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岩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套用

複雜岩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套用

《複雜岩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套用》是200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複雜岩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套用》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數理分析手段,立足於複雜岩體結構的精細描述,提出適用於工程的複雜岩體鴉射龍嚷結構面描述體系,並進一步討論其工程套用。《複雜岩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套用》共分12章。第1章定精白至第6章主要論述岩體結構的形成機理分析,岩龍采乎體結構面分級及調查技術,層間結構面分析,層內結構面工程特性研究,岩體結構的分析方法;第7章至第12章介微求紹了基體結構面調查與描述的普遍測網法,側裂面調查與描述,基體結構面二維、三維連通率研究,信息複雜岩體信息系統和三維可視化模型。

目錄

前言
1 概論
1.1 引言
1.2 隨機結構面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結構面幾何特性研究
1.2.2 結構面力學特性的研究
1.2.3 隨機結構面網路模擬研究
1.3 軟弱結構面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軟弱結構面的定義
1.3.2 軟弱結構面的分類
1.3.3 軟弱結構面的物理力學性質
1.3.4 軟弱結構面的強度參數取值
1.4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及艱再斷成果
2 岩體結構的形成機理分析
2.1 岩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1 侵入岩地區岩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2 噴出岩地區岩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3 沉積岩地區岩體結構芝歡辣照的原生建造
2.1.4 變質岩軟弱岩帶的岩相分析
2.2 岩體結構的構造改造
2.2.1 黃河龍一拉地區岩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2.2 金沙江溪洛渡地區岩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2.3 長江三峽工程地下廠房區岩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3 岩體結構的表生改造
2.3.1 河谷應力場特徵及其發育的基本規律
2.3.2 邊坡卸荷帶的形成及其分布規律
2.3.3 緩傾角結構面表生改造機制分析
3 岩體結構面分級及調查
3.1 岩體結構面工程地質分級
3.1.1 岩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原則
3.1.2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工程壩區岩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1.3 長江三峽水電工程地下廠房區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1.4 瀾滄江小灣水電工程壩區岩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2 結構面描述體系
3.2.1 Ⅰ、Ⅱ級結構面描述體系
3.2.2 Ⅲ級結構面(基體裂隙)描述體系
3.3 岩體結構面調查方法
3.3.1 Ⅰ、Ⅱ級結構面調查
3.3.2 Ⅲ級(基體裂隙)結構面調查
3.4 結構面調查數據的管理與分析
3.4.1 數據管理與分析的通用方法
3.4.2 數據管理與分析的專用方法——“ROCKs”簡介
4 層間結構面分析
4.1 概述
4.2 層間結構面發育的基本特徵
4.2.1 層間結構面產狀及其變化
4.2.2 層間結構面發育的構造模式
4.2.3 層間結構面的地貌顯現規律
4.2.4 層間結構面起伏變化規律
4.2.5 層間結構面錯動強度的巨觀變化規律
4.3 各層間結構面特徵分析
4.3.1 層間結構面C1
4.3.2 層間結構面C2
4.3.3 層間結構面C3
4.3.4 層間結構面c4
4.3.5 層間結構面C5
4.3.6 層間結構面C6
4.3.7 層間結構面C7
4.3.8 層間結構面C8
4.3.9 層間結構面C9
4.3.10 層間結構面C10
4.3.11 層間結構面C11
4.4 層內結構面分類及性狀總結
5 層內結構面分析
5.1 概述
5.2 層內結構面的發育模式
5.3 層內結構面發育的基本規律
5.4 層內結構面綜合分類
5.4.1 分類體系
5.4.2 各類層內結構面特徵簡述
5.4.3 壩區層內結構面總體發育統計分析
5.5 壩區可能構成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5.1 壩區重要層內結構面的提取
