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祥,男,1972 年生,中共黨員,雲南省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隊長。雲南省煤礦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被稱為富源“最美救護員”、“橙色英雄”。
袁家祥 高級工程師。男,1929年9月出生,浙江慈谿人。中共黨員。1951年畢業於上海市業餘高等技術學校。原任職於浙江省紡織工業集團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家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雲南省富源縣
- 出生日期:1972
- 職業:雲南省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隊長
- 畢業院校:中共雲南省委黨校
- 主要成就:雲南省煤礦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
富源縣煤炭工作先進個人
富源“最美救護員”
“橙色英雄”
成功救出遇難人員910人
主要事跡:,生命的保護神,
主要事跡:
袁家祥,雲南省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隊長。1990年12月參加工作,1992年12月從富源縣水泥廠調入富源縣礦山救護隊工作,2006年7月畢業於中共雲南省委黨校法律專業,2008年7月取得通風專業助理工程師職稱資格,2003年任富源礦山救護隊副隊長,2008年3月任富源縣礦山救護隊隊長,2002年3月24日被富源縣縣委、縣政府評為“煤炭工作先進個人”;2009年被雲南煤礦安全監察局評為“年度煤礦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2013年4月8日被雲南煤礦安全監察局聘用為雲南省煤礦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
袁家祥參加工作已整整23年,從事礦山救護工作也21年,他親歷過搶險救援戰鬥100餘次,搶救遇險、遇難礦工100餘人,曾多次與死神正面對峙過,被稱為富源“最美救護員”、“橙色英雄”。
他領導的富源縣礦山救護隊獲得了國家三級資質,參加搶險救災達443次,成功救出遇難人員910人,成功救出遇險人員114人,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6億元。
袁家祥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得知煤炭局部分改制職工家庭困難時,他積極組織救護隊捐款;從2006年起,堅持不懈的幫助兩戶下崗困難家庭;長期以每月300元資助一名下崗職工的孩子上大學到大學畢業。2013年,他了解到有3名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面臨輟學時,立即倡議救護隊員伸出援助之手。大家都被他的愛心所打動,一致同意由大家以每人每月300元共同資助他們,直到大學畢業。
生命的保護神
——記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長袁家祥
石艷萍
在雄偉壯麗的雲貴高原上,有一個富源縣,這裡煤炭資源豐富,魔芋遍地,烏豬馳名,舊城山巍然屹立,勝境坊古老蒼桑。這裡山明水秀,人文輝耀。
當休閒的人們漫步假日的公園,或是拉著手穿過夕陽的馬路時,可知道有一支腳踩生死線的隊伍正在從事著一項偉大而神聖的工作?把一個個死亡線上的危難者帶回這個遍布鮮花的世界。他們就是人民的保護神——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袁家祥就是這支隊伍的領導者,他堪稱富源“最美救護員”。
奮戰白龍山
2013年9月1日或許僅僅只是他經歷過的無數搶險救援中的一次,和往常的救護出動沒有什麼兩樣。
晚上,黑夜厚厚的帷幕下,座座高樓大廈寧靜地矗立,人們正處在酣夢之中。
“叮呤呤,叮呤呤!”凌晨 4時14分,富源縣煤炭安全救護隊的召請電話驟然響起。
“喂,喂,富源縣礦山安全救護隊嗎?我是黃泥河煤炭分局。滇東能源白龍山煤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有9人被困,請你們迅速趕赴白龍山搶險救援!”
值班隊員張德波迅速拉響了救護隊的警鈴,通知指揮員和指戰員集合。
身為大隊長,袁家祥接到電話,條件反射般從睡夢中彈起來,迅速穿好衣服,急匆匆地趕到了值班室。
袁家祥抬頭看了看漆黑的夜空,此時正下著連綿的陰雨,憑藉多年搶險救援的經驗,他深知這一次搶險救援必將是一場極其兇險的鏖戰。
袁家祥抬頭看了看漆黑的夜空,此時正下著連綿的陰雨,憑藉多年搶險救援的經驗,他深知這一次搶險救援必將是一場極其兇險的鏖戰。
“能出動的救護力量一共多少人?”他詢問副大隊長王斌。
“包括你在內13個人。”
“賈全立,你駕駛搶險救援車,魏雲飛,開指揮車,出發!”
