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竼,女,法庫縣雙台子鄉侯家堡村黨支部書記。2105年“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桂竼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農民
人物事跡,人物榮譽,
人物事跡
袁桂竼,是位57歲的女性,眉清目秀的她,臉頰過早地布滿了皺紋,加之一身沾滿土星子的著裝,看上去實際年齡要趨前許多,難怪村民們說:“咱們袁書記為了建成棚菜專業村,付出的心血太多了,整天忙的土土豁豁的。”正如村民們所說的,袁桂竼憑著自己的苦心、熱心、誠心,艱苦創業17年,終於在鹽鹼窩裡建成了棚菜專業村,成為全縣村級首富,實現了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夢想。
費盡苦心定路子
候家堡村要大力發展棚菜經濟絕非是突發奇想和偶然,當初在提及此事“動員誰乾誰也不想乾,連村幹部都不敢幹”的情況下,是袁桂竼堅定了一個信念:“候家堡論自然條件,發展棚菜經濟是本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的突破口,一心一意做下去,幹起來,是候家堡村致富的希望所在。”正是袁桂竼這個主意才有輝煌的今天。
候家堡在雙台子鄉西20華里處,也是歷史上東北解放戰爭第一個春天“秀水河子戰役”歷經地“秀水河”的東岸,全村316戶、1090口人就在這由於受風沙侵襲和內澇嚴重而致的鹽鹼地上祖祖輩輩地從土裡創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也擺脫不了“養雞為換鹽,種糧換衣穿”的困境,成為全縣西部鹽鹼灘上最為貧困的村。
2005年,面對如何解開候家堡村村民發家致富這個“迷團”的袁桂竼,耐不住全縣“打破傳統種植觀念,大開致富門路”新局面的壓力,她思來想去,百姓們議來議去,話題最後集中到一個共識上:候家堡雖然要資源沒資源,上項目又沒有對路的,眼前就是一片鹽鹼灘,在這“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只能扣棚子種菜,這條路再走不下去,就無路可走,議在當日,說在當時,真正走上這條路並不容易。
時任村主任的袁桂竼,這是位認準啥事就乾的剛強女性,雖然她拿定了要靠發展棚菜闖出一條致富之路的主意,可一向被傳統種植觀念束縛多年的村幹部們還難免有些疑慮:“咱候家堡本來農戶家底就薄,一是拿出一筆資金建大棚有難度;二是如果搞不成功賠進去,等於讓農戶雪上加霜,還是三思而後行吧,等咱鄉有搞成功的再乾吧。”一向執著的袁桂竼這時沉不住氣了:“看起來這是一條險路,如果誰也不敢嘗試,咱去效仿誰呀?得等哪年是個頭啊,今年就乾,我先建棚子,凡是村幹部和黨員都帶頭乾,用老腦筋看事物沒有邁大步那天,不成功大家罵我下半輩子。”
儘管村幹部們還心有疑慮,但思想觀念在不想“搶殘守缺”上轉了一個大彎,無論是成是敗,以黨支部班子成員為主的黨員幹部率先建起10棟大棚,其中袁桂竼自己就建了5棟。令人意料之中的是,這鹽鹼地種棚菜真對路,當年每戶或多或少地都掙了錢,比種大苞米強多了,事實為以後候家堡村棚菜經濟的逐年發展墊上了第一塊基石。
傾盡熱心帶步子
發展棚菜生產所邁出的成功一步,不僅令候家堡的村民們看到了獲取高效經濟的希望之光,更讓袁桂竼堅定了一個信念:村黨支部以後就把發展棚菜生產作為創先爭優的一張牌,把這項產業做好做大,無論以後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不折不扣地走下去。
為了逐年地把農戶引上棚菜生產上來,袁桂竼針對實際存在的幾個難題,分別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涉及到土地流轉的,由村里負責建棚戶與他人串地,按著效益對等的標準(指種大田作物),由村里協調串換;涉及到建棚沒資金的戶由村里協調貸款,並由村里作擔保。把這兩件事落實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段日子裡,袁桂竼操的心太多了,吃的苦也太多了,有幾戶村民不願把地串換出來,說服動員工作都由她來做,光是蔡彥平家一連去了6次,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貧困戶孫占龍,找到袁桂竼表示要建幾棟大棚,因欠銀行貸款不能再辦理新貸款。袁桂竼聽說這種情況後,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但看著孫占龍那種渴望建大棚的急切心情,袁桂竼做出了一個令她的家人都難以接受的舉動,就在孫占龍找她的第二天,袁桂竼背著丈夫把家裡的7頭牛全賣了,隨即給孫占龍送去1萬元,讓孫占龍先建起2棟大棚,意外之中的孫占龍接過錢說:“你咋能貸來錢呢?”“這是我賣牛的錢,等你掙錢了再還給我。”孫占龍被感動得不知心裡是啥滋味。事後,袁桂竼的丈夫為此事跟她20天裡只說了一次話:“你借給別人建大棚的錢好幾份了,再有借的你賣啥呀?”
