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伍德斯托克

製造伍德斯托克

《製造伍德斯托克》是由李安執導,迪米特利·馬丁亨利·古德曼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於2009年8月14日在美國公映。

影片根據埃利奧特·提伯的回憶錄《製造伍德斯托克:一個關於騷動、音樂會和人生的真實故事》改編,描述20世紀60年代美國同志作家兼設計師埃利奧特提伯創辦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經過。

基本介紹

  • 導演:李安
  • 編劇:埃利奧特·泰伯
  • 主演迪米特利·馬丁亨利·古德曼
  • 製片人:李安
  • 發行公司Focus Features
  • 中文名:製造伍德斯托克
  • 外文名:Taking Woodstock
  • 其它譯名:盤點胡士托、盤點伍斯托克、胡士托風波
  • 出品時間:2009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3000萬美元
  • 拍攝地點:美國紐約
  • 類型:喜劇、音樂
  • 片長:120 分鐘
  • 上映時間:2009-08-14
  • 票房:$9,930,139
  • 分級:R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1127896
  • 主要獎項:入圍坎城電影節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創作背景,創作理念,演員甄選,取景拍攝,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埃利奧特·提伯是一位美國同志作家兼設計師,他的父母在紐約郊區的貝塞爾鎮開了一家汽車旅館,他為了照顧自己吝嗇的母親,放棄紐約的設計師工作,回家幫忙打理汽車旅館的生意。為了招徠顧客改善舉步維艱的經營,他們在家門口挖了一個游泳池。麥可·朗(Michael Lang)等四個年輕人打算舉辦一個音樂節。提伯擁有貝塞爾鎮唯一的一張音樂節許可證,想到舉辦音樂節可以為自家的汽車旅館招徠更多的生意,提伯同意把自己的許可證貢獻出來,還把旅館貢獻給音樂節的組織者作為大本營。面對當地政府的反對,為了音樂夢想他開始努力,甚至不惜免去音樂會的門票。在面臨場地問題時,提伯想到了老朋友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他的農場正好合用。不少民眾蜂擁而至,音樂會因此熱鬧非凡,他們家的問題也隨之解決。在不經意間,提伯促成了1969年的音樂盛事。這一事件改變了提伯的生活,改變了貝塞爾小鎮,也改變了一個時代。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埃利奧特·提伯迪米特利·馬丁--------
威爾瑪列維·施瑞博爾--------
Billy埃米爾·赫斯基----一位剛從越戰的戰場上歸來的退伍軍人
Dan傑弗里·迪恩·摩根----提伯的同性戀人
Sonia Teichberg伊梅爾達·斯湯頓--------
Jake Teichberg亨利·古德曼----提伯的父親,在紐約郊區的貝塞爾鎮開了一家汽車旅館
British GentlemanEdward Hibbert--------
Jackson SpiersKevin Chamberlin--------
George the DoormanLee Wong--------
EstherAnthoula Katsimati..--------
FrankClark Middleton--------
AnnieBette Henritze--------
MargaretSondra James--------
Carol克里斯蒂娜·科克--------
Town ClerkGail Martino--------
DaveAdam LeFevre--------
馬克思·雅斯格尤金·列維----音樂節籌辦人之一
BobAndrew L. Prosky--------
Devon丹·福格勒--------
Earthlight PlayerCarmel Amit--------
Earthlight Player扎克瑞·布斯--------
Earthlight PlayerJennifer Merrill--------
Earthlight PlayerIvan Sandomire--------
Earthlight PlayerMatthew Shear--------
Earthlight PlayerDarcy Bledsoe--------
Earthlight PlayerJesse Kile--------
Earthlight PlayerAshley Middlebrook--------
Earthlight PlayerBec Stupak--------
Steven加伯里艾爾·聖迪--------
麥可·朗喬納森·格羅夫----提伯的老朋友,在面臨場地問題的時候,他把農場貢獻了出來。
Tisha麥米·古默--------
MelStephen Kunken--------
Artie Kornfeld亞當·佩里--------
Stan凱文·蘇斯曼--------
MiriamPippa Pearthree--------
John Roberts斯蓋拉·阿斯丁--------
Joel Rosenman丹尼爾·艾瑞克·高德--------
Angry Diner PatronLeonard Berdick--------
Angry Diner PatronWilliam B. Ward Jr.--------
Hippie Girl路易莎·克勞瑟--------
Hippie GuySpadaque Volcimus--------
InspectorBill Coelius--------
InspectorNick Taylor--------
John MorrisMichael Izquierdo--------
Penny凱瑟琳·沃特森--------
Chip MonckWill Janowitz--------
Steve CohenJeremy Shamos--------
Wes PomeroyMalachy Cleary--------
Reverend Don理察·托馬斯--------
AssistantSebastian Beacon--------
AssistantKelly Klein--------
Woodstock Ventures PAGarett Ross--------
Paul達倫·佩蒂--------
Hippie in LineAndrew Katz--------
CharliePatrick Cupo--------
DougBoris McGiver--------
Young Woman凱特琳·菲茨傑拉德--------
JournalistMichael J. Burg--------
