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補中益氣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脾胃論》。具有調補脾胃,益氣昇陽,甘溫除熱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症見食少腹脹、體倦乏力、動輒氣喘、身熱有汗、頭痛惡寒、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臨床上常用於素日少氣乏力、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脈虛者;脾胃氣虛、身熱多汗或素體氣虛、久熱不愈,以及氣虛外感、身熱不退者,亦可酌情使用;慢性胃炎、營養不良、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腹瀉、慢性痢疾。

基本介紹

  • 名稱:補中益氣丸
  • 出處:《脾胃論》
  • 功用:調補脾胃,益氣昇陽,甘溫除熱
組成,用法用量,製作方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注意事項,

組成

丸、合劑:黃芪(蜜炙)200g,甘草(蜜炙)100g,黨參、白朮(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各60g;
顆粒劑:黃芪(炙),黨參,甘草(炙),當歸,白朮(炒),升麻,柴胡,陳皮,生薑,大棗;
口服液:白朮,柴胡,陳皮,大棗,當歸,黨參,甘草,黃芪,升麻,生薑。

用法用量

丸劑:口服,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2至3次;
合劑:口服,1次10至15ml,1日2至3次;
顆粒劑:口服,1次3g,1日2至3次;
口服液:口服,1次1支,1日2至3次。

製作方法

將上述八味藥一起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將20g生薑、40g大棗加水煎煮兩次,濾過。取上述細粉,用煎液泛丸,乾燥,制鹹水丸;或將生薑和大棗的煎液濃縮,每100g粉末加100至120g煉蜜及生薑和大棗的濃縮煎液,製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100至120g煉蜜製成大蜜丸,即得。

功用

調補脾胃,益氣昇陽,甘溫除熱。

主治

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食少腹脹、體倦乏力、動輒氣喘、身熱有汗、頭痛惡寒、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方義

炙黃芪甘溫補升,善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故重用為君藥。黨參甘補而平,善補中益氣,兼能養血;炒白朮甘補扶正,苦燥利水,善補氣健脾、燥濕助運;炙甘草甘平偏溫,既益氣補中,又調和諸藥。三藥合用,既增強君藥補中益氣之功,又除水濕,故共為臣藥。陳皮辛散苦降而溫,善理氣健脾開胃,以補藥停滯;當歸甘補辛散溫通,善補血和血,以利中氣化生;大棗甘溫,善補中益氣;生薑辛微溫,善溫中開胃。四藥相合,既助君臣藥補中益氣,又理氣健脾開胃,使諸藥補而不滯,促進補力發揮,故共為佐藥。柴胡苦辛微寒,輕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涼,升散清泄。二藥合用,可助君藥升舉下陷之清陽,故共為使藥。全方配伍,補中兼升,使中氣得健、清陽得升,共奏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諸病證。

運用

診斷要點為食少腹脹、體倦乏力、動輒氣喘、身熱有汗、頭痛惡寒、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臨床常用於素日少氣乏力、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脈虛者;脾胃氣虛、身熱多汗或素體氣虛、久熱不愈,以及氣虛外感、身熱不退者,亦可酌情使用;慢性胃炎、營養不良、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腹瀉、慢性痢疾。

注意事項

1.陰虛發熱者,感冒發熱者,暴飲暴食、脘腹脹滿實證者及命門火衰、虛寒或濕熱瀉痢者均不宜服用;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3.忌與感冒類藥,藜蘆或其製劑同時服用;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5.服藥期間若出現頭痛、頭暈、復視等症,或皮疹、面紅者,以及血壓有上升趨勢,應立即停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