只要村民想建大棚找到袁桂竼,出錢出力啥都捨得,而最讓村民們感動的是,在袁桂竼身上,沒有吃不了的苦,2009年秋,法庫縣政府決定在候家堡召開全縣設施農業建設現場會,向全縣推廣該村發展棚菜生產的經驗,當時,該村新發展的棚菜園區還沒騰出地塊來,袁桂竼騎上機車逐戶“督戰”,由於雨後路滑,機車滑倒,造成袁桂竼小臂骨折,按理說她應該住院治療,袁桂竼開完藥,紮上繃帶,第二天單手騎著機車來到工地,很多村民們見到此情此景,都勸她在家養傷,袁桂竼卻一刻都沒離開工地,保證了工程進度,使現場會如期召開。
袁桂竼的熱心,讓村民們對發展棚菜生產更加充滿了信心,使全村的棚菜產業逐年有序地發展壯大。
竭盡誠心扛旗子
“彎下腰能幹,坐下來能算,找市場能談判。”這是候家堡村全體村民送給袁桂竼的一句順口溜,意思是說,為了把棚菜產業做起來,袁桂竼把產、供、銷這幾件事都落實得件件如心,不讓村民們有一點為難和擔心,只要袁桂竼在前邊走,就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喊一嗓子便一呼百應。
把一個擁有300多戶的村屯建成棚菜生產專業村,袁桂竼深知有一定的風險,萬一有閃失,損失不是個小數目,本來弱不禁風的農戶將很難承受,對此,袁桂竼繃起全身的每一根神經,時刻不忘把好每一個生產和經營環節,如種植期的土肥調整、育苗期的溫度控制、坐果期的水肥用量等等,袁桂竼為避免農戶出現失誤,安排黨小組成員進行義務指導,不用棚菜戶走東家訪西家去“尋醫問藥”。同時,建立黨員與棚菜戶“結對子”關係,村里根據每年新發展棚菜的農戶和生產環節技術管理薄弱的戶,每年進入生產前,由村黨支部按著標棚菜生產的黨員數進行分工,每個黨員各負責幾戶的技術指導,定向服務,跟蹤指導,如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結對子的黨員向村黨支部反饋,再由村里請鄉里的技術員個別“問診”,或請瀋陽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集中上大課,破解一些“疑難雜症”。
為了讓產品市場大一點,並能賣上好價錢,袁桂竼開著自家車到黑龍江、內蒙、吉林等大中城市找市場,建立起包括俄羅斯邊貿市場在內的擁有百餘個批發商組成的銷售網路。每次外出考察市場,袁桂竼還分別有選擇地帶幾位村民,讓他們學習市場行銷知識,幾年下來,全村形成了一支由30人組成的經紀人隊伍,其中大部分是隨著袁桂竼走南闖北轉市場轉出來的。
2010年4月8日,已具規模的候家堡村的棚菜產業經歷了一次重大考驗,一場8級大風幾乎把全村的棚子都刮壞了,樹上到處懸掛著殘破的塑膠布,剛移植到棚里的瓜、菜苗全都被凍死,看到這情景,一向剛強的袁桂竼落下了心酸的眼淚,菜農們也都皺起了眉頭,觀望著袁桂竼這根頂樑柱下一步該咋辦?袁桂竼不負眾望,到縣裡協調資金,最大限度地恢復生產,全村打響了生產自救的攻艱戰,這一年仍實現了兩茬瓜、菜生產,並取得了不錯的收入。
至今,候家堡村設施農業已發展到5000餘畝,占全村總耕地面積的近90%,2011年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先後投資500餘萬元修建了文化廣場、6000延長米的村路,安裝了80盞路燈和可供全村所有農戶使用的沼氣站,有6戶蓋上二層樓,16戶買了轎車,23戶買了微型貨車。每當村民們茶餘飯後議論起這些變化時,總是要肯定袁桂竼的功勞,而袁桂竼卻總是謙虛地說:“還是黨支部發揮了四個作用:一是黨支部成員從種植觀念的轉變上把村民引上了路,沒有當初的大膽嘗試,就不會有今天;二是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是一種無形的指導,讓不懂技術的村民學著乾,避免了因管理不善造成損失;三是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經濟補償由村里來解決,使棚菜生產形成了園區化,既便於各棚菜戶之間的技術交流,又便於集中銷售;四是在銷售這個最根本環節上,由村幹部負責聯繫市場,減少了農戶的費用,還找到了最佳市場。”
昔日鹽鹼灘,今日瓜菜鮮。候家堡村棚菜產業能有今天的輝煌,村黨支部的作用功不可沒,而袁桂竼所付出的心血讓村民們歷歷在目,是她在農村大搞產業結構調整之時,沒有調來調去地折騰,就是認準了發展棚菜經濟一直走到今天,規模經濟崔生了廣闊的市場,農戶坐在家門口很輕鬆地把自己的產品換成大把大把的鈔票,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17個春夏秋冬,候家堡村黨支部曾幾次換屆,每次都是全村百姓向鄉黨委表態:“咱村的書記不用選,我們就認準袁桂竼了”。
人物榮譽
2015年4月28日“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