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頭幣

袁頭幣

1914年2月,北洋政府為統一貨幣,頒布《國幣條例》。同時設立幣制局,鑄發新銀幣,上鐫袁世凱頭像,稱“袁頭幣”。袁頭幣發行之後,逐漸成為各地流通的主幣。8月1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與錢業公會協定,將以前所有其他貨幣一律取消,只流通袁頭幣一種。

1915年8月1日,全國開始統一銀幣,袁頭銀元成為唯一法定銀幣。 袁頭幣發行之後,逐漸成為各地流通的主幣。

至1918年時,新幣已在除甘肅、廣西、雲南、湖南、新疆、西藏、黑龍江之外的各省區流通。而且信譽很好,頗受歡迎。“袁大頭”鑄額據不完全統計,僅民國初期十餘年間,各地所鑄達14億元之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頭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簡介,生產背景,

簡介

1927年,北伐戰爭勝局已定,國民黨政府復都南京。政府停鑄“袁頭幣”改以民國元年版孫中山先生像開國紀念幣舊模,略改英文幣銘,俗稱“小頭”,交杭州造幣廠試鑄,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暫為替代。後國內政令漸趨統一,各省造幣廠陸續停辦,銀幣濫鑄現象獲得一定程度控制,財政部開始於上海籌建中央造幣廠,著手擬定新版銀本位幣設計方案,委託奧地利、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五國代刻孫像民國十八年(1929年)帆船圖案銀幣幣模。
袁頭幣在中國貨幣史上的出現,是銀元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多年鑄造,“袁頭幣"數量增多,流通漸廣,雖僻處邊陬,也有其蹤跡。到1920年3月,天津造幣總廠及各分廠大約總計鑄成“袁頭幣”銀元三億八千多萬元,另外還鑄成一些五角新銀輔幣。“袁頭幣"銀元的通行將“鷹洋"、“龍洋”漸漸從市面擠出,促進了銀元的統一,為“廢兩改元”準備了條件,是中國近代貨幣史上劃時代的成就,在近代中國貨幣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生產背景

清廷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自鑄機制銀幣在歷經近半個世紀反覆論爭醞釀之後,始由吉林機器官局鑄成。光緒十二年(1886年),廣總督張之洞於廣州籌創“廣東錢後”。全套造幣機械由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購進,並進聘外籍技師。光緒十五年(1889年)該局投產,初鑄共有五等幣值之“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銀幣系列”(便稱七三番版)如“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更稱七二番版),成為中國近代官鑄機制銀圓之濫觴。惟因幣銘“光緒元寶”被英文圍繞,遭致清廷駁回,未正式發行。
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新版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鑄行,正面 刻漢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並 “廣東省造”及記值文字,背面中央均為蟠龍圖案 ,環以英文幣銘。後經清廷下令作為法幣,終成晚清中國自鑄銀圓典型規範,“市面行用,商民稱便”。此後各省群起效尤,競相設廠鼓鑄,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即已迅速在全國展開。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廣東、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龍江、福建、雲南、台灣等十餘個省區設廠鑄幣。由於各省各自為政、錢法混亂,銀幣成色重量不一,且 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暢。
面對全國競鑄銀元熱潮,清廷力圖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獨占鑄幣暴利,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處,其餘造幣廠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勢力強烈反對。同年,在北京籌辦“京局”(即中央造幣廠),擬鑄“庚子京局製造光緒元寶銀幣”,次年就毀於八國聯軍入侵。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戶部造幣總廠,欲鑄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以求統一貨幣鑄行權,未果。後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廣東四處分廠,並令各省造幣廠停止擴充,統一更名為某省戶部造幣分廠,所用幣模均由總廠提供,亦不能如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之。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將原江南造幣廠改為財政部管理,開始鑄行 有孫中山先生側面肖像,面值分為壹圓、貳角、壹角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民國初年, 中國市場銀元流通狀況更趨混亂,海外各國銀幣和清朝龍洋並行,種類繁多,成色不一,市價時高時低,民眾經濟活動滌受其害。
1914年2月,民國政府著手改革幣制,公布“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側”。以求整頓並統一銀幣鑄行。規定以壹元銀圓為本位幣,分壹圓、半圓、貳角、壹角四等幣值,幾在中國境內以國幣授受者,無論何種款項,概不得拒絕。國民政府還在大量收兌龍洋政鑄新幣。是年十二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 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 嘉禾紋飾與幣值,俗稱“袁頭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