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恆之

袁恆之(1860—1950),名有道,江蘇靖江人。曾任花旗銀行買辦。

基本介紹

  • 本名:袁恆之
  • 出生日期:1860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 籍貫:江蘇靖江
袁恆之,名有道,1860年生於東興同心圩(現江陰靖江工業園區恆義村)。
袁恆之從小有過目之才。7歲進私塾讀書,能將“二十四孝”人物故事有條不紊地講給父母聽;10歲精通算術,15歲讀完四書五經。因幼年家貧,恆之懂事較早,小小年紀就隨父母下田勞動。
袁恆之15歲那年,一位在上海某錢莊當掌柜的親戚來袁家作客,見恆之聰明機靈,少年老成,便推薦他去上海一小錢莊當學徒。恆之初進店時,老闆動輒訓斥,他幾次想一走了之,但想到父親的叮嚀:“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方成大事。”所以忍氣吞聲,默默地學本事。他晚年回憶道:“幼年在上海學徒時,被老闆責罵,氣憤至極,恨不得當夜捲鋪蓋回家。再一思之,我是來當學徒的,不吃苦、不受氣怎能成人?”
在上海學徒期間,袁恆之有一次乘船至十六鋪碼頭,一路疲憊,竟然倚在座位上睡著了,船到碼頭也渾然不知。一覺醒來,船上早已空無一人。正待離船,發現鄰座上有一隻大皮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大宗美鈔,成沓的期票和一些外文檔案。他想,此時的失主一定心急如焚,於是將皮包拎上碼頭,坐在石級上等失主。大約半個時辰後,一名洋人驚慌失措地前來尋找失物,袁問明情況後物歸原主。洋人隨即取出一沓美金給恆之,恆之堅決不要。無奈,洋人給恆之一張名片,並問明恆之的住處後離開了碼頭。
一個星期後,恆之發現錢莊門前駛來一輛轎車。從轎車上下來兩位洋人,其中一位就是先前的失主。他們代表花旗銀行總裁聘請袁恆之去花旗銀行任職。原來,那名失主乃花旗銀行董事,那日,他的皮包中最值錢的不是現金期票,而是那些千金不易的商業檔案。失主被袁的優秀品德所感動,便向總裁報告了此事。當時花旗銀行正想招聘一位品德優良、精明幹練的中國人,總裁當即表示聘請袁恆之到花旗任職。
從此,袁恆之踏上了一條飛黃騰達的人生大道。在花旗銀行,他平步青雲,從一般職員升至副買辦,又從副買辦升至買辦,從一般買辦發展成為上海灘買辦中的中堅人物。
袁恆之升任買辦後,自己開設了協隆洋行,字號“寶裕”,廣辟期貨、地產、娛樂與國際貿易,生意做得八面玲瓏。
袁恆之始終堅守一個“義”字,他在上海有“恆公好義”的美名。
在一戰期間,蘇州有一位大商人貝某(貝氏為蘇州大族,獅子林即系貝氏花園)找到袁恆之,他說有一名德國顏料商,因戰事原因,被德國政府立召回國,急需將顏料脫手,貝某打算將顏料盤下,但苦於資金短缺,想向袁恆之拆借5萬兩白銀。袁恆之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後來戰爭爆發,外國貨輪無法進關,國內物資奇貨可居,顏料猛漲近百倍,貝某獲利百萬兩白銀。事後,貝某以30萬兩白銀作為酬謝,被袁恆之婉言拒絕。他說,君子成人之美,從來不需要回報。
1906年,袁恆之被上海租界工部局、華商會一致推舉為萬國商團團長、華商體操會會長。
在20世紀初年,袁恆之是上海灘叱吒風雲的人物。
袁恆之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慈善家,他的慈善遍及全國。“對國內災荒救濟和實業發展總是全力以赴,始終如一,慷慨解囊。”
袁恆之對家鄉一往情深。面對著苦難的東興,他表現出巨大的悲憫情懷,他曾經理想主義地構思著再造一個新的東興,使鄉民擺脫貧窮落後愚昧,成為“懂禮、善農、通商”的新民眾,所以,他的慈善不求一時之效,而是持續不斷,越捐越多,越涉越廣,視為自己的終身使命。
他出資在正東圩南端修建石橋一座,將街面擴展到老六圩港港西。同時,將東西街面全部鋪築磚石街道,並重修了鄉公所、文昌廟,整個街市煥然一新。這是正東圩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造,有力促進了集市繁榮。
他在東興捐資建造了9座橋樑,其中石橋5座,木橋4座,鄉人重其義、敬其人、感其德,將這些橋樑取名為恆永橋、恆益橋、恆德橋、恆心橋、恆義橋等。有一年他從上海乘船回鄉,正逢下雨,見江陰黃田港碼頭至江陰城區的道路泥濘不堪。時值寒冬,江水下落,船隻不能進港。回上海後便派人駁砌黃田港,建成一條黃石路,直通江陰下街。江陰人感激萬分,將這條路取名為“恆之路”。