獵豹車和桔黃色的救護車一頭扎進了漆黑的夜晚和綿綿陰雨之中,朝著黃泥河鎮方向疾駛而去……
黃泥鎮位於富源縣西南,距縣城109公里,乃雲貴交界之地,西走十八連山,東至貴州省興義,南往羅平縣,北抵貴州盤縣。因為是夜晚,袁家祥命令兩車只開警燈,不開啟警笛,以免驚擾百姓。袁家祥坐在車上,看著車窗外被閃爍的警燈映紅的雨,憂心如焚。接近黃泥河鎮時天已大亮,他這才讓開啟警笛。他知道,人們一定正在焦急地盼望著他們。
雲南滇東能源白龍山煤礦設計生產能力為300萬噸/年,2013年正進行二、三期工程施工。白龍山煤礦一號井井下共有215人作業,事故發生時安全升井206人,有9人失去聯繫。
袁家祥與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13名救護指戰員趕赴事發地點時,經初步了解,巷道里瓦斯濃度達到50%以上,部分地區突出的煤粉達到2米厚,給救援工作帶來巨大困難。
要制定出科學的救援方案,第一步就是要探明井內的情況,這當然是袁家祥所領導的救護隊的事。
袁家祥,1972年出生,大專學歷,瘦高個,1.73的個頭兒,長臉,略瘦,由於長期在礦井下從事救援排險工作,搞得灰頭灰臉,臉色已不光潤。大專時學的是法律專業。
今天他和隊員們穿著橙黃色的工作裝,鮮潤的橙黃色,既是他們喜歡的顏色,也是礦工們的希望之色。在事故現場,一見到這種衣色,被困礦工家屬的心馬上就會變得安寧。
在隊員的爭先恐後中,袁家祥立即召集了一小隊骨幹隊員,檢查好儀器,戴上呼吸器,身穿戰鬥服,攜帶必備的救援裝備,帶頭進入危險性不可預測的事故礦井中。
礦井裡到處是煤灰,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煤塵很細,就像農村磨出的麵粉一樣,腳踩下去向四周散開。
藉助昏暗的礦燈,他們發現由於瓦斯突出衝擊波較大,部分煤層倒塌,巷道中通風設施和其他採煤設備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礦中風筒已被吹脫,大型設備阻塞在巷道。在66節風筒處搜尋到1名礦工已窒息而死時,每一個偵察者都被巨大的悲痛統攝住了。另外失蹤的8人卻毫無影跡。
供水管因為受損發生了斷裂,大量的水漫在井裡,煤灰遇水後成為一灘稀泥,偵察隊員已經無法從地底通過,他們就順著運輸皮帶爬進去。一邊爬,一邊用木棍小心翼翼地探路,艱難的一步一步地向前。
當偵察到距迎頭50米時,事故點又傳出了兩聲巨大的煤炮聲,這表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二次突出事故。袁家祥看到隊員們體力消耗已達到極限,這時所背的氧氣都用得差得不多了,便果斷地命令大家先撤出來,補充氧氣後再行探察。
下達撤出命令後,小隊有序地撤出。
當袁家祥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地面時,事故點的危險和身體的疲勞他己全然忘記,口中只是不斷地重複著:“太可惜,太遺憾了,就差50米了。”
有個隊員問他可惜什麼時,本以為他會說想早日結束救援,早日回家,他卻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樣的話語:
“早日偵察到迎頭,就能早向指揮部提供準確、完整的偵察材料,這樣指揮部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救援方案,救護隊才有可能儘快救出遇險的礦工兄弟。”
隨便吃點東西後,他又帶領隊員們開始檢查儀器。
有旁觀者問道:“你們才出來又要進去,難道不累?”
