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業

被就業

“被就業”,中國特色黑色幽默。在當今高校統計就業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被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定書上證明自己就業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就業
  • 外文名:falsific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status
  • 出現時間:2009年7月12日
  • 範疇:大學生,就業,新詞語
詞語解釋,產生根源,詞語來源,教育部,偽就業率,網友自述,網友反應,人保部,如何應對,深層問題,個別現象,發展趨勢,

詞語解釋

falsific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status
網帖曝光稱也出現了個別“被瞞著就業”的情況,畢業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經就業了。中國大學為了證明自己的畢業生搶手,要求學生畢業後就“就業”,若不能證明自己就業,就會受到學校的嚴厲處罰,比如不能得到畢業證等等。也有學校自己想辦法弄到一些企業的虛假證明,給畢業生開出就業證明,
諷刺漫畫諷刺漫畫
而學生自己被蒙在鼓裡。
網上一度流傳一個非常形象的詞:“被自殺”,以表示對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質疑。幾天前有高校畢業生髮帖仿製了一個新詞:“被就業”。發帖者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被簽署了就業協定書
部分高校採取措施保證就業率早已不是新聞,2006年安徽省教育廳就曾公開批評“一些高校採取扣押畢業證等方式,要求沒就業的學生提供就業協定書,結果逼得學生造假,甚至跑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蓋個章冒充接收單位。”但像這次帖子裡所說的學校“包辦服務”到這個程度的,還是比較少見,甚至還得到其他需要自己找章蓋的畢業生的羨慕。網友ug1981對“被就業”的解讀很精闢:2009年開始畢業包分配(不含崗位、工資等相關福利)。
被就業被就業

產生根源

追溯“被就業”的根源,可以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
外因方面,主要是因為近幾年高校大量擴招,導致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631萬,比09年增加了20萬。另外,由於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銳減,供遠遠大於求,很多畢業生被迫待業。
被就業被就業
內因方面,主要是畢業生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在校期間普遍不注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職業意識的建立,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更是跟不上企業的要求,從而在找工作的時候缺乏競爭力。大學生要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就需要在求職前得到系統專業的培訓,也就是現在常說的職前培訓,而高校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模式。

詞語來源

帖子《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定書?注水的就業率!》2009年7月12日在發表在天涯論壇上,作者“醬里合醬”說道:“我就業啦,就業啦,太興奮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就這樣,“被就業”一詞誕生了,並且在論壇轉載的過程中被放到了標題里:《2009年的7月,我畢業了,我也“被就業”了》。
據作者講述,他在某市人才中心辦理檔案關係轉接時才想起來要看看自己的材料。赫然發現其中有一張蓋滿大紅戳的《就業協定書》。看著上面的內容,“我頓時驚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經就業了,協定書上面白紙黑字的就業單位名稱,還有就業單位大紅的印章”,就業單位是××工業公司,他甚至沒有聽過這個公司。
辛辣辛辣
“我從今天起不找工作了,去找那家××工業公司,找它要崗位,找它要薪水去!”醬里合醬說。

教育部

被就業”只是個別情況
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昨天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
續梅表示,高校一旦出現了就業率誤差或造假,就對該高校的就業考核工作實行“一票否決”。續梅說,教育部會加大高校就業統計的查處力度。
此前西北政法大學有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讓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千方百計獲取一紙就業簽約,這迅速在網上形成了一個新名詞“被就業”。
此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對於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該部將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認真對待和解決,“政府部門不會放任”。
續梅說,在這個問題上,教育部一旦接到舉報會責令去調查。

偽就業率

高校要漂亮的就業率、教育部門也要漂亮的就業率。畢業生就算找不到工作,弄個有公章的就業協定交上來,這一造假辦法如今不新鮮了,一個不到百人的小店弄出一百張就業協定的故事也有點老套了;靠扣畢業證的手法逼學生拿到就業協定書的手法,也已經成為舊聞。
眼下最有“創意”的手法是:大學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經被簽訂了就業協定,於是,“被就業”,變成了一網路新詞,新鮮熱辣著。 對就業率造假和注水問題的批評之聲從未消弭,但此風硬是越刮越盛,技巧層出不窮,人有多大膽,就業率就有多高產。反正畢業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高校並不用負責,教育部門也不用負責。 有了體面的就業率,高校的專業設定、財政經費等才能有保障,來年才能“忽悠”更多不諳世事的學生;有了體面的就業率,主管部門也可以自豪地宣示政績。至於就業率注水而產生的對專業設定、對入學誤導等惡劣影響(如果還有人願真心相信這個就業率的話),有關部門完全是知道的,但在現實利益的算計法則之下,也恐是無暇顧及了。就業率作為一種統計數字,被注水成“虛假繁榮”,蛻變為一種牟利工具,“被就業”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註腳,這種怪象實質上已經涉嫌以虛假信息欺詐、誤導學生及家長,也違反統計法的精神!

