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迪寶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廈門人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2017年10月19日
- 畢業院校:浙江醫學院
- 性別:男
愛情故事,相知相愛,無奈分離,重續情緣,白髮牽手,情書選摘,寄語,
愛情故事
核心提示:中法混血的李丹妮和廈門人袁迪寶相知相戀於風華正茂時候,卻不得不分離半個多世紀,跨洋相望相思。直到2010年春節的一封信,讓李丹妮從法國里昂飛奔到中國廈門,和定居在廈門的袁迪寶見面,都已八十高齡的兩位老人得以重續50多年前的情緣。
當時雙方的照片
痴情洋女跨國相望年未嫁
半個世紀前,法國姑娘和中國小伙相愛,因他已婚無奈分離;半個世紀後,都已八十高齡的他們終於喜結連理。這是一對結婚不久的新人,但他們卻都白髮蒼蒼,新郎82歲,新娘83歲。他倆不是黃昏戀,他們相知相戀於風華正茂時候,卻不得不分離半個多世紀,跨洋相望相思,直到2010年春節的一封信,讓她從法國里昂飛奔到中國廈門,與他重續50多年前的情緣。
她說:“我一直未嫁,里昂第三大學的學生和同事都不相信我沒有人追,可是我跟他們說:‘我這輩子只有一個人愛過我,他一直住在我心裡。’”
這個人就是寫信的人,曾經是她的學生,如今是她的丈夫。
相知相愛
一個飄著雪花的早晨,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寶凍得瑟瑟發抖。下課後,丹妮悄悄遞給他一個紙包。袁迪寶打開一看,是一件藍色毛衣。暖意和愛意,將寒冷擋在了窗外和心外……
無奈分離
然而,兩人相知相愛卻無法相戀相守。
一開始,他們仍舊以書信頻頻往來。
但文革開始,兩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處。有朋友告訴丹妮,再給袁迪寶寫信會害了他。從此,書信也中斷了。袁迪寶的姐姐也將丹妮的信連同丹妮的金髮、戒指都小心燒毀。
音訊全無,兩人的情意只能存心間。
重續情緣
多年以後,袁迪寶的髮妻離世了,而在法國的李丹妮也一直未婚。只是失去聯繫多年,雖然他們的心中都住著彼此,卻都不知道心中的“她/他”是否還在世,直到2010年。
“今年春節表哥來拜年,說起:‘舅舅年輕時是個大帥哥,在杭州讀書時還差點娶了個外國老師呢……”袁老的三兒媳歐陽告訴記者,“我向公公求證,果然有這回事!我勸他說:‘為什麼不再寫信給丹妮,以前你怕媽媽傷心,現在她都去世十幾年了’。我公公終於行動了,他花了幾個晚上,寫了相同內容的5封信,寄向曾經熟悉的地址。”
2010年5月1日,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第一封法國回信,裡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夾著一張彩照。袁迪寶端詳著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筆跡,不禁老淚縱橫……
白髮牽手
走向出口的丹妮心情緊張激動,她不斷問陪同的歐陽:“我第一句話該說什麼呢?”話未落音,兩位耄耋老人便相擁在了一起……
2010年9月21日,他倆走進了廈門市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
2010年9月26日,兒子兒媳們以及孫子們為二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
直到現在,丹妮還覺得像做了一場夢,她說:“我忽然又有了一個家!感覺非常非常好!兒子兒媳們都對我非常好!”新婚十多天來,李丹妮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夢裡,她和袁迪寶真的生活在了一起。夢裡,兩人回到了孕育他們愛情的故鄉——杭州。
“我們打算忙完手上的事情後,就回杭州看看,大概這個月底吧。”李丹妮告訴記者。
因為李丹妮的父親是美院的教授,與林風眠先生熟識,所以這次到杭州,除了故地重遊外,李丹妮還想聯繫辦一次畫展。
“杭州是我們的福地,也是見證我們愛情的地方,一定得回來看看。”
在里昂,中法事務協會獻給丹妮80歲生日的《混血兒》(由丹妮口述,一位記者筆錄)一書已經出版。書里記錄了丹妮一家的中國傳奇,對於丹妮的中國之戀,只是一筆帶過。如今,丹妮和袁迪寶有一個心愿,不僅把書翻成中文,而且把他倆的這段故事寫進去。
情書選摘
上帝叫我來認識你,是要我來愛你的。
你給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親愛的迪寶:你的來信收到不少天了,沒有及時回信的原因很簡單,我反覆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難以釋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兩年來,因為常生病,我開始整理東西了,特別是書信和照片。你給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我的兒、媳、孫會把你當媽媽、奶奶尊敬。
親愛的丹妮:接到你的來信後,我日夜思念著你,只有默默唱歌,紓解心結。你獨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請原諒我的負罪感,我們要重生。如果你願意,來廈後我們可以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你來和我們同住,我的兒、媳、孫一定會把你當媽媽、奶奶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