覓食或棲息地點的信息來源。
會有地區性遷徙的習性,從12月到來年5月會前往比較潮濕的地區;如果在田中覓食穀類或是玉米等莊稼的時候,會有一到兩隻的哨兵鳥守候在附近的樹上警戒,如果任何危險發生,哨兵鳥就會大叫通知所有的群體,然後所有的鳥就會一起大叫飛走,夜晚會聚集在棲息的樹木上過夜。
鳴叫呼喚是定期不斷的伴隨著尖利的尖叫聲。在進食和休息時,還會有柔順的脆脆聲音。
通常聚集在嘈雜的大型棲息地,據推測這些棲息地是有關覓食地點或其他棲息地的信息來源。 通常,它們從一棵枯樹或落葉樹的最高無葉分支上的高位強聲呼叫。 飛行時,該物種會迅速重複發出“ crik-crik…crack-crack”聲,棲息時會發出兩個音節的歡呼聲,第二個音符保持更長的時間,然後倉促結束。在飛行中可能會形成緊密的陣型。 呼叫也用於伴侶選擇和捕食者警告。像所有鳥類一樣,褐喉錐尾鸚鵡會通過觸覺、聽覺、視覺和化學刺激感知環境。
褐喉錐尾鸚鵡進食通常在白天進行,成對或成群地進行。食物為各種不同樹木的種子、仙人掌的花朵以及果實,主要食物來源包括決明子和相思樹的種子,杧果屬植物的果實以及各種花。也會定期到農耕區和果園覓食,尋找穀類、玉米等作物,尤其是哥倫比亞的玉米,還經常襲擊荷屬安的列斯的水果種植園。尤其偏好芒果,所以,在它們吃完水果以後羽毛時常都粘滿果汁的粘液。偶有也捕食昆蟲。

分布範圍

現存:阿魯巴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拿馬、蘇利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現存和介紹: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庫拉索、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聖馬丁(荷蘭語區)。
現存和引進(繁殖地):巴貝多和多米尼加。
現存和介紹(留鳥):美國維京群島。
存在和來源不確定(季節不確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現存和引進(非繁殖地):英屬維京群島。
可能絕種和引進:波多黎各。
褐喉錐尾鸚鵡遍布南美北部,但主要位於亞馬遜河以北。已知物種居住在阿魯巴、巴貝多、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最東端、多米尼加、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墨西哥、荷屬安的列斯、波多黎各、蘇利南和美屬維京群島。 也分布在巴拿馬中部和南部的加勒比海諸島。在太平洋各島嶼上該物種很普遍,但在巴拿馬的加勒比山坡上卻很少。該物種生活在哥倫比亞北部和東北部的加勒比低地,從里約熱內盧以東到瓜伊拉半島。在安第斯山脈東部和奧里諾科低地的低海拔地區也發現了它。在委內瑞拉和北部海岸的瑪格麗塔島、托爾圖加島(委內瑞拉)、庫拉索島、阿魯巴島和博內爾島(荷屬安的列斯群島)都可以看到褐喉錐尾鸚鵡。該物種遍及整個蓋亞那和巴西北部,從羅賴馬到阿瑪帕,分布在里約塔帕霍斯河上游,帕拉和里約內格羅。
褐喉錐尾鸚鵡還被引入到聖托馬斯薩巴島維京群島聖克魯瓦
褐喉錐尾鸚鵡分布圖褐喉錐尾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褐喉錐尾鸚鵡是一夫一妻制。繁殖季節通常發生在雨季之後,在2-9月之間,在波多黎各東部生活的族群,繁殖期從5月中旬到6月下旬。如果條件有利,該物種一年可以繁殖幾次。選擇樹洞做鳥巢,也使用人造巢箱或白蟻丘。通常鳥巢底部裸落,沒有植被襯裡,偶爾襯以樹皮碎屑。每窩產2-7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時間約36-37天。幼鳥孵化後50天羽毛豐滿,它們仍會保持與父母生活一段時間,暫留在小家族群體。幼鳥的羽毛未豐時,雄鳥還是養活它們,而雌鳥則準備下一窩的生育。

亞種分化

褐喉錐尾鸚鵡(1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Aratinga pertinax aeruginosa
Linnaeus, 1758
2
Aratinga pertinax arubensis
Hartert, 1891
3
Aratinga pertinax chrysogenys
Massena & Souance, 1854
4
Aratinga pertinax chrysophrys
Swainson, 1838
5
Aratinga pertinax griseipecta
Meyer de Schauensee, 1950
6
Aratinga pertinax lehmanni
Dugand, 1943
7
Aratinga pertinax margaritensis
Cory, 1918
8
Aratinga pertinax ocularis.
P. L. Sclater, 1865
9
Aratinga pertinax paraensis
Sick, 1959
10
Aratinga pertinax pertinax
Linnaeus, 1758
11
Aratinga pertinax surinama
Zimmer & W. H. Phelps, 1951
12
Aratinga pertinax tortugensis
Cory, 1909
13
Aratinga pertinax venezuelae
Zimmer & W. H. Phelps, 1951
14
Aratinga pertinax xanthogenia
Bonaparte, 1850

物種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普通”物種。趨勢論證:由於持續的生境退化正在創造合適的生境新區域,專家認為該物種的數量正在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