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縴夫
- 別名:拉船人
起源,歷史沿襲,文化傳承,現狀發展,
起源
人類的勞動是一切活動和形式的源泉。神農溪的裸纖文化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本質是為了勞動本身的需要。勞動是美麗的,裸纖這種載體也是美麗的,它的存在具有現實意義和和審美價值。
與神農溪的關係
神農溪,發源於神農架主峰,流經巴東縣境內,由北向南穿行於深山峽谷之中,最後在巴東縣境內的西壤口,匯入長江。神農溪最有特色的旅遊項目是神農溪漂流。遊人乘坐豌豆角船,由縴夫拉縴前行,飽覽兩岸風光,體驗與風浪搏鬥的樂趣。
裸體縴夫起源於什麼朝代已無考證,縴夫(俗稱橈夫子)整天泡在江水中,穿著衣服工作不方便。縴夫多是家境貧寒之士,如穿著衣服,汗浸鹽汲加上纖索的磨損,衣服就穿不了幾天。
“即便有人看到,也不會感到害羞。”當地至2010年還有“橈夫子的**(粗口),明擺擺”的俗語。雖然裸體不雅,但縴夫的心靈卻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婦,趕船都是縴夫裸體背著接上船,送上岸,而毫無邪念,臉不變色心不跳,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純潔和偉大。
特點
神農溪的縴夫是神農溪上的另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粗獷、原始、野趣、純樸、憨厚。多少年來,神農溪岸邊村落里的農副土特產品、生活日用品、工業品,全靠神農溪縴夫用一種形似“豌豆角”的扁舟運進運出。由於神農溪的水不太深,都只有一尺左右,故扁舟行其上,有時船底與沙石相擦而發出“嘭嘭嘭”的響聲,恰似“陸地行舟”。
下水有時要縴夫倒拉縴來限制速度,這叫“倒牽牛”,要過淺灘時,縴夫競相下水,背船過灘,尤其是上水,全靠縴夫合力拉縴而上,號子聲聲,”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創沙呀,嗨著,光著身子,嗨喲,住上爬喲,嗨著著!號子迴蕩,嗨喲喲!在山崖喲,嗨著,嗨著,”號子粗獷有力,不絕於耳,空谷迴蕩。
歷史沿襲
早前的縴夫由於整天泡在江水中,穿著衣服工作不方便,另一方面,當時的衣服都是自家織的土布,一旦沾水之後,就容易貼在身上,將自己的皮膚磨破。加上除了在港口停靠時,一路拉縴下來,也很少見到其他人,於是,千百年來,當地的縴夫裸體拉縴已形成一種習慣,即便有人看到,也不會感到害羞。
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生產生活所需物資都可通過公路運到山中,在神農溪活躍了千百年的縴夫們才逐漸淡出。
但是隨著後來神農溪旅遊知名度的增加,遊客數量逐漸增多,裸體縴夫也成為了遊客們的一個投訴重點。在前來神農溪旅遊的遊客中,有很多年輕女性,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後來,在當地旅遊部門的干預之下,縴夫們開始穿起衣服。為了保證縴夫們能方便工作,當地還統一給縴夫們定製特殊材料的短褲。
文化傳承
“裸體縴夫”不等於就是“縴夫文化”。因為“裸體縴夫”是舊社會給勞動人民帶來的傷痛,是廣大縴夫人的苦難史,是勞動人民受苦受難的歷史事實和印記。在舊社會,縴夫多是家境貧寒之士,如穿著衣服,汗浸鹽汲加上纖索的磨損,衣服能管幾天?拉縴時要頻繁下水,在時間上容不得寬衣解帶。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著衣服,一會兒岸上,一會兒水裡,衣服在身上幹了濕,濕了乾,不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風濕、關節炎之類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
文化的傳承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式的照搬,裸體拉縴也不一定非得近距離的一絲不掛。可以借用同樣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毛古斯”文化元素,既能遮羞,又能充分表現出健美的臀部。同時,讓裸體縴夫遠距離拉縴,讓人產生距離美。
現狀發展
當天上午,14位政協委員的大會發言圍繞著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展開,姚本馳委員第12個上場。他在發言中大膽地提出,要在神農溪景區恢復“裸體拉縴”。他說,巴東神農溪裸體縴夫是三峽古老拉縴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國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有幾個遊客在神農溪還能看到裸體縴夫?”
姚在發言中甚至說,如果有可能,他會第一個充當“裸體縴夫”。
在發言中,姚本馳為自己的建議提出了五大理由,力陳“裸纖”可以帶來巨大的效益。
在姚看來,“裸纖”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如果裸體拉縴作為一種常態,不用廣告投入,就能達到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宣傳效果,一定會引起全國及全世界的轟動。”
在姚本馳看來,裸纖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保持“裸纖”將使神農溪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景區。
姚的發言讓此前沉悶的會場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當時在會場上的一位當地記者介紹說,姚是當天大會發言代表中獲得掌聲和笑聲最多的發言者。儘管有人和姚委員開玩笑,但沒有人否認這是個嚴肅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