JournalistDavid Lavine--------
Young Man #1麥可·澤根--------
SamAndrew Zox--------
Hairy PretzelAngus Hamilton--------
Hairy PretzelJoseph Ulmer--------
Young Guy at PhoneHarry Zittel--------
Young Girl at PhoneAlyssa May Gold--------
Bongo PlayerGaston Jean-Baptiste--------
News Reporter大衛·威爾遜·巴恩斯--------
State TrooperJames Hanlon--------
Young Man #2Stefano Da Fre--------
DealerDon Puglisi--------
Bra BurnerKirsten Bach--------
VW Guy保羅·達諾--------
VW Girl凱麗·加納--------
St. Paul LadyMarjorie Austrian--------
InterviewerKyle Plante--------
Abbie HoffmanJason Antoon--------
Parked HippieSpencer Aste--------
HippieDavid M. Atlas--------
Angry TownspersonSeth Barrish--------
Regional PressDavid Breitenstein--------
Guy at MotelKevin T. Collins--------
Film Crew MemberJohn Francis Duggan--------
CopJoe Forbrich--------
CameramanMichael Grantland--------
City GirlBecca Greenwald--------
HippieEugene Kim--------
SingerDamian Kulash--------
Office WorkerAaron Lambert--------
Girl In HotelRonete Levenson--------
Helicopter PilotMichael Peavey--------
HippieSteve Ricard--------
Helicopter PilotBill Richards--------
Angry TownspersonSkip Shea--------
HippieNicole Signore--------
HippieDarcy Singer--------
Hippy ChickVictoria Stankiewicz--------
Reporter傑伊·斯托里--------
Political ActivistAmber Lea Voiles--------
Earthlight PlayerHalley Cianfarini--------
Angry Diner PatronSharon J. Giroux--------
JournalistTaunia Hottman-Hub..--------
Hairy PretzelRichard Phelan McG..--------
Hairy PretzelCasson Rugen--------
FlutistMichael McGinnis--------
Guitar PlayerDan Knobler--------
Congo PlayerJon Seale--------
Bra BurnerRachel Morrall--------
HippieIan Pickus--------
Trisha's YorkieHeskethane Tallula..--------
Documentary SoundmanJeff Delauter--------
Documentary FilmmakerJordan Fish--------
HippieClark Frankel--------
Documentary FilmmakerDavid MacNutt--------
Angry TownspersonRon Pucherelli Sr.--------
Documentary Cameraman約書亞·薩弗迪--------
Documentary CameramanRay Tintori--------
College Wannabe HippieAdam Van Der Voort--------
Documentary SoundmanBob Weisz--------
Hairy PretzelChristopher Meier--------
WorkerLewis Zucker--------
PolanskyJess Adams--------
Bar PatronWill Bethencourt--------
Bar PatronPatrick J. Butler--------
Yo YoLee Cunningham--------
Hippie WannabeLindsay DeLuca--------
Concert StaffAdam Desautels--------
HippieRichard Hahn--------
Background HippieAmanda Hammett--------
CarpenterMatt Hopkins--------
TownsmanRen Knopf--------
Bank TellerLisa Mears--------
College StudentJordan Mitchell-Love--------
Blond BikerFrederic Noyes--------
HitchhikerEric Oakes--------
Camp CounselorJennie Pines--------
Chruch FundraiserDonna Glee Reim--------
College Wannabe HippieBenjamin Rosenthal--------
TownpersonBarbara Sebring-Fo..--------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選角導演藝術指導美術設計服裝設計視覺特效布景師
李安 Patrick Cupo David Sauers 詹姆士·沙姆斯 希莉亞·D·科斯塔 麥可·豪斯曼 David Lee李安Chris Gibson 麥可·豪斯曼 Tudor Jones Peter Thorell Jason Rody Maura Kelly埃利奧特·泰伯 詹姆士·沙姆斯 Tom Monte埃里克·高蒂爾丹尼·艾夫曼蒂姆·史奎爾艾薇·考夫曼戴維·葛羅普曼Peter Rogness約瑟夫·G·奧利西Brendan Taylor
Ellen Christiansen
()

