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袋貂總科
- 拉丁學名:Phalangeridea
- 別稱:雙門齒類
- 界:動物界
袋貂總科最顯著的特徵是只有一對門齒,後肢的第二、三趾癒合,看似一個腳趾長了兩個爪子。袋貂總科包括了一些外表和習性相差比較遠的動物,現存的成員可以分成袋貂、袋熊和袋鼠三大類,Morris為每一類單設一個科,現在一般將袋鼠設成袋鼠和鼠袋鼠兩個科,而袋貂則設成7個不同的科。袋貂總科多數為植食性,一些小型的袋貂為食蟲性或者雜食性,也有些食蜜或者植物的汁液。現代的有袋類中只有袋貂總科擁有較大型的有袋類,在袋狼滅絕之後,現存所有體重超過10公斤的有袋類均屬此類,也只有袋貂總科擁有真正植食性成員。在史前時期,袋貂總科中還有以袋獅Thylacoleo為代表的大型肉食動物,袋獅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型的肉食哺乳動物,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係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史前的大型植食性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是雙門齒獸Diprotodon,雙門齒獸和袋熊關係較密切,體型大如河馬,是地球上生存過的最大型的有袋類。這些大型的有袋類在更新世結束時全部滅絕,它們的滅絕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和人類的到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