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運脾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補氣運脾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七。具有益氣補中,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胃汗。胃家虛,水谷氣脫散,汗從胃自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氣運脾丸
  • 藥品類型:中醫方劑
  •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七
  • 功用:益氣補中,健脾和胃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註,文獻摘要,

組成

人參二錢(6g),白朮三錢(9g),茯苓、橘紅各一錢半(4.5g),黃芪一錢(3g),砂仁八分(2.4g),炙草四分(1.2g),半夏(無痰不用)一錢(3g),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用法用量

研為細末,和丸服。

功用

益氣補中,健脾和胃。

主治

胃汗。胃家虛,水谷氣脫散,汗從胃自出。

方義

方中人參、黃芪健脾益氣;白朮、茯苓、砂仁燥濕醒脾;橘紅、半夏燥濕化痰行氣,防止脾氣失健,痰濁內生。

加減化裁

若脾陽虛衰,脘腹冷、吐清涎者可加乾薑、高良姜。

附註

本方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溫脾止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中國人參方集》)

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雜病源流犀燭》:“補氣運脾丸:[胃汗]人參二錢,白朮三錢,茯苓、橘紅各一錢半,黃芪一錢,砂仁八分,炙草四分,半夏一錢(無痰不用),姜三,棗二。”
方論選錄:
1.《噎膈》:“又或有脾氣虧敗,血液俱耗,胃脘乾枯,小便閉,大便如羊糞,隧道澀而成病宜參用補氣運脾丸、滋血潤腸丸。”
2.《中醫大辭典》:“胃虛汗:證名。指胃氣虛弱而致自汗之證。《張氏醫通·雜門》:‘胃虛水谷氣脫散者,汗自出,必氣虛少食。’治宜補氣運脾丸。”
3.《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精粹》:“脾氣虛褒:證候:患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胃脘痞悶不舒,脈多虛弱。辨證分析:該證多屬後期表現,長期的噎食不下,脾胃失於谷氣滋養,故虛衰,脾胃運化失司,則食少納呆;脾虛不能化生氣血,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治法:健脾益氣。方藥:補氣運脾丸(人參、白朮、茯苓,黃芪、砂仁、橘紅、半夏、甘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