5.5.2 壩肩抗力體及拱間槽部位可能成為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6 壩區與層間、層內結構面翻刪灑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
5.6.1 變形穩定性
5.6.2 滲透變形和滲漏問題
5.6.3 壩肩岩體抗滑穩定性
6 基體結構面的分析方法
6.1 概述
6.2 岩體結構的統計模型
6.2.1 統計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岩體結構特徵的統計分析
6.3 岩體結構的機率模型
6.3.1 跡長估計
6.3.2 基於測網的平均跡長估計
6.3.3 節理直徑分布及其大小估計
6.3.4 結構面的連通率估計
6.4 岩體結構的網路模擬
6.4.1 結構面網路模擬的基本原理
6.4.2 二維結構面網路模擬
6.4.3 三維結構面網路模擬
6.5 岩體結構的分形描述
6.5.1 節理岩體分維計算及其影響因素
6.5.2 結構面幾何參數的分維
7 基體結構面調查與描述的普遍測網法
7.1 概述
7.2 基體裂隙的普遍測網法研究
7.2.1 普遍測網法的現場調查
7.2.2 普遍測網法的數據管理及數據處理技術
7.2.3 數據處理結果總覽
7.2.4 基體裂隙參數分析
8 作為高拱壩側裂面的基體結構面調查與分析
8.1 工程勘探布置概況
8.2 壩肩側裂面普遍調查
8.2.1 側裂面普遍調查方法
8.2.2 壩肩側裂面優勢方位分析
8.3 側裂面專題調查
8.4 側裂面全跡長調查
8.5 側裂面調查成果的二維可視化
8.5.1 基本原理
8.5.2 構圖方法
8.5.3 可視化成圖過程
8.5.4 側裂面可視化圖
8.6 側裂面基本地質特徵及密度分區
8.7 側裂面發育的空間特徵
8.7.1 側裂面發育的分層特徵
8.7.2 側裂面發育的部位特徵
8.8 側裂面發育狀況分區
8.8.1 概述
8.8.2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的方法
8.8.3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結果分析
9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 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1 基體結構面全跡長調查
9.1.2 結構面跡長機率模型
9.1.3 廣義H-H跡長估計模型的推廣算法及H-H2跡長估計公式
9.1.4 跡長估計模型的適用性分析
9.2 基體結構面跡長綜合取值及其成果分析
9.2.1 基體結構面跡長估計的綜合取值
9.2.2 跡長估計方法的可靠性檢驗
9.2.3 跡長估計成果分析
10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研究
10.1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機率模型
10.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連通率機率模型估計
10.3 基體結構面連通率的二維網路計算
10.3.1 2一D結構面網路模擬方法
10.3.2 二維結構面網路模擬過程
10.4 基於2一D結構面網路模擬的連通率計算
10.5 基體結構面Monte-carlo網路模擬及其連通率計算
11 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研究
11.1 概述
11.2 岩體結構面三維網路模擬
11.2.1 左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徵
11.2.2 右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徵
11.3 岩體結構面三維網路數值模型的檢驗
11.4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1 壩肩抗力體小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2 壩肩抗力體大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5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分析
11.5.1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機率分布特徵
11.5.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取值
11.6 考慮節理為薄橢圓盤時基體結構面的三維連通率計算
11.7 小結
12 複雜岩體結構信息系統和三維可視化模型
12.1 概述
12.2 系統的一般特徵
12.2.1 軟體開發平台
12.2.2 軟體的基本結構
12.3 岩體結構信息管理系統
12.3.1 資料庫表的建造
12.3.2 資料庫管理模組的建造
12.4 I、Ⅱ級結構面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及其構圖系統
12.4.1 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系統類結構
12.4.2 二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技術
12.4.3 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
12.5 基體結構面可視化研究
12.5.1 基體結構面的二維顯示
12.5.2 結構面三維圖形顯示
12.5.3 空間複雜塊體的搜尋與顯示
參考文獻