網友自述

.
友ug1981對“被就業”的解讀很精闢:2009年開始畢業包分配(不含崗位、工資等相關福利)網。
大學生被就業大學生被就業
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孤例,天涯網友“別怕”說自己曾被學校安排去參觀一個電池公司,隨即就被“就職於”該公司了。網友“順時針”也反映:“臨近畢業前幾天,學校通知沒有簽的就業協定收上來,等離校前再發給我時, 就業協定已經簽了,我已經光榮就業了!”
河北科技大學論壇里也有網友發帖講述了同樣的情況。這位叫“quanw eim in “的網友說,“當就業協定書和派遣證再次發到我手中的時候,就業協定書上卻多了一個石家莊金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印章(其他辦理了人事代理的同學也如此)。這家公司我們從來都沒聽說過,也不知道是乾什麼的,更不知道在哪!這一印章給我檔案轉遞帶來很多麻煩!”

網友反應

“樓主被就業?網路新名詞誕生??”網友井底的跳跳敏銳地發問。確實,“被就業”這個詞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帖子被轉得到處都是,大家也紛紛講述自己“被就業”的經歷。
天涯網友bei65909表示羨慕,“樓主比我好多啦,好歹學校還替你蓋章,我們不但要自己想辦法去蓋,而且不蓋還不發畢業證。”有網友直言“感覺帖子作者是在顯擺,不就你們學校替你簽了就業協定嗎!”
像這種自己什麼都不用乾就“被就業”的情況確實少見,更多的其實是“被要求就業”,網友“水明樓主”說,“很正常,你們學校幫你們找單位已經不錯了。我們學校是逼著我們自己找單位:必須在6月20日之前簽訂就業協定,否則檔案打回原籍,畢業證和學位證緩發。”更有網友“佛莫”毫不諱言“我們學校最後的畢業證與學位證頒發全看你有沒有考上研、有沒有找到工作,只要你完成其中一樣,那么就算你平時考試、學位考試胡亂填滿,也一定能拿到兩證,畢竟那樣能減輕學校在各方面的負擔。”
其實,類似的情況早已被媒體廣為報導。曾有報導稱,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職院校的學生均表示,他們學校都要求先簽就業協定,否則不發畢業證書。這樣的情況在教育部2003年出台規定,高校不能只能管擴招不管就業後就開始出現。教育部規定包括了“18條掛鈎”,就業率明顯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區分情況,原則上要減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調低增幅。有的省明確規定就業率低於30%的高校專業停止或者隔年招生。
在這樣的壓力下,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只好要求沒就業的學生也就業,甚至就出現了個別“被就業”的情況。
“被就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被”現象,折射普遍的誠信危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互相欺騙,自欺欺人。如此“被”下去,必然將動搖誠信的基石。

人保部

尹成基發言人通報上半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主要工作的情況 中國網楊佳
政府不會放任畢業生被就業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定於2009年7月24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09年上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發布會上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問,關於城鎮就業的情況有多大的爭議,因為有一些簽約不真實的,比如考慮採取畢業生不簽約,可能不發畢業證,所以可不可以抽查高校就業率的真實情況?
被就業被就業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回答說,我們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置於就業工作的首要位置,國務院也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部署。總體看,落實情況是好的,工作力度也很大,這對於高校畢業生無疑是一件好事,他們會有很真實的感受,多數的畢業生對國家出台的扶持政策是非常歡迎的。二季度我們到地方開展就業專項督察召開座談會的時候,還專門邀請一部分高校畢業的學生來參加,他們的反映是非常積極的,政府出台的很多有效的辦法,他們很歡迎。
尹成基說,至於您說到虛假簽約的個別現象,我們所掌握的情況是,政府有關部門、各個高校都在儘可能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服務。對於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政府部門不會放任的。

