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袁登道
- 字號:字道生,號強名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時間:1586年
- 主要作品:《水明樓帖》
個人概述,個人成就,主張,作品,
個人概述
[清]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誤作道登。字道生,號強名,廣東東莞人。敬子。山水法王蒙,後法米芾。崇禎十三年(一六四o)嘗為張少文作山水卷。篆、隸、刻印皆工絕。有水竹樓詩。《廣印人傳、畫史會要、頌齋書畫小記》 袁登道在明代嶺南山水畫家中,作品傳世最多。不論是《煙水雲林圖》、《為李雲龍作山水圖》、還是《山光雲影圖》、《筆底煙霞圖》等,都是藉助水墨的滲化多變表現出撲朔迷離的雲山雨樹,是米點皴的一脈相承,使其無可置疑地成為廣東畫壇米氏逸韻的承傳者。
袁登道曾自負地聲稱:“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不見我”,想必是針對米芾而言。
個人成就
主張
袁登道繪畫以山水見長。和古代很多傳統畫家一樣,他也有過轉益多師的藝術經歷。他先是師法元代的王蒙,後來私淑宋代的米芾,同時也學同代的胡宗仁,《明畫錄》稱其學胡“而筆力氣韻差勝”,說明學胡之成就並不大。所以他便一心一意學米,最終形成了其米芾雲山一路的山水畫風。
袁登道作畫反對一味摹仿,認為摹古而不加自己創新便會為古人所束縛,所以他在題詩之後進一步寫下自己的藝術心得:“近觀時流之學.往往以摹仿為工,甚於寫照,遂為前人所縛而不能超。余乃法古而難古,直惲然塗鴉,不記其合與否,張思光有言: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不見我。余於此爾雲。崇禎丁丑人日作於曲木庵中,袁登道自識”。文中對當時畫壇摹古之流弊提出尖銳批評,並對自己的畫頗有幾分自得之意。文中所言之張思光即張融,乃南朝齊國書法家,書兼眾體,於草書尤工,文獻記載稱其“齊梁之際殆無以過”。齊高帝嘗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張融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這是在《南史·本傳》上記載的一段掌故。袁登道引張融所言為己用,足見對自己畫藝之自負。但實質上他也並未脫離古人(米芾)之窠臼,其畫風乃是對米氏雲煙山水的一脈相傳。
作品
袁登道的傳世作品分散在各個博物館內,《煙水雲林圖》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所藏,《為李雲龍作山水圖》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山光雲影圖》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筆底煙霞圖》則為廣州美術館所藏。
《煙水雲林圖》風格與《山光雲影》極其相近,是作者於崇禎丁丑(1637年)上元為友人張少文所作,也用米點皴。畫面從右至左,分別為險峻山勢、沙洲及煙波浩渺之江景,既有山間飛瀑、廟宇及撐傘行於橋角之遊人,也有農家茅舍、依依垂柳及浮於江上之輕舟。山重水複,白雲環繞,一派江南水鄉風光。作者題識曰:“崇禎丁丑上元作似少文社長博笑,弟袁登道”,鈐白文方印“登道之印”和“強名氏”。畫卷之後尚有拖尾,亦有袁氏題識。先是題詩曰:“淡煙和雨大微瀠,造化由來點綴工:似與幽人安筆格,好將訊息問鴻蒙”,詩意與畫境相通,顯示出一個文人畫家的筆墨情趣。在該詩之後,袁氏繼續題曰:“余丁丑為少文社長作煙水雲林卷,今將付裱,聊以題此:淑氣苕苕喜載陽,鶯聲清囀日初長。春來幾度欲相望,楊柳風前聆小張。右春日奉懷之作並錄請正,曲木庵道人社弟袁登道草”,鈐白文方印“登道之印”和“字道生”。此詩是畫境的進一步闡釋,表現出作者以畫境懷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