前言

大型土木工程建設通常將岩體作為建築物的地基和建築物的環境。由於不同建造的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歷過多期的地質構造運動,以及淺表生地質作用的改造,岩體中廣泛存在規模不等、產狀不同、性質各異的各類不連續面,或稱之為結構面。正是由於這些結構面的存在,岩體具有顯著的結構特性,其主要特點是複雜性、非連續性、各向異性,以及力學回響的非線性特性,這些結構特性構成岩體中的薄弱部位,成為控制岩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2 層間結構面發育的基本特徵
4.2.1 層間結構面產狀及其變化
4.2.2 層間結構面發育的構造模式
4.2.3 層間結構面的地貌顯現規律
4.2.4 層間結構面起伏變化規律
4.2.5 層間結構面錯動強度的巨觀變化規律
4.3 各層間結構面特徵分析
4.3.1 層間結構面C1
4.3.2 層間結構面C2
4.3.3 層間結構面C3
4.3.4 層間結構面c4
4.3.5 層間結構面C5
4.3.6 層間結構面C6
4.3.7 層間結構面C7
4.3.8 層間結構面C8
4.3.9 層間結構面C9
4.3.10 層間結構面C10
4.3.11 層間結構面C11
4.4 層內結構面分類及性狀總結
5 層內結構面分析
5.1 概述
5.2 層內結構面的發育模式
5.3 層內結構面發育的基本規律
5.4 層內結構面綜合分類
5.4.1 分類體系
5.4.2 各類層內結構面特徵簡述
5.4.3 壩區層內結構面總體發育統計分析
5.5 壩區可能構成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5.1 壩區重要層內結構面的提取
5.5.2 壩肩抗力體及拱間槽部位可能成為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6 壩區與層間、層內結構面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
5.6.1 變形穩定性
5.6.2 滲透變形和滲漏問題
5.6.3 壩肩岩體抗滑穩定性
6 基體結構面的分析方法
6.1 概述
6.2 岩體結構的統計模型
6.2.1 統計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岩體結構特徵的統計分析
6.3 岩體結構的機率模型
6.3.1 跡長估計
6.3.2 基於測網的平均跡長估計
6.3.3 節理直徑分布及其大小估計
6.3.4 結構面的連通率估計
6.4 岩體結構的網路模擬
6.4.1 結構面網路模擬的基本原理
6.4.2 二維結構面網路模擬
6.4.3 三維結構面網路模擬
6.5 岩體結構的分形描述
6.5.1 節理岩體分維計算及其影響因素
6.5.2 結構面幾何參數的分維
7 基體結構面調查與描述的普遍測網法
7.1 概述
7.2 基體裂隙的普遍測網法研究
7.2.1 普遍測網法的現場調查
7.2.2 普遍測網法的數據管理及數據處理技術
7.2.3 數據處理結果總覽
7.2.4 基體裂隙參數分析
8 作為高拱壩側裂面的基體結構面調查與分析
8.1 工程勘探布置概況
8.2 壩肩側裂面普遍調查
8.2.1 側裂面普遍調查方法
8.2.2 壩肩側裂面優勢方位分析
8.3 側裂面專題調查
8.4 側裂面全跡長調查
8.5 側裂面調查成果的二維可視化
8.5.1 基本原理
8.5.2 構圖方法
8.5.3 可視化成圖過程
8.5.4 側裂面可視化圖
8.6 側裂面基本地質特徵及密度分區
8.7 側裂面發育的空間特徵
8.7.1 側裂面發育的分層特徵
8.7.2 側裂面發育的部位特徵
8.8 側裂面發育狀況分區
8.8.1 概述
8.8.2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的方法
8.8.3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結果分析
9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 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1 基體結構面全跡長調查
9.1.2 結構面跡長機率模型
9.1.3 廣義H-H跡長估計模型的推廣算法及H-H2跡長估計公式
9.1.4 跡長估計模型的適用性分析
9.2 基體結構面跡長綜合取值及其成果分析
9.2.1 基體結構面跡長估計的綜合取值
9.2.2 跡長估計方法的可靠性檢驗
9.2.3 跡長估計成果分析
10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研究
10.1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機率模型
10.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連通率機率模型估計
10.3 基體結構面連通率的二維網路計算
10.3.1 2一D結構面網路模擬方法
10.3.2 二維結構面網路模擬過程
10.4 基於2一D結構面網路模擬的連通率計算
10.5 基體結構面Monte-carlo網路模擬及其連通率計算
11 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研究
11.1 概述
11.2 岩體結構面三維網路模擬
11.2.1 左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徵
11.2.2 右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徵
11.3 岩體結構面三維網路數值模型的檢驗
11.4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1 壩肩抗力體小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2 壩肩抗力體大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5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分析
11.5.1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機率分布特徵
11.5.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取值
11.6 考慮節理為薄橢圓盤時基體結構面的三維連通率計算
11.7 小結
12 複雜岩體結構信息系統和三維可視化模型
12.1 概述
12.2 系統的一般特徵
12.2.1 軟體開發平台
12.2.2 軟體的基本結構
12.3 岩體結構信息管理系統
12.3.1 資料庫表的建造
12.3.2 資料庫管理模組的建造
12.4 I、Ⅱ級結構面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及其構圖系統
12.4.1 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系統類結構
12.4.2 二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技術
12.4.3 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
12.5 基體結構面可視化研究
12.5.1 基體結構面的二維顯示
12.5.2 結構面三維圖形顯示
12.5.3 空間複雜塊體的搜尋與顯示
參考文獻

前言

大型土木工程建設通常將岩體作為建築物的地基和建築物的環境。由於不同建造的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歷過多期的地質構造運動,以及淺表生地質作用的改造,岩體中廣泛存在規模不等、產狀不同、性質各異的各類不連續面,或稱之為結構面。正是由於這些結構面的存在,岩體具有顯著的結構特性,其主要特點是複雜性、非連續性、各向異性,以及力學回響的非線性特性,這些結構特性構成岩體中的薄弱部位,成為控制岩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