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鹽技藝擴展(淮鹽製作技藝),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製鹽技藝(淮鹽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淮鹽生產歷史悠久。據《江蘇鹽業史》載,春秋時吳王闔閭時期,就在海州(今屬連雲港市)、揚州、蘇州以東經營海鹽。唐宋以來,鹽稅常占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兩淮又占全國之首,素有“兩淮鹽,天下鹹”之說。建國後,領導、管理全省沿海各鹽場的淮北鹽務管理局(現更名為江蘇金橋鹽化集團公司)駐連雲港市。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淮鹽的生產在明代便改煮海製鹽類為灘曬製鹽,始為磚池,後為泥池。數百年來灘地形式不斷發生變化,有懷中抱子式鹽田、盤香轉式鹽田、珍珠捲簾式鹽田、雙電燈式鹽田、八卦式鹽田、沙帽翅式鹽田、大浦新式鹽田多種,但生產技藝主要集中在修灘、制鹵、結晶、收鹽四大工序。
傳承保護
灘地上的技術領頭人(俗稱領灘手)的經驗、悟性仍是穩產、高產的關鍵。特別是在走水、看鹵花等制鹵技藝中,全憑領灘手的經驗,至今仍是現代科技無法替化的。淮北灘曬製鹽傳統技藝是淮北鹽工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