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肌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金鑒》卷八十八。具有止血除痛,辟風續筋骨,生肌肉之功效。主治因跌打砍磕而落去牙齒者。
基本介紹
- 名稱:補肌散
- 出處:《金鑒》卷八十八
- 功用:止血除痛,辟風續筋骨,生肌肉
- 主治:因跌打砍磕而落去牙齒者
組成,用法用量,製法,功用,主治,方義,文獻摘要,
組成
地黃苗、地菘、青蒿、蒼耳苗、赤芍藥(水煎取汁)各五兩(150g),生艾葉三合(300ml)。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凡有傷折出血,用藥包封。不可動,約十日可愈,不腫不膿。
2.現代用法:用以上藥汁拌石灰陰乾,入黃丹90g,更杵為細末.凡有傷折出血,用藥包封,不可動,一天1次。
製法
上五月五、七月七午時修合,以前藥汁拌石灰陰乾,入黃丹三兩,為細末。
功用
止血除痛,辟風續筋骨,生肌肉。
主治
因跌打砍磕而落去牙齒者。
方義
本方中地菘具有清熱,化痰,解毒,破瘀,止血的功效;青蒿具有清熱,截瘧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治跌扑損傷;蒼耳具有祛風,散熱,除濕,解毒的功效;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的功效,幾位藥共用,止血除痛,辟風續筋骨,有較好的效果。
文獻摘要
1. 《中國醫骨傷科 古醫籍選注 (下冊)(明清) 筋骨傷》:“凡骨斷皮破者,不用酒煎藥,或損在內破皮肉者.可加童便在破血藥內和服。若骨斷皮不破。可全用酒煎損藥服之。若只損傷骨未折,肉未破者,用消腫膏或定痛膏。凡皮破骨出差臼,拔伸不入,撙捺皮相近三分,用快刀割開些捺入骨,不須割肉,肉自破了,可以入骨。骨入後,用補肉膏敷貼瘡四旁腫處,留瘡口,用補肌散填之。皮肉不破,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貼。若破者,必血出,用力整時,最要快便。凡皮里有碎骨。只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夾縛。十分傷害,自然爛開肉。其骨碎必自出。然後摻補肌散。外以補肉膏敷貼。凡骨碎看本處平正如何,太抵骨低是不曾損左右骨,高骨定損了。如折骨要拔伸捺平正,用藥敷貼,以正副夾束縛,勻令轉動,使損處堅固。如出臼曲處,要時時曲轉,使活處不強。凡敷貼用板子一片.就板子上將蕉葉或紙被攤接骨膏、定痛膏在上,移在損處。皮內有碎骨.後來皮肉自爛先摻補肌散,以敷補肉膏,碎骨自出。若破斷皮肉。先以封口藥填塗,用線縫合,外用補肉膏、散血膏敷貼。”
2.《醫宗金鑒》曰:“齒耆,口齦所生之骨也,俗名日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根牙之別。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齒者,只用補肌散敷之,拌封口藕,內服破血之莉以止其痛,其藕止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頗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