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巷鄉,以袁巷村得名,抗戰勝利後設定,沿用至今。全鄉共4125戶,1.6萬餘人,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袁巷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江蘇省鎮江市
- 面積:52平方公里
簡介,面積,建設,文藝,
簡介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南端。東、南與溧陽縣交界,西與溧水縣共和鄉毗鄰,北與天王鎮、磨盤鄉相連。鄉政府設在袁巷村,距縣城35公里,現轄12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全鄉共4125戶,1.6萬餘人,均為漢族。
面積
耕地2.5萬餘畝,其中水田1. 7萬畝;有林面積1.2萬餘畝,其中用材林1.1萬畝,經濟林1300畝。境內崗巒縱橫,丘陵起伏,東南丫髻山、大王山、馬山和小瓦屋山相連,西北有龍山與浮山相接。解放前,袁巷人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1952年冬興建了蘇南第一座小型水庫—小馬埂水庫,後經擴建集水面積2.6平方公里,總庫容8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餘畝。60至70年代,袁巷鄉又先後興建了白沙、上桿、龍海、躍進、東灣、龍山、馬埂、楊家壩等8座小型水庫,庫容總量達900多萬立方米,灌溉面積達到1.45萬畝,其中自流灌溉1.3萬畝,改變了農業望天收的狀況。
建設
袁巷鄉處在寧杭公路線上,為發展山區經濟,還先後修建了袁巷至磨盤、袁巷至大山口、袁巷至溧水縣共和鄉的公路,和3條機耕大道,使縣鄉公路與國道溝通。袁巷鄉根據自己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荒地,栽種柿樹、板栗樹,發展“庭院經濟”,頗具特色。1985年,全鄉果類面積和總產量居全縣第一,薯類的單產量和總產量也列居全縣首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427元。
袁巷鄉是茅山老區之一。抗日戰爭中,人民民眾多次配合新四軍摧毀日軍盤踞在境內的據點。“東灣戰鬥”就發生境內。1943年5月,發生震驚茅山抗日根據地的“白沙慘案”,新四軍供給部副部長塗風初等8人,被敵殺害在本鄉白沙村。解放後,人民政府在白沙村旁修建了革命烈士墓,紀念革命先烈,緬懷烈士業績。
文藝
袁巷鄉的民間花鼓戲,流傳時間長,影響面廣。尤以“方九戲班”為著,在句容、高淳、江寧等縣演出,享有一定聲譽。1951年成立的戴莊業餘花鼓戲班,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才停止活動。民間花鼓戲藝人陳金山,戲藝高超,唱功甚佳,當地譽為花鼓戲的“梅蘭芳”和“戲王”,在安徽、江蘇等地收有藝徒百人。
文教衛生事業也有較快發展,現全鄉有幼稚園1所,國小1所,有文化站、廣播站、,鄉衛生院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