角色演員介紹

  • 製造伍德斯托克
    埃利奧特·提伯
    一位美國同志作家兼設計師,為了照顧父母,他放棄紐約的設計師工作,回家幫忙打理汽車旅館的生意。為了招徠顧客改善舉步維艱的經營,他籌辦了音樂節活動,這一事件改變了提伯的生活。
  • 製造伍德斯托克
    威爾瑪
    演員:列維·施瑞博爾
    諾米·沃茨的丈夫,是一個異裝癖者,五大三粗的他經常穿著蕾絲裙到處撒歡。在籌備音樂節的過程中,他充當了埃利奧特·提伯的保鏢和人生導師。
  • 製造伍德斯托克
    Sonia Teichberg
    演員:伊梅爾達·斯湯頓
    提伯的母親,一個史上最彪悍的村婦,她和丈夫在紐約郊區的貝塞爾鎮開了一家汽車旅館,經營得舉步維艱,性格很吝嗇,一直用自己的斤斤計較默默積累財富。在音樂節過後,她睡倒在鈔票中。
()

幕後花絮

  • 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上以《自由》(Freedom)一曲一唱成名的里奇·海文思(Richie Havens)為了該片重新錄製了這首歌。
  • 影片裡出現了大門樂隊(The Doors)的代表作。不過大門樂隊當年並沒有參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 男主角迪米特利·馬丁第一次見導演李安和編劇兼製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時已經讀過原著回憶錄。

獲獎記錄

時間頒獎禮具體獎項獲獎主題備註
2009年
第62屆坎城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製造伍德斯托克》
入圍
2009年
挪威電影節
競賽單元
《製造伍德斯托克》
入圍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李安在舊金山電視台里宣傳《色·戒》時,在機場偶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創始人埃利奧特·泰伯,他們很簡略地交談了兩分鐘,泰伯把自己的回憶錄《製造伍德斯托克:一個關於騷動、音樂會和人生的真實故事》送給了李安。看完書之後李安覺得這裡面能改編出來一部出色的電影。於是李安把他的想法告訴了詹姆士·沙姆斯(焦點影業的CEO,長期和李安合作的編劇),沙姆斯說:“那我們就做吧”。
製造伍德斯托克

創作理念

影片裡沒有設定太多音樂會的鏡頭,只是有一些,而且還是遠遠拍攝的一些。這么做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資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藝術上的考慮。導演想拍攝一部能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埋藏到觀眾內心的電影,而不是拍一部以音樂會為重點的電影。而且他還想為音樂節保存一點神秘性,這個東西一旦說透了、拍出來了,它的意義也就喪失殆盡了。
製造伍德斯托克製造伍德斯托克

演員甄選

影片的主角德米特·馬丁是劇組人員沙木思從網上發現的,沙木思的女兒給他看了一段youtube上的視頻,正巧拍的是德米特的“搞笑吉他”片段,這個滑稽的新面孔立即引起了沙木思的注意。第二天,他帶著更多的視頻片段來到辦公室,李安看完當即拍板。

取景拍攝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是在紐約州舉行的,李安的計畫是在東海岸的某地拍攝該片,一開始的構想是在麻薩諸塞州或者是康乃狄克州拍攝,因為不僅僅是地理環境上更類似於舉辦伍德斯托克的蘇利文縣,而且當地政府對電影網站劇組有減免稅金的政策。當劇組準備在這裡選景的時候,紐約州也傳來了對劇組減免稅金的訊息,於是劇組就殺回了紐約州,在一個叫做新黎巴嫩的小地方拍攝的影片。
李安在《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拍攝現場李安在《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拍攝現場
影片於2008年8月底開拍,為了拍攝音樂節的大場面,李安從新黎巴嫩找了數千名民眾演員,他們穿著內衣跳舞、泥地里打滾甚至吸毒,竭力還原嬉皮士聚集的盛況。