略顯疲憊的袁家祥答道:“在煤礦事故搶險救援中,救護隊員忍凍、挨餓、受渴,甚至憋大小便都是很平常的事,這是礦山救護隊員最起碼的基本功,也習慣了。”
他們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升井後,就算累得不行了,也一定要更換呼吸器的氫氧化鈣吸收劑,隨時都做好入井救援的準備,之後,才能考慮吃飯、休息的事情。
一切準備停當,第二次他們進入到了礦井更深的部分。
井內積水太深,他們便緊隨著袁家祥隊長,用手抓緊錨網通過。如果手抓不牢掉下去,後果不堪構想。
身上有裝備行動笨拙,又由於手上用勁大,一個個隊員渾身都被汗水濕透了,加上井壁的煤灰揚起落在身上,混合著汗水,濕漉漉地侵蝕著皮膚,身體的感受可想而知。
但他們心中只想著遇險的礦工需要救助,哪裡顧得上考慮自身?
當偵察到離迎頭30米處時,發現有一冒水點,此處積水達到1.2米,正常情況下徒手都難以通過,何況救護隊員都佩戴著呼吸器,並隨身攜帶其他工具。如果不偵察到迎頭,就難於完全掌握事故突出情況,救援方案的制定及救援進程都會受到制約。
這時,袁家祥果斷地下達了繼續前進偵察的命令,並對偵察小隊重新作了調整,四名隊員趟水前進,四名隊員留守待機。
他帶領三名隊員不畏艱險,終於成功偵察到了迎頭,然而依然沒有找到失蹤的8名礦工,由此已基本確定他們可能窒息後被倒塌的煤土掩埋。
當四名偵察員出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和民眾無不動容,有的被困人員家屬甚至為他們甘於犧牲的精神淌下了熱淚。
細心的人這時會看到剛出井的隊員們滿臉通紅,還不斷咳嗽。
袁隊長解釋說:“正常情況下,我們使用的儀器可供隊員呼吸四小時,在井下救援時,由於佩用時間較長,會感到鼻子麻木,嗓子灼熱,雙肩酸疼,並且當佩用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後,呼吸器發出的熱量會超過人的體溫,這時呼吸的氧氣就會燙嗓子。”
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下身及水鞋已被泥煤灌滿,水鞋幾乎無法脫下,然而這些在他們看來不算什麼,最令他們痛心的是沒能尋到生還者。
他們先是整理偵察材料,並詳細向指揮部匯報完偵察情況。為搜救被困人員,指揮部命令袁家祥帶領救援人員加強對瓦斯抽排力度,成功將瓦斯降到安全範圍。
這時隊長袁家祥才想起應該和其他偵察員去洗澡,當他們走進礦工澡堂時,也許是太累,也許他們根本就已經習慣,他們才想起由於出發得太急,沒人帶著洗漱工具。
還是隊長想到了辦法,帶頭在澡堂里尋找丟棄的空洗衣粉及洗髮水包裝盒,裝水搖晃後再倒在身上,後來袁家祥開玩笑說:“洗乾淨了,誰會知道我們是用什麼洗的?”
直到第五天,他們才歷盡艱難,將全部遇難人員遺體搜尋出井。
在採訪過程中,他對我說:“事故救援過程再苦、再險我們都不怕,但我們最怕的就是搜救不成功。有一次事故救援結束後,當我後來得知被救出的一名礦工在醫院搶救無效時,我的心情才是真正地糾結。我們要的不是功,我們更想要的是有更多的人獲救,更多的人不會失去生命”。
險探私莊煤礦
2011年11月10日6時30分,在交接班時間,曲靖市師宗縣私莊煤礦發生特大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當班礦工43人全部被困。私莊煤礦為私營礦井,核定生產能力每年9萬噸,斜井開拓。
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爆發時,瓦斯噴涌,煤粉飛濺。兩條礦井通道中,一條進入的巷道深度積水不能通過,另一條巷道由於崩塌而阻塞。解救被困人員的途徑就是進行井內瓦斯排放和掘通巷道。
事故發生後,由靖市委、雲南省委和中央領導高度重視,迅速組成了一支1600多人的救援大軍。通過所有可能的方法,開始了一場救援大戰。
袁家祥帶領富源救護指戰員們趕到後,立即服從安排投入到瓦斯排放工作中。從事救護工作的都知道,處理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最危險的環節就是災區偵察和瓦斯排放,由於突出的煤粉很細,通風后粉塵飛揚很突出,救護隊員們的視線完全受阻,救援環境伸手不見五指,這時就得靠指揮員的正確指揮和救護。瓦斯排放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引起次生事故。
在袁家祥的帶領下,依靠平時嚴謹訓練練就的過硬救護本領,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成功完成了3次瓦斯排放任務,為儘可能快地救援被困人創造了先決條件。
當我問:“如此危險的境地,你們進入礦井的時候害怕嗎?”
