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縣裴家堡村完整的遼金時代古人類居址,填補了冀東濱海平原人類文明考古的空白,為研究遼金時期冀東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家堡遺址
- 包括:灰坑、灰溝、房址
- 距今時間:距今800-1000年
- 地區:河北省
- 意義:研究遼金時期經濟文化提供了資料
挖掘發現,遺址佐證,歷史悠久,重大意義,
挖掘發現
遺址佐證
在裴家堡遺址已發掘的900平方米探方內,記者見到了灰坑、灰溝、房址、灶台、火炕、煙道,以及陶器和瓷器的碎片等遼金時期人類生活遺蹟。考古隊副隊長趙戰護介紹說,裴家堡遺址文化地層堆積比較厚,內涵豐富,預測發掘面積可達1400平方米。目前已經挖掘出土的遺蹟包括圓形、長方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灰坑20餘座,灰溝3條,半地穴房址3座,露炊遺蹟2處,以及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陶器有盆、罐、瓶、瓮、缸、碗、甑等,文飾多素麵,少量飾旋紋和附加堆紋,個別有刻畫魚紋。瓷器多定窯白瓷碗、盞、盤、盂等,另有少量醬釉瓷。另外出土的還有"熙寧重寶""嘉佑通寶"、"淳化元寶"、"鹹平元寶"等宋錢及鐵塊、礦渣。
歷史悠久
裴家堡遺址考古發掘是我國冀東地區近年來規模較大的一次,在已經挖掘的探方內,可清晰看見地層堆積有4層:耕土層、明清文化層、遼金文化層、沖積層。據考古隊隊長張曉崢分析,從出土的房址看,規模較大,房內設灶台、火炕、煙囪等,說明遼金時期,隨著漢人的生活器具和生活習慣的傳入,契丹、女真等遊牧民族中已出現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在大自然的長期鬥爭中,他們還掌握了建造火炕、防寒取暖的技能,並已經形成了隨地為炊的習俗,特別是在溫暖的季節,可能出現短暫定居;文化層下的沖積層出土的戰國夾砂繩紋紅陶釜,說明裴家堡一帶在戰國以後曾發過大水。戰國時期人們在此生活了不長時間便銷聲匿跡了,此後,經過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漫長歷史時期,到了遼金人們才又開始在此棲居並繁衍生息。歷史上這裡曾是水患之地,水患大都來源於灤河水系的擺動泛濫,或者環渤海地區大規模的海侵。
重大意義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豐富了冀東地區的文化內涵,而且為研究戰國至元代以來古聚落的分布、變遷、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社會狀況乃至民宅建築形式都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環境、氣象、水文考古提供了資料。
據悉,這次考古發掘是為配合沿海高速公路建設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僅在秦、唐兩地發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存就多達17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