製作發行

早期宣傳
2009年2月,《製造伍德斯托克》在新澤西舉辦了試映會;3月28日,該片主演、美國主持人迪米特利·馬丁在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中率先播發了電影預告片;4月9日,該片曝光了首款先行款海報;5月15日,《製造伍德斯托克》在坎城首映;5月16日,李安召開記者會宣傳該片;7月29日,影片在紐約鮑弗瑞酒店舉行首映後派對;8月8日,李安攜《製作伍德斯托克》前往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舉辦地,通過一場放映活動向音樂節四十周年獻禮。

影片評價

和李安以往的片子不同,《製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輕喜劇,故事流暢,人物關係簡單,節奏輕快,對白搞笑(上海新民晚報評)。
《製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輕鬆愉快的小品,但是影片很大氣。雖然以音樂節為名,但是跟搖滾文化和嬉皮精神幾乎無關,主角在功利的目的驅使下,毫無預料地見證了一場革命性事件的發生。導演關心的只是主角這個人的蛻變,而李安過往作品裡對家庭關係的探討也在該片繼續。影片中關於花童、波西米亞、LSD、嬉皮士等描寫都表現得恰當,對那段越戰後的純真年代的描寫既沒有顯得過分意淫,也沒有板起臉孔作歷史考證狀,調子是李安電影裡少有的戲謔,編劇詹姆士·沙姆斯把許多有政治和社會隱喻色彩的事件融入台詞,李安又善於調度演員在鏡頭前的互動,本該嚴肅認真的話產生了幽默的反效果,而音樂節現場的表現方式也很出人意表。李安用了分割畫面營造了似曾相識的夢幻回憶,能遠觀,可感受,但不直接投入。這也許是李安本身缺乏嬉皮年代的經歷而選擇取巧地掩飾。但對嬉皮文化有濃烈情結的人就有淺嘗輒止的不爽快。影片把故事的核心壓縮在一個人如何重新認識自我,在製造這場革命性盛事的過程里,主角被出現在他身邊的人影響,這些群像式的人物是為這部影片增加張力、壯大氣場的成功要素。這些性格各異的角色在片中層出不窮,卻沒搶走艾略特的光芒或造成主線注意力的分散,只能說,這就是李安作為一個大師具備的控制力(網易娛樂評)。
《製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搞笑片,看上去就像是一部兩個小時的《周六夜現場》,而且是不成功的一期,影片中穿插的經典紀錄片《伍德斯托克》的片段分散了影片的重心,雖然講的是伍德斯托克的故事,但側重點在旁觀者身上,而非音樂本身,它缺乏對一個振奮人心的事件的真實還原(北美電影雜誌《indie WIRE》評)。
李安在《製造伍德斯托克》中巧妙的迴避了美國人早已熟透了的記憶重心,影像上模擬六七十年代的質感,骨子裡還是拿起了自己熟悉的“成長”視點,用歡快輕鬆的態度對待整個過程。影片中沒有出現正面的演唱會場景,也不見一個引吭高歌的搖滾巨星,但不影響其真實性。敘事的主角,是埃利奧特和他的父母,矛盾衝突也主要來自於家庭。唯一能看到的伍德斯托克全景,還帶有一種如夢似醒的迷幻色彩。迪米特利-馬丁的氣質,與影片的風格十分貼切,列維-施瑞博爾從“劍齒虎”變成了“異裝癖”,許多配角都鮮活可愛,連偶爾的同志情結也順應自然,毫無突兀。《製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輕快的個人史詩,無需複製和杜撰,李安當好了一個稱職的轉述者(新浪娛樂評)。
《製造伍德斯托克》精妙不足而情節複雜有餘(《娛樂周刊》評)。作為一部輕鬆搞笑之作,影片帶給觀眾的樂趣斷斷續續,而且影片本身也太過粗糙和悠閒(《綜藝》評);作為一部講述大事件的影片富有思想而且有趣卻功力不足,讓人有點失望(《好萊塢報導者》評);只能說它是一部笑料不多而且要求不高的影片(《衛報》評),也許會稍稍打動觀眾的心,但最終還是一部容易被遺忘的影片(《美聯社》評)。
《製造伍德斯托克》中既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丹佛郵報》評),它沒有踐踏任何神聖的東西,但也沒有一絲有趣的地方(《紐約每日新聞》評),很難稱得上是一次糟糕的經歷,只是非常不起眼,無關緊要(《華爾街日報》評),拍出來而不被人記住也是它的新奇之處(《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