他回答說:“會怕,但我們怕的是沒趕上最好的時間救出遇險礦工,怕的是由於技術失誤延誤了最佳的救援時間,怕的是由於我的指揮失誤導致救援失敗或發生自身傷亡事故”。
“我多想每時每刻都能在井下參與救援工作,在地面看到遇難者家屬痛哭的表情,我實在難以控制!找不到父親的孩子惶恐的臉,被困者的妻子哭天愴地,需要贍養的老人白髮滿頭,老淚橫流。我只想從井下救出他們的父親,救出他們的丈夫,救出他們的兒子,救出這些日日蝸居在大地的黑暗中,卻把光明帶給世人的礦工。我感到他們就如同我的骨肉兄弟般親近。”
我被他的話語深深地感動著。
從凌晨3點開始就有遇險者的父母到出事井口邊哭泣,祈禱!祈禱他們的孩子能早日歸來,來的多是一些家境悽慘的老人和妻兒,暗淡的衣服,悽然無助的身影,扯心裂肺的哭聲,渴盼的眼神,總讓人銘記在心。
他告訴我,在完成當班瓦斯排放任務後,一起去澡堂洗澡,澡堂分為里外兩間,他們當日洗的是裡間。外間是搜尋到的遇難者屍體清洗。他們並沒有感到不妥,感到的只是和他們的親密,感到的只是沒能早發現並救出他們的遺憾。雖然他們已經以最快的速度實施了搜救,但令他們最難過的還是面對事故遇難者的屍體。
楊家溝成功解救礦工
2011年9月11日中安鎮楊家溝煤礦二號井發生頂板冒落事故。富源縣礦山救護大隊接到事故召請時,袁家祥正在昆明學習,接到值班隊員匯報,不顧學習耽誤及路途辛苦,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救援現場。
趕到後發現,不光事故巷道已經冒落嚴重,在事故救援過程中還在繼續冒落不止,情況異常危急。
他和時任富源縣煤炭工業局局長尹連武(富源縣礦山救護隊前隊長、雲南省煤礦安全應急救援專家)迅速了解情況,協同現場指揮。
簡短地商量後,他們果斷地決定打設木楔和架設木垛,來控制冒落處的頂板,並迅速指揮救援人員加快清理運輸巷裡的冒落矸石。
就在清理過程中,他們安排專人嚴密觀察,隨時注意救護隊員自身的安全。這時,頂板再次來壓,液壓支柱大幅下沉,架頂木垛部分斷裂,他們多次聽到了頂板斷裂的聲音。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他們果斷下達停止清理的命令,並安排準備好再次救援的材料。
將現場情況向救援指揮部報告,經救援指揮部緊張研究決定,救護隊採用長1.5m至3m長的鋼管,使用撞楔法進一步控制頂板,冒落頂板終於得到了控制。
由於他們果斷、勇敢、科學地及時搜救,三名被困人員得到成功解救。當救護隊員用擔架把被困人員運出井外,交由醫護人員進行搶救時,每一個隊員的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詢問他救護人的感受時,他說:“我從事礦山救護工作21年來,搶險救援100多次,每次事故我都記得,每次事故的情況不一樣,但悲痛心情卻是一樣的,迫切希望無事故的心情是一樣的。沒有事故發生,父母就不會失去他們的孩子;沒有事故發生,妻子就不會因為失去他們的頂樑柱而絕望;沒有事故發生,孩子就不會失去他們的父親。”
勇赴彝良地震災區救援
2012年9月7日21時48分,富源縣礦山救護隊接到上級命令:“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發生5.7級地震,請你隊及時前往災區救援”。
袁家祥隊長迅速帶領11名隊員到達毛坪鎮至彝良縣城道路交叉口處,此處距地震中心帶洛澤河鎮僅17公里。因要疏導災區交通,救護裝備車輛暫時不可向震中方向前行。