如何應對

被就業了怎么辦?
應當採取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求學校按照國家政策妥善的辦理自己的檔案關係。
2002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意見第七條指出,對畢業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機構對其檔案免收服務費用。學校可根據本人意願,將其戶口轉至入學前戶籍所在地,或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後,將戶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和檔案管理機構將其在校戶口及檔案遷回入學前戶籍所在地。也就是說,學校有義務應畢業生要求,保留其戶口和檔案兩年,這是個緩衝期。而學校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無視國家相關政策,是不合法的行為。
被就業完全無視學生的存在:學生“被就業”的公司可能是虛擬的,那么,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學校偽造的。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協定書的簽訂過程,所以協定書上的學生簽名也是學校“幫簽”的。也就是說這些虛假的證明均是無效的。
1.先看看是不是重名,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導致了錯誤。這個需要和就業中心反覆溝通,弄清原因,不要著急。
2.如果確實是學校就業中心出了錯誤,你可以申請重新簽一份就業協定,辦理改派,也就是重新領一份派遣證。這個可能花幾十元改派費用。
3.憑派遣證去你檔案保管的部門取檔案,去公安局戶籍部門轉戶口。
這些步驟里派遣證是最重要的,有了就好辦了!

深層問題

從“要求學生就業”到“學生被就業”,高校的就業率造假日益瘋狂,這反映出三方面問題。
其一,教育部門對就業率造假的查處不嚴格,縱容高校的造假行為。
雖然教育部門早就有“嚴厲打擊高校就業率造假”的通知與規定,但鮮見對高校就業率進行核查,並嚴肅處理責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膽大妄為,甚至公開交流造假經驗,“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部分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前景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經無法奏效。
教育主管部門意識到高校在就業率統計中“可能”存在造假行為,尤其在靈活就業的統計中,於是強調簽約就業。高校要求學生出具就業協定書換畢業證書,以及要求家長幫學生就業,都是想提高簽約就業率,但如果家長、學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提高簽約就業率,難度不小,“被就業”則直接省去了動員家長、學生的麻煩,學校就業老師關在辦公室里,一天之內就可以大幅提升學校的簽約就業率。
其三,“被就業”是政績工程的異化形態
首先,“被就業”是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異化形態。就業率原本只是學校統計就業時的一個參數,不期然竟演變成學校招生的招牌,進而成為教育主管部門展示政績的指標。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以虛高的就業率騙取國家投入和社會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門也以此作為一項政績,向社會交代。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地方政府。2009年3 月份,瀋陽市政府績效評估辦公室主任就對媒體介紹,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將納入2009年瀋陽市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其次,“被就業”掩蓋了實質上的就業難,可能造成有關方面對就業形勢的誤判。不能說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動大學生就業上的積極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過度強調就業率,並將就業率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必然導致“欺上瞞下”行為的產生。而且,如果循此數據研判中國經濟社會的話,難免產生“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的誤判,進而使得大學生就業難的真問題遲遲得不到緩解。
就業率於學校而言,不但關係到專業的生死(教育部門有將就業率與大學專業停辦、減招掛鈎的規定),還影響學校的形象和招生;於教育部門而言,關係到對政府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所管理的高校辦學質量是否高、大學生是否受社會歡迎;對地方政府而言,則關係到對上級政府要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否高度重視、執行有力。本來,如果就業率統計能真實反映大學生就業情況,大學、教育部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就業率,並無不妥,但是,如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心思,集中到了數字上,就業率的統計,反過來會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掩蓋了嚴重的就業困難、教育質量低、社會對大學生評價差的問題,就業情況失去對專業設定、課程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的適度調節作用,造成教育的惡性循環。在高就業率之下,學生假就業,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教育無疑也是假教育。

