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生態工程是指以人類活動為生態環境中心,按照人類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的特點是:①社會性。即受人類社會的強烈干預和影響。②易變性。或稱不穩定性。易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並隨人類活動而發生變化,自我調節能力差。③開放性。系統本身不能自給自足,依賴於外系統,並受外部的調控。④目的性。系統運行的目的不是為維持自身的平衡,而是為滿足人類的需要。所以人工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環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等)和人類(包括生活和生產活動)三部分組成的網路結構。人類在系統中既是消費者又是主宰者,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必須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才能維持系統的穩定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合生態工程
- 含義:泡桐樹下間作小麥
- 促進:小麥灌漿
- 減輕:乾熱風的危害
北方套用,南方套用,
北方套用
原理
在中國華中和華北等地普遍推行的泡桐樹下間作小麥。實行桐糧間作,一般株距20米~40米左右,每畝栽5~6棵桐樹為宜。泡桐的根系基本上不與糧食作物爭肥爭水。在華北地區,小麥開花至成熟期內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乾熱風。與小麥單作區相比,林糧群落中5月份風速降低30%~40%,氣溫略降低,日蒸發量減少,土壤5厘米深處的含水量提高,減輕了乾熱風的危害,因而促進了小麥灌漿。
成效
桐樹一般8~10年成材,在前5年,桐糧間作可使小麥增產,5年後由於樹冠面積大,約有10%的面積受到遮蔭而減少,但其餘90%左右面積比單作麥田增產,增減相抵後,產量持平或略增。實行麥田間作泡桐可大大提高農田的經濟產出。
南方套用
原理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魚共生,稻養魚、魚促稻的互惠關係而建立的人工種養系統。首先,魚在稻田中拱泥覓食,破壞稻田水面上形成的隔氧層,增加水與空氣接觸,起到一定的增氧作用,減少土壤中的還原性物質的積累,增強根系活力。其次,魚能取食稻腳老葉和下垂於水中的害蟲,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水田是蚊子的孳生地,稻田養魚後,孑孓成了魚的食料,其數量比未養魚的稻田大大減少。此外,魚排出的糞便是水稻生長的優質有機肥。
成效
稻田養魚能促進水稻增產,增產幅度為10%左右;同時,稻田的農藥、除草劑和化肥用量減少,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明顯,還改善了稻穀質量和環境質量。
稻田養魚自80年代以來,在中國南方的發展面積較大,其中以四川省面積最多。四川省主要利用冬水田作壟,進行半旱式栽培,形成壟稻溝魚,既可改善冬水田的水肥氣熱狀況,提高水稻產量,並增種一季冬作物,又可獲得一季魚的產量,是目前冬水田改造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