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嫩病

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這種心理的極端形式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徵”,被定性為一種心理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嫩病
  • 學名:彼得·潘綜合徵
  • 性質:一種心理疾病
  • 多發於:青年人
發病群體,發病原因,主要症狀,診斷方法,外在表現,最佳療法,

發病群體

青年人患“彼得·潘綜合徵”的幾率比較大,當然也有40歲以上的患者。一般來說,患 者的配偶和周圍朋友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症狀,但他們往往不願承認。
來自墨西哥的薩林·帕斯夸爾醫生表示,“彼得·潘綜合徵”是由親職教育環境造成的。他說:“家長們總認為,兒童時期是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光,應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讓他們肩負起責任。家長的這種想法會給孩子造成錯覺,以為生活永遠只是由玩具、零食和遊樂場組成的。”
患有“彼得·潘綜合徵”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他們的症狀不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藥物。
墨西哥心理治療協會主任羅伯托·圖魯比亞德斯則告誡說,“彼得·潘綜合徵”會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他說:“因為處理感情問題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恆,所以他們不太會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係,對方也會拿他們當孩子看待。”他認為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理療。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患者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家人說教就能改變的,只有交由精神病專家來引導。

發病原因

彼得·潘綜合症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教育有非常大關係。在過分保護家庭環境中長大 的孩子已經形成了依賴行為模式,習慣於讓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患有這種病的人往往一生無所作為,他們的症狀及對感情問題處理的不成熟,往往難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結了婚,也容易令家庭破碎,同時也容易讓自己沉湎於酒精和藥物,為了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

主要症狀

1、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過於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於承擔,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
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於堅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係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6、其他:穿著打扮如青少年,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迷戀卡通、漫畫、電玩、玩偶;好奇心強,愛嘗試新奇事物,喜歡熱鬧氣氛等。

診斷方法

專家們一致表示,幫助患者擺脫“彼得·潘綜合徵”的最好辦法是迫使他面對現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因為這類人本身想要自由,覺得周圍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無法讓人放心,所以需要長時間建立責任感。有些患者已經意識到了,也表示不喜歡目前和過去的一些依賴行為模式,但苦於無法改變。我們可以促其自問:有無改變這些行為的計畫或具體方法?有無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單?如何將這種積極的思維變成現實中的行為?如果能努力將這些積極的思維變成自身的行為,就有可能調動身上沉睡已久的積極力量和能力,從心理問題中解放出來。若總是停留在心有所動卻沒有實際行動狀態,則永遠無法改變依賴者的命運。
由此可見,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綜合徵”惟一的途徑,告訴他:“沒人有義務承擔你所應擔負的責任;你要是不去銀行交費,沒人會幫你交;你睡著了,沒人會把你叫醒……”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外在表現

保持年輕的心態,對外部世界、現實生活始終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樂於吸收新觀念、新知識,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在世態度。這和“裝嫩”是兩碼事。“裝嫩”不關注內心,它更著力於營造外化的表象,力圖以表演出來的“天真”、“嬌媚”、“可愛”贏得旁人的認可,並大多自我表感覺良好,殊不知她正沉浸在自我營造的幻景中飄飄欲仙的當兒,旁人已是“嘔吐、嘔吐,激起一片眾怒”。
泛泛而言,“裝嫩”有兩大表現場所,一是在影視作品中,一是在現實生活里。前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某焦點女明星,年過半百,以“更年期”硬飾“青春期”,所依賴的是厚如城牆的脂粉;現實生活中的“裝嫩”,則更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新聞發布會上,已近四十歲的女明星,動輒“我們女孩子如何如何”———都幾個孩子的媽了,還口口聲聲以“女孩子”自居,假如不是有病,那便是練了返老還童功的天山童姥。

最佳療法

患有“彼得·潘綜合徵”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他們的症狀不但會像本文開頭描寫的主人公一樣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藥物。
墨西哥心理治療協會主任羅伯托·圖魯比亞德斯則告誡說,“彼得·潘綜合徵”會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他說:“因為處理感情問題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恆,所以他們不太會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係,對方也會拿他們當孩子看待。”他認為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理療。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患者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家人說教就能改變的,只有交由精神病專家來引導。
專家們一致表示,幫助患者擺脫“彼得·潘綜合徵”的最好辦法是迫使他面對現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告訴他:“沒人有義務承擔你所應擔負的責任;你要是不去銀行交費,沒人會幫你交;你睡著了,沒人會把你叫醒……”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