“用最快的速度穿過去,爭取救援時間!”他果斷地下達了徒步前行的命令,大家分別帶上破拆工具、醫療急救箱等救援裝備後,沿毛坪鄉至洛澤河鎮的公路,開始步行向震中前行。
在行進中,他們一邊了解地震災情,詢問受困人員情況,一邊沿途疏散危險地帶民眾,組織引導、幫助災民及過往行人安全有序地通過。
其時正處於山體滑坡地帶,山上隨時都會有落石滾落,為了減輕可能發生的傷害,他命令三人一組依次通過危險地段。
當隊伍步行至貓貓山礦區橋邊,山道上一名十多歲的小男孩被山坡上滾下的石塊砸傷右小腿,正處於危險之中,血流不止。袁家祥隊長立即組織人員對孩子進行急救包紮處理,用擔架把男孩送上前往彝良縣城的武警救援車,由他們送往縣城醫院治療。
他們專業救援小男孩的過程,恰巧被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中央電視台記者全程遇到並預以關注。
當中央電視台提出採訪要求時,袁家祥隊長救人心切,繼續前行,邊走邊向記者簡單描述了救援情況。當記者追問他的名字和職務時,他愣是不說。
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榮譽和功勞是微不足道的,他要的只是受難人員得到成功解救這一個目的。
正是他一心為受災人著想的品德,感召和帶動著全隊,順利圓滿地完成了彝良縣洛澤河地震的救援任務。
瑣事見品格
在採訪中,袁隊長話很少,救護隊小隊長羅應廣告訴我:“隊長平時就是這樣,不愛說話。尤其還是關於他做的好事,他更不好意思說了,相當靦腆。
在生活上他對待我們像兄弟,而在平時的訓練,隊長對我們相當嚴格。我們也知道松是害,嚴是愛,因為救援現場相當危險。儘管處理事故時,井底情況惡劣,每次都是出生入死,但一進入救援現場都是迫不及待地向袁隊長請求任務。
而袁隊長每次都身先士卒,老是處在最危險的地方:“這裡危險,我先上!”,這是他處理事故時的口頭禪。
“他有什麼愛好嗎?”我問道。
小羅笑了笑:“愛好嘛!下井算嗎?我們都愛下井。”
“我們除了訓練外,就是深入到所掛鈎的營上鎮地方煤礦井下排查隱患,指導安全生產工作。再有就是體育,尤其是籃球!在我們系統,一個人的愛好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首先是接觸時間少,平時都在鄉下跑。另外就是沒有機會讓你展示你的愛好。隊長在隊裡面時,有時會組織我們打籃球,他籃球技術很好,場上位置是前鋒,傳球和三分都不錯。他常說打籃球能增加凝聚力,另外還能增強體質。”
袁家祥還告訴過我一次奇特的經歷:
在一次救援過程中,他在井底,邊摸索著邊敲井壁,呼喊著“有人嗎?有人沒有?”,尋找井下有無倖存者。在黑暗中他剛感覺摸到了一個人。可是突然地,那人由於強烈的求生意識,猛地咬住了他的手臂,他顧不上疼痛和流血的手,背上這個倖存者,貓著腰,時爬時跑著奔出礦井。
因為他深知,對於遇險者來說,早一秒出去生命就可能獲救。
除礦山救護外,袁家祥隊長還講述了協助公安破案的事情:
“2004年,在中安鎮寨子口村委會支鍋石村有6人犯罪團伙搶劫8輛過路機動車,兇殘地殺害9人藏屍案中,我帶領隊員通過近1個月夜以繼日的艱苦工作,分別在中安鎮深山密林中的5個溶洞裡挖掘出8具受害者屍體。協助公安破案,把這個特大搶劫殺人犯罪團伙徹底摧毀。“
“2012年元旦,在富源小沖,一個曲靖人被殺,渾身捆綁後丟棄在36米深的大峽谷中。也是由我們背著氧氣瓶,用繩子放隊員下去搜尋到被害人,把屍體交給公安,讓他們尋找到線索,早日破案。”
第二次去採訪,我問他:“你的家人支持你做這份工作嗎?”
