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足鬻】鬻式之一。又稱“空足鬻”。古代炊具。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有夾砂陶和紅陶製品,由三空足形似布袋而名。一般有流,流口呈鳥喙形上翹,頸腹部附鋬。也有器口有鳥喙形外侈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鋬者。
【袋足鬻】鬻式之一。又稱“空足鬻”。古代炊具。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有夾砂陶和紅陶製品,由三空足形似布袋而名。一般有流,流口呈鳥喙形上翹,頸腹部附鋬。也有器口有鳥喙形外侈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鋬者。
【袋足鬻】鬻式之一。又稱“空足鬻”。古代炊具。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有夾砂陶和紅陶製品,由三空足形似布袋而名。一般有流,流口呈鳥喙形上翹,頸腹部附鋬。也有器口有鳥喙形外侈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
雙袋足鬻是鬻式之一。【雙袋足鬻】鬻式之一。見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製品,橢圓口,口一側有流,流微翹,頸細且高,鼓腹,分襠,雙袋足,實心足尖。肩腹後部有一鏨手,作圓扁弧形,至下腹處又彎曲成假足,起平衡支撐作用。造型...
【袋足鬻】鬻式之一。又稱“空足鬻”。古代炊具。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有夾砂陶和紅陶製品,由三空足形似布袋而名。一般有流,流口呈鳥喙形上翹,頸腹部附鋬。也有器口有鳥喙形外侈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
空足又稱“空心足”。形態特徵 主要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袋足鬻、鬲、鼎、覷等炊具的足式,目的是為燒火時增加著火面積。有一部分的豆、碗、杯、盤的高喇叭足是空心的,南宋哥窯三足爐的三足是空心,又稱 “三管足”;元...
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省、地、縣文物部門多次調查發掘。龍山文化遺物主要有罐形鼎、折沿罐、紡輪、碗等,早於龍山文化遺物主要有石斧、石鏃、盆形錐足鼎、袋足鬻、支座等。1977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