每遇荒年,袁恆之必慷慨賑災。1920年,鄉里災情嚴重,餓死、病死了許多人,他獲悉後立即從上海回鄉,親自辦理賑災事宜。那一天,他親自坐鎮正東圩,災民排成長隊,一一領取賑災善款,每人發錢800文,一天救濟災民4000餘人。為了幫助百姓抵禦災荒,他每年購買大批稻麥,托專人保管,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分給鄉人度饑荒。他建立專門的基金,對鄉間鰥寡孤獨,每月發放二三元不等的生活補貼;對特困戶每年春節前給予一定補助,年年如此,定為常規。他每年春天總要購買大批藥品贈送家鄉。他還投資創辦了靖江最早的民間勸業機構——因利局。因利局是一個旨在為民“造血”的慈善機構,如做生意缺本錢,因利局可提供無息貸款;學手藝缺學費,因利局也可提供資金。一次,袁恆之聽說正東圩盜匪橫行,民不安生,便出資在正東圩設立商團,“建新房,辟操場,購槍枝,買銅鼓,逐日操練,日夜巡邏。”以打擊盜匪,維護治安,使鄉民安居樂業。
袁恆之熱心教育事業,先後出資興建了恆義國小、迪升國小(在靖城城北國小附近)。恆義國小是當時靖江最大的私立學校,校舍按高標準建造,教師由他高薪聘請,設備從上海採購,其教學條件之優越。此外,他在西沙置地200畝,所有收入,全部用作學校開支,所有學生一律免收學費。
袁恆之曾經慷慨支援過同盟會、國民革命軍,還與民族英雄霍元甲有過親密的交往並建立無私的友誼。袁恆之與武術家霍元甲是好朋友,他們互相傾慕,袁敬仰霍元甲的鐵骨錚錚,霍敬仰袁恆之的義薄雲天。
1910年3月,英國在上海的大資本家沃林,雇用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張園附近設擂,為其做廣告。奧皮音口出狂言,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袁恆之異常憤慨,他以其私人的名義,電邀霍元甲來滬打擂,以殺洋人囂張氣焰,揚我國威。此前,霍元甲在天津一指戮死俄國大力士,威名大震。接電後,霍元甲帶領徒弟憤然抵滬,當時就住在袁公館。第二天,袁恆之親自陪同霍元甲師徒去張園察看,隨即出資租下張園,為霍設下新擂台,與奧皮音相對壘,並在報上登出廣告:“天津霍元甲在張園設擂……腳踢西洋辱華人,拳打全球欺華漢”“雪我國恥”等。次日,霍元甲與沃林簽下賽約,袁恆之慷慨許諾:“如若霍元甲敗罰銀一萬兩”。比賽那天,袁恆之與霍元甲師徒坐鎮擂台,可遲遲見不到奧皮音的身影。原來奧皮音懾於霍元甲的威名,在比賽前一天的晚上乘船逃往南洋去了。
為了傳授國術,霍元甲與袁商量在上海設立精武體育會,袁恆之稱讚道:“霍英雄真乃國之棟樑也,既有大勇,又有大義,精武體育會若創辦起來,為強國強種,振奮民族精神,定會做出一番宏業。”幾天后,袁出資在上海閘北王家宅買下一所宅院,作為精武會址,霍元甲任首任會長,在此收學員70名。
不久,以木村為領隊的日本柔道隊抵達上海,設下擂台,向霍元甲挑戰。打擂那天,袁恆之不顧得罪日本人的危險,自願擔當公證人,親自到場為霍元甲助威,直到霍元甲師徒在眾目睽睽之下大敗日本柔道隊。
就在霍元甲主持精武體育會,精心培養骨幹,以圖大展偉業之時,日本人的毒手已悄悄伸向他。霍元甲一直患有肺病,一天,日本間諜秋野上門兜售丹藥,對霍元甲說“服下此藥,病即除根。”病急亂投醫的霍元甲買下丹藥並當即服下,當日便病情加劇,急送新閘路中國紅十字醫院醫治,二周后醫治無效逝世。
為了繼承霍元甲的遺願,袁恆之與一批中堅學員陳公哲盧煒昌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計,一致表示:“既感受種種之刺激復以身受霍先生之教育不能盡,引以為憾,乃約同志繼霍先生之業。”1911年3月3日,精武體操會遷入袁恆之管轄的萬國商團中國義勇隊舊址(現民德路南端跨越鐵路至北浙江路處),稱為第二會所。大家一致推舉袁恆之為第二任會長,同時誕生了精武最初的印刷品——“中國精武體操學校(會)募捐啟”,向社會公開募捐,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以圖重整精武事業。在這期間,袁恆之完善了精武宗旨、精武精神及體智德三育等精武文化,為百年精武奠定了基礎。
辛亥之後,袁恆之回到家鄉,自號“忘機老人”,每天臨摹法帖、朗讀詩文,以頤養性情。
1950年,袁恆之在香港去世,享年9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