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雲(抗美援朝老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慶雲,河南濮陽市(原濮陽縣)人,1923年生。1949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曾任襄樊市原教育局黨委書記(正縣級),因病於2008年10月25日在襄樊逝世,享年8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慶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
  • 出生日期:1923
  • 逝世日期:2008-10-25
投身抗戰,英雄連,轉業落戶,

投身抗戰

16歲投身抗日戰爭
袁慶雲84歲,居住在樊城區神州運業家屬院。
27日,記者在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袁慶雲家中。不巧的是,保姆告訴記者,袁老出去活動了。
記者在家屬院內一路打聽,終於在小區門口找到了這位老革命。袁老雖然步履有些蹣跚,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
袁老介紹,自己是河南濮陽市(原濮陽縣)人,1942年投身革命,加入河南省濮陽縣16團,參加抗日游擊戰。
在河南安陽一場戰役結束後,這支298人的部隊僅剩下5人,袁慶雲是倖存者之一。5人隨後被編入劉伯承率領的16軍48師,袁慶雲擔任後勤保障工作。
隨後,袁慶雲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並隨軍解放大西南,一直打到雲南、貴州。
在飛機轟炸中穿行
1951年2月,袁慶雲隨軍抵達安東,加入抗美援朝戰爭。
在朝鮮戰場,袁慶雲擔任五大站14分站的站長,負責管理糧食、油庫、加油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遠離火線,但後勤部隊為前方部隊提供物質保障,責任同樣重大,且危險重重。“抗美援朝,小命難逃,吃的是高粱米,受的是飛機氣。”袁慶雲說,對於後勤部隊來說,唯一的威脅就是飛機轟炸,當時裝備落後,除了躲沒別的辦法。
袁慶雲說,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美軍的偵察機已將朝鮮的地形地貌拍攝下來,並製成地圖發給飛行員,只要發現地圖上有變動,就進行轟炸。
白天,天上飛機不斷,發現任何可疑目標,不是掃機槍,就是扔炸彈。晚上也不安全,一出動就是4架飛機,前面2架扔照明彈,後面2架尋找目標扔炸彈。
除了負責前線送給養,志願軍還要保證當地民眾的生活。袁慶雲說,美軍飛機天天轟炸,根本不能種地,平時,戰士們還要出去走訪,發現哪家沒糧食了,就給他們提供救濟。

英雄連

1952年底,袁慶雲被調至汽車運輸隊,負責給前線配送給養。袁慶雲說,“只要電話一來,天塌下來也要把物資送到前線。”
當時,運輸給養全靠汽車,袁慶雲所在的給養站,雖距上甘嶺僅25里路,但也是危險重重。“汽車跟飛機賽跑,不僅要快,還要靈活。”袁慶雲說,當時的幾條主要公路,都是敵機的重點封鎖目標。為了擺脫敵機,他們修了許多便道,遠遠的看到敵機,就分散到各個便道,跟敵機兜圈子,等敵機彈藥耗盡後再原路返回。
許多戰士因此練就了一手躲避飛機的本領,袁慶雲所在的連隊曾被授予“英雄連”稱號,但代價是慘痛的。當初,汽車隊有400輛汽車,半年後剩下的不到150輛。
在運送給養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趣事。有一次,連隊2個戰士拉著一車高粱米到前線,途經一個村莊時,發現裡面停了幾輛美軍的汽車,車廂里有好多美軍在睡覺。2人把滿載美軍的汽車開回了營,輕鬆俘虜了一車美軍。
還有一個更神奇的故事。有一個戰士在半山腰休息,突然2架敵機從山下的峽谷掠過,情急之下,他向一架飛機扔了顆手榴彈,躲避過程中,2架敵機相撞爆炸。

轉業落戶

抗美援朝戰爭中,雖沒有上過前線,但慘烈的戰鬥讓袁慶雲畢生難忘。“晚上睡覺床都在抖。”袁慶雲說,當時,他所在的給養站離前線最近,炮彈一天到晚炸個不停,地面不停地震動。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袁慶雲撤離了朝鮮,調至16軍47師141團後勤處工作。“除了香港、澳門、台灣外,中國大陸所有省都去過。”袁慶雲說,回國後,他隨運輸隊踏遍了祖國大地多個省市,在貴州他還立過一個三等功。
1976年,袁慶雲轉業到襄樊,在神州運業公司擔任副經理一職,直至1984年退休。“之所以選擇襄樊,是因為離家近。”袁慶雲說,當時,他可以選擇去湖南或四川,但嫌離家遠,他最後選擇了襄樊。
如今,退休在家的袁慶雲和多數老人一樣,每天飯後散散步,和鄰居在一起聊聊天,很難想像他曾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洗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