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線歷史

複線歷史

複線歷史(bifurcated history)是後現代思潮下的歷史研究產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國史專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提出,來反思現有的歷史敘述和歷史話語。所謂複線歷史,即認為“過去並非僅僅沿著一條直線向前延伸,而是擴散於時間與空間之中,歷史敘述與歷史話語在表述過去的過程中,根據現在的需要來收集攝取業已擴散的歷史,從歷史中尋找有利於己的東西,也正因為如此,新的歷史敘述與歷史話語一旦形成,又會對現實形成制約,從而揭示出現實與歷史的互動關係。”複線的歷史,是一種試圖既把握過去的散失(dispersal),又把握其傳播(transmission)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線歷史
  • 外文名:bifurcated history
  • 組成:歷史
  • 亦稱:分叉的歷史
線性歷史,概念,問題,敘事嘗試,評價,

線性歷史

概念

與複線的歷史相對的是線性歷史(linear history)。線性歷史以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社會進化史觀為其主要理論基礎。所謂線性歷史,顧名思義,是將歷史按照線性時間來編撰的,其關鍵在於歷史連續性和歷史穩定性,這通過建構一個理想的統一體,即歷史主體來實現。在歷史主體之外的,被認為是停滯的,無序的,落後的社會要被破壞,被壓抑,成為“散失”的部分,進入“歷史”,進入進化的長河之中。這是線性歷史觀下歷史向前進步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問題

在杜贊奇看來,線性的、進化的歷史不僅是我們體驗時間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們存在的主要方式,但線性歷史對於歷史的這種理解存在的嚴重的問題在於,在客觀上為西方國家入侵其他地區、為西方中心歷史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合法性依據,以及造成了歷史的壓抑與遺忘。他試圖反“線性歷史”之道而行,嘗試去揭示這部分“散失”的歷史。

敘事嘗試

杜贊奇在其於1995年寫就的《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一書中,舉了4箇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例子,來進行他的複線歷史的敘事嘗試。
如在第三章“反宗教運動與被壓迫者之復歸”中,杜贊奇敘述了晚清乃至國民黨統治時期以來對鄉村民間信仰的鎮壓運動。他們認為宗教是一種迷信,迷惑人民而不利於現代化的建設,同時寺廟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可以為國家啟動現代化所需的大量財力提供支持,因而在鄉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宗教運動。最終,政府在鄉村消滅迷信的過程中直接控制了過去從未控制過的鄉村的集體財產和鄉村的財政來源。
但這些民族主義者在此面臨一個歷史敘述模式的難題,即如何保持一個存在於時間中的前後一致的民族?如何來解釋民間信仰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設計出了兩種策略,一是極力誇大與過去的決裂的感染力,使之獲得某種再生能力,從而使新的象徵(如翻身)合法化。二是強調與”他者“的迥異之處,將宗教和無用的過去和帝國主義联系起來,樹立中華民族與”他者“的矛盾。
這樣的反宗教運動難免遇到農民的劇烈反抗。1929年小刀會和後來它所演變的“大同軍”掀起了武裝的反抗,對反宗教運動的劇烈反彈竟使得這些人喊出了“打倒三民主義”、“擁護帝國主義”、“日本人是朋友”的口號,人數達到數萬,並攻占了多座城市。對反宗教運動的反抗,可以從中看出包含了特權階層(僧侶、當權者)的保護自我利益和秘密社會保護民間文化的努力。
可以看出民間宗教與黨國之間的衝突的意義已經擴散於不同的語境之中,反映與線性的歷史和國家秩序有所不同的習俗和信仰。

評價

杜贊奇在《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一書的結尾,對他所提出的複線歷史作出了自己的評價:”(複線歷史)使我們能夠把歷史定位於不同的話語縫隙之間,定位於不同話語的邊際之處,定位於不同話語的空間之中。從這一有利的位置出發,批判性的史學就能夠將權力歷史化、解體化。在揭示被認為是原始的、排他的、連貫的身份認同的歷史性是,複線的歷史質疑那些試圖以文化權威性的名義來固定社會界限者的觀點。這種真實性缺少寬容與互相依賴的能力,因為它不願承認自身內部的‘他者’。”
如果說線性的歷史造成了歷史的壓抑和遺忘,那么複線歷史能否通過對“散失”的歷史的揭示,來還原歷史的真相?答案是否定的,杜贊奇在強調“散失”的歷史時,同時也在試圖讓別的聲音壓抑,歷史敘事本身就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和兼顧。複線歷史只是提供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敘述結構,展現更為豐富的歷史,使歷史成為多種意見的競技場,恢復歷史之“爭”。杜贊奇所作的歷史敘述的嘗試,對今後的史學研究是有很大啟發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