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學術

關於裝備發展、裝備活動認識、理念、觀點和知識的統稱。對於發展裝備理論,指導裝備的發展、保障、指揮和管理等實踐活動,具有先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備學術
  • 外文名:science of military equipment
  • 適用範圍:軍事裝備
  • 所屬學科:軍事
在古代,關於軍事裝備的學術觀點散見於當時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的著作和論述中,如中國孔子提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孫子提出的“軍無輜重則亡”,管仲提出的“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等。近代,隨著裝備的發展和裝備保障在戰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裝備學術也不斷發展。法國拿破崙一世主張,“要沿著行軍軸線……建立起糧秣和軍火的補給站,組織輜重隊,便於部隊的供應或整編”。中國清末《陸軍模範鎮試辦章程》中提出了“輜重專門學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為裝備學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為科學和完善的手段,為軍事裝備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學術是從戰爭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特別是1998年4月軍隊裝備管理體制調整後,裝備理論不斷推陳出新,裝備學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裝備理論體系。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都對裝備建設有過重要的論述,這些論述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裝備學術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徵:①裝備發展、保障、指揮和管理等的實踐活動是裝備學術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也是評價裝備學術的根本標準。②裝備學術是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受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科技水平、軍事戰略、軍事體制等的影響和制約。③裝備學術具有創新性,是在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在已有實踐經驗和知識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有關軍事、經濟和管理等理論,不斷地探索未知,揭示新知。④裝備學術在爭鳴中不斷發展,不同的觀點和學說同時並存,並隨著軍事需求、裝備建設實踐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逐步存優汰劣,形成科學的裝備理論。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