個別現象

是否是個別現象?
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那么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1.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高失業率不可避免
(1)社會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多年以來一直被我國政府看做衡量國家是否繁榮昌盛的最重要指標。因此,我國長期奉行GDP優先的發展戰略,以為只要GDP增長上去了,保證一定的經濟成長速度,就業問題及其他各種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是,發展經驗標明,GDP固然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但GDP的增長,並不能帶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GDP的增長意味著經濟活動的增加,會創造出相應的就業崗位。GDP每增長1%所帶來的就業崗位的增加百分比被稱作GDP的就業彈性。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每一個百分點GDP的增長能拉動就業增長0.3個百分點,也就是新增就業崗位300多萬,上世紀90年代變成約0.2個百分點,只能增加200多萬,進入新世紀以來,就成0.1了,只增長100多萬,有時甚至下降到0.08,只提供80多萬的就業崗位。而其他國家的就業彈性則把我國甩得遠遠的,2007年歐盟總就業彈性0.78,OECD國家0.48,一般開發中國家0.3-0.4 。
那么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其主要根源在於我國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模式以及行業壟斷的影響。首先,GDP的增長源於國家對鐵路、公路、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巨額投資拉動,這些領域的企業大多數是央企,機械化程度高、壟斷程度高,國家的巨額投入雖然較為充分的刺激了這些企業的產出能力,但卻無法使這些企業產生人員招聘需求。其次,為了使儘可能少的人分享央企的壟斷利潤,從而使企業內部人員保持儘可能高的工資和福利,這些壟斷企業在人員招聘方面更是設定非常高的門檻。最後,國家對央企的扶持,央企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帶來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即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又消減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必然帶來大量民營企業的倒閉。所謂的次貸危機給我國帶來就業困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次貸危機對我國就業問題充其量不過是雪上加霜而已。
(2)大學擴招帶來學歷的貶值。
2001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僅僅為115萬人,2009年畢業人數就達到了700萬人。大學生數量增加如此快速再加上社會並沒有增加多少白領崗位,必然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下降。大學畢業就應當找個好工作的傳統觀念,以及讀大學的巨大投入,使得很多畢業生寧願選擇不就業,也不願意委屈自己的自尊,做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工作。從這個角度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高校靠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所能夠解決的。
2.就業率低大學也很委屈
(1)千夫所指的大學
在支付了高額的學費後,家長和學生突然發現自己在教育上的投資,幾乎不可能收回成本,於是憤怒自然就產生了。大學被指責教學和實踐相脫離,不能教給學生贏得就業競爭的技能。但實際的情況是,大學並沒有退化,而只是由於就業競爭的加劇,所有的人對大學的要求提高了。大學的水平再提高,也無助於解決國家層面的就業困難問題,只是繼續加劇就業競爭,使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處於更不利一些的競爭地位而已。崗位不增加,大學在教學質量上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但是許多人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責任應該由教育部負責,而教育部又認為應該由各個高校負責。於是,各種考核和評比成為教育部提升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以期通過這種方式緩解自身的壓力。
(2)大學面臨巨大的就業率考核壓力
雖然大學的教學質量與國家層面的就業問題無關,卻又與具體到某一高校的就業率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就業率高低關係到一個大學的招生與發展,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在教育部施壓(就業率目標)社會逼迫(就業率低則不去報考)的條件下,高校有充分的動力和勇氣去在就業率上冒險造假。
3.教育部很無奈
部分高校就業率造假,作為管理者,教育部有充足的理由去處罰這些高校。但是處罰的重了,沒有了高校的造假,要達到每年既定的大學生就業率目標又實在沒有把握。
這就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至於被就業是否是個別現象,仁者見仁吧。

發展趨勢

“被就業”的現象並不只是2009年才產生的。有網友在看到相關帖子時恍然大悟“其實這種事兒很早就有了!我是大學擴招第一屆的學生,現在工作已經好幾年了,回頭看見學校辦出這樣的事情,突然想起了我畢業時候的情景了”!而這種現象在2009年被廣泛關注主要是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就業問題凸現出來,才令這種現象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而因為世界經濟仍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此種現象勢必還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
從國家層面看,2010年世界經濟持續復甦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各國信貸規模仍然呈下降趨勢,或只是微弱增長(只有中國信貸規模大幅度增長)。大多數金融機構需要繼續處理不良資產。很多國家內需薄弱,來自政策支持和庫存減少的動力將相繼減弱。此外,主要已開發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大幅度上升,由此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包袱日益加大。世界經濟儘管正在逐步走出危機,但2010年要實現持續復甦面臨諸多困難,包括:失業率上升與通貨膨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初級產品價格波動、金融風險、全球經濟失衡、經濟政策風險。所以,沒有完全走出經濟低谷的社會必然導致“被就業”的事件繼續發生。
國家人保部、教育部均表示“被就業”只是個別現象。而廣大民眾的關注、網友的質疑敦促這政府對這種現象的治理,當事大學生中的一部分選擇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這些都讓這種現象不能持續、普遍發展。所以在未來幾年之內,“被就業”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少,最後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