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裕固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裕固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裕固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裕固族傳統體育
裕固族概況,裕固族歷史,裕固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射 箭,拉 棍,拉爬牛,賽駱駝,
裕固族概況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裕固族人口為13719人,為國家重點扶持的人口較少民族之一。裕固族人數雖少,卻分別使用三種語言:居住在肅南西部地區的裕固族使用堯乎爾語;居住在肅南東部地區的裕固族使用恩格爾語;居住在酒泉市黃泥堡的裕固族使用漢語。漢文是各地區通用的文字。
裕固族歷史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它淵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古老的民族回紇(又稱回鶻),與維吾爾族同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回紇是個遊牧民族,唐代分布在今蒙古國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公元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建立了雄踞北方草原的回紇汗國,與唐朝關係十分密切。公元809年,回紇遣使入朝,請求唐朝允許其改“回紇”為“回鶻”。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居於其北部的黠戛斯部所滅,引起了回鶻歷史上的大遷徙,其中西遷者有3支:一支遷到了西州(今吐魯番),稱高昌回鶻,即今維吾爾族祖先;一支遷到蔥嶺以西;第三支遷到了河西走廊一帶,稱甘州回鶻(亦稱河西回鶻)。1028年,甘州(今張掖)被西夏攻陷,甘州回鶻各部四散。除大部分處於西夏統治下,與當地民族融合外,一部分退處沙州即今敦煌以南,保持相對獨立性。這部分回鶻人在宋史中被稱為“黃頭回鶻”,元代又被稱為“撒里畏兀兒”。一般認為“撒里”即“黃色”,“畏兀兒”即“回鶻”。到了明代史料中,就稱裕固族先民為“撒里畏兀兒”。
明代中後期,撒里畏兀兒人陸續東遷到祁連山北麓。當時一些蒙古部落也同之東遷,和裕固族祖先長期共同生活,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裕固族。後來,當地的部分漢族、藏族也逐漸融合進了裕固族之中。清朝時,統治者按照裕固族各部落所處的地域,將裕固族劃分為“黃番七族”,並分封部落頭目加以管轄。歷經滄桑,新中國成立前裕固族只剩三千餘人,195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時,經過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協商討論,一致同意用與“堯乎爾”音譯相近的“裕固”(兼有漢語富裕鞏固之意)作為全民族統一的民族稱謂。
裕固族傳統體育
裕固族所生活的河西走廊中段,是一片斷斷續續的戈壁綠洲。他們在這裡從事著農業、畜牧業經濟,並頑強地傳承著自己彌足珍貴的語言和文化傳統。裕固族在漫長的生活歲月里,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適合本民族特點的體育活動,代表性的項目有射箭、摔跤、拉棍、拉爬牛、賽馬和賽駱駝等。這些體育活動集健身,娛樂,生產,融洽人際關係為一體,豐富了裕固族人民的生活。
代表性體育項目
射 箭
裕固族射箭,來源於裕固族民間傳統的狩獵放牧生活。過去,射箭是裕固族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進步,這一獲取生活的手段,逐漸地發展成為一項競技活動形式。
裕固族的射箭,一般情況下是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按指定目標進行比賽。有時還在傳統的婚禮上進行這一活動的比賽。屆時,新郎都要事先備好用紅柳條做成的一弓三箭,當新娘走向帳篷時,三箭齊發射向新娘和兩個伴娘,射不準的話,新娘便不能走進帳篷。為了能在關鍵時刻一箭中的,未婚男青年就須提前苦練基本功。
拉 棍
拉棍,源於裕固族牧羊人放牧間隙進行的一種較力娛樂。現在,作為一種競技性體育活動,普遍流行於裕固族的大人小孩中。
拉棍比賽,多在民間農忙間隙或裕固族人放牧間隙進行。如在牧羊人放牧時,就用羊鞭把柄作比賽用具。比賽時,兩人面對面席地而坐,腿伸向前方,足部相頂。一根羊鞭把或其它木棍置於兩人中間,並同時握緊,以先將對方拉離地面者為勝。
拉爬牛
拉爬牛,是裕固族民間一項娛樂性頸力比賽遊戲。一般在放牧小憩和牧歸晚飯後進行。
裕固族人的拉爬牛活動進行之前,先將繩子接成圈,兩人各套一頭在脖子上。比賽開始後,兩人以手掌撐地用力朝逆方面爬行。也有將繩子拴在腰上的。比賽以將對方拉過去為贏家。拉爬牛比賽參加者多為青少年,也有成人參加。
賽駱駝
生活在甘肅南部牧區的裕固族,牧放駱駝是其生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後來逐漸地發展出了賽駱駝這一競技體育活動。
裕固族的賽駱駝,主要分為賽走駝和跑駝兩種形式。其中,走駝比賽以走步穩為上,比賽中有的騎駝者還手持盛滿水的碗,以碗中的水少溢出或不溢出為勝;而跑駝比賽則以按既定的目的地首先到達的駱駝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