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 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是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計璧瑞。
基本介紹
- 書名: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 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
- 作者:計璧瑞
-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 裝幀:平裝
- ISBN:9789863262671
《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 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是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計璧瑞。
《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 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是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計璧瑞。內容簡介本書為大陸學者就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諸多問題做出的深入探討。作者以問題研究的方式,適當引入文化研究方法,關注殖民時期文學的獨特...
切人,探討日據時期殖民社會與台灣新文學的關係。《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不但探討殖民處境下文學寫作題材、主題等方面的變異,而且進一步探討殖民社會政治、文化對被殖民者精神的壓抑和滲透、對寫作者身份認同和心理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想像及其表征形態。作者介紹 計璧瑞 ...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台灣文學現代性研究: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是2010年11月1日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計璧瑞。書名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台灣文學現代性研究: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台灣新文學論 頁數 262頁 裝幀 平裝 開本 16 ...
《台灣新文學史》是2011年聯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芳明。內容簡介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 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 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 《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 《台灣新文學史》(...
《日本統治期台灣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是台大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承淑 編 內容簡介 譯者是殖民時期介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見證人。 本書藉由譯者的內在視角與外在活動,剖析台灣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 本書以台灣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為研究範疇,並以探討該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為主旨。七位作者...
59. 帶著鄉土印記遠行,《中國德育》2016年2期 60. 小說中南京大屠殺與民族國家觀念的表達,《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11日 61. 半殖民與解殖民的現代中國文學,《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3期 62. “半殖民與解殖民的現代中國文學”專題研究,《湘潭大學學報》2015年4期 63. 文白轉型內在邏輯的探究,《新文...
這樣的創作心態,使其作品正如戰局稍習,台灣土地上的居民(無論省籍、身份)開始投身建設時的清新氣象一般,其音樂成品既匯集了中國大江南北的鄉音民謠、台灣本地原住民音樂及閩客歌謠、日本殖民時期的昭和情調,以及來自香港、承自上海時期,講究「風流情韻」的時代曲正統,以慣常用作讚美台灣文物風土「富饒豐厚」的...
台灣省政府於1955年禁止教會使用台語拼音之公告 在教會羅馬字傳入台灣之前,台灣第一個用來拼寫當地語言的羅馬字系統並不是“教會羅馬字”,而是源於17世紀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描寫西拉雅語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時間大概一直到19世紀初期為止。之後才有閩南語教會羅馬字傳入。1880年代,是教會羅馬字發展的高峰時期,...
於是希臘人更加相信西方那邊住著一些獨目巨人,是他們妨礙了希臘人在西西里島建立殖民地,這種說法代代相傳,有好幾個世紀之久,人們都對獨目巨人的存在深信不疑。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定,愛特那山正是獨目巨人所居住的地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獨目巨人的傳說更是甚囂塵上,因為探險家陸陸續續在西西里島等...
從“台灣的BOB DYLAN”到憤怒的反美創作歌手,李雙澤的轉變代表著台灣流行音樂從殖民化轉向自由創作的契機。70年代中期,李雙澤、楊祖君、胡德夫正是[淡江夏潮]精神的有力代表人物。音樂上帶著濃郁的第三世界對抗第一世界、社會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的意識,但最終[淡江夏潮]路線的發展卻趨向於偏激。富有戲劇性的是,1977年...
周朴園的專橫自私、冷酷虛偽的性格特徵,以及他和蘩漪、侍萍和大海之間的矛盾衝突,形象地反映了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與罪惡,折射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複雜的階級矛盾,揭示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封建性特點。周朴園的失敗預示了舊制度的崩潰與滅亡。 蘩漪 周朴園的妻子,一個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婦。蘩漪成了專橫自私的偽...
《幌馬車之歌續曲》,作者藍博洲,該作品是“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長篇非虛構榜)”的獲獎作品。內容簡介 本書向我們呈現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犧牲的三位台灣青年李蒼降、藍明谷、邱連球的生命故事。他們出生於日據統治下的殖民地台灣,不得不接受日本所實行的“皇民”和“奴化”教育,對於民族壓迫...
本書向我們呈現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犧牲的三位台灣青年李蒼降、藍明谷、邱連球的生命故事。他們出生於日據統治下的殖民地台灣,不得不接受日本所實行的“皇民”和“奴化”教育,對於民族壓迫有著切身的感受,自年幼起就具有強烈的抗日精神與祖國意識。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投身到抵抗...
偽滿皇宮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產物,以其多重內涵、獨特價值,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末代皇帝的垂死掙扎,更見證了日本侵略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血腥與殘暴,是中國近現代殖民文化的典型警示性紀念地之一。2007年,偽滿皇宮博物院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5月21日,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
看過全書,再回看這段情節,就能明白這根本不是在寫吉卜賽人,而是隱喻殖民者對貧苦人民的搜刮。《百年孤獨》中,這種帶有強烈諷喻意味的情節比比皆是。因此,魔幻小說,根本不是娛樂性小說,而是外表誇張、內涵深刻嚴肅、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小說。關於小說 簡介 截至2013年,我們提到的奇幻小說,大致可分為西式和日式...
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粵謳’等曲藝的長處,也吸取客家人‘採茶歌’的藝術精華,創作出各種鹹水歌。而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稱之為“廊房”。隨著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而吃魚生是源自中原飲食文化。
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 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 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 20世紀起步的是與非——以梁啓超的“文界革命”為中心 從語言形式到民族傳統的想像——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觀與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 文學香港:想像城市的一種方式 《白鯨》的白色...
6.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 追求和平是閩南文化的主流精神。宋元以來,閩南人進行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既能以開放兼容的胸懷接受多元文化,又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與異域文化和諧共處。 閩南人開拓海上貿易而不掠奪,與對方互惠互利友好往來;海外移民而不殖民,與當地民族和睦相處、建設新的家園。閩南文化的和平精神來自於...
這個地區帶有相當特殊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包括了早期歐洲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對於州權原則的堅持、早期的奴隸制度、以及在聯盟國分離時於美國內戰中受到的衝擊,美國南部發展出了它獨特的傳統、文學、音樂形式、以及各種的烹飪食物。簡介 這個地區帶有相當特殊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包括了早期歐洲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對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