他的臉上立即現出一種慚愧的表情:“回想起來,我愧對家人。明明是家裡的主心骨,卻顧不了家,顧不了妻子父母兄弟。多年來,我基本沒接送過孩子上下學,是個不稱職的父親,不稱職的丈夫,不稱職的兒子,更是一個不稱職的兄長。”
“幾年前,我兄弟生病在醫院住院,恰巧遇上7.29雅口煤礦事故,我在現場處理事故。我母親打電話說我兄弟病情嚴重,要我回去看,可我哪走得開呀?一面是病重的弟弟,一面是等待搜救的遇難礦工,我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
“當事故處理結束後,我便飛快地往回趕。可是在電話中卻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訊息——我兄弟不在了!這對我來說是何等的悲痛?俗語說得好,兄弟情,骨肉親,一奶同胞心連心!可平時我不能照應他,臨死也沒能見上弟弟最後一面。在母親承受失子之痛的時候我沒能給她一點安慰。這已經成為我終生心裡的一大遺憾……我弟弟有兩個娃娃,我承擔了他們的撫養。”
“我從事21年的救護工作,前幾年妻子覺得我的工作太危險,要求我換個崗位,我也動搖過,但我卻總是割捨不下來。我想,不光是手中拿慣了的儀器,橙黃色的工作服和我產生了親密感,更多的是這個工作的神聖性,對礦工濃厚的感情已經深深地牽住了我的心魂。”
德才兼備,釋放社會正能量
不光做好份內工作,袁家祥熱於助人的事跡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在得知煤炭工業局部分改制職工家庭困難時,他積極組織救護隊捐款幫助。
2006年,了解到有名下崗職工因為家庭困難,子女無法繼續上大學時,他長期以每月300元進行資助,使這位面臨輟學的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業,直到大學畢業。
2013年,富源縣有3名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即將輟學,他聽後又心急如焚,自已一個人有難度,他就召集救護隊所有隊員開會討論,倡議大家對這三名在讀大學生伸出援助之手。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打動,一致同意由大家共同以每月每人300元資助他們完成學業。至今這三名同學依然在學校快樂地學習著。
他在工作上訓練中要求嚴格,但在生活上卻盡心盡力地關心著每一名職工。
他說:“從事救護工作壓力大,危險大。人們這樣形容礦山救護隊員:當災害發生時,礦工往井外跑,救護隊員是向里沖,而每次事故都有次生事故發生的可能。”
“我們救護隊好多家庭都是單職工,孩子小,妻子沒工作。從事礦山救護工作,不僅僅是隊員本身有很大的心理負擔,作為家屬也往往陪著寢食難安。”
“事故就是命令,每當接到召請集合電話時,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我們都習慣和家人們告個別,我們知道我們的工作性質,也知道我們的工作環境。我們明白,每一次的告別都可能是最後一次的生死見面。在夜晚我們奔赴災區一線後,他們有幾個人能再次安然入眠?”。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救護隊家屬心情的理解,他總是儘量選個合適的時間邀請家屬們聚聚,互相說說話,聊聊事故救援過程,以爭取家屬們的理解和支持,緩解家屬的心理負擔,也藉此表達對她們支持工作的感激之心。
就這樣,他用那種“生命的守護神和鎮災石”的精神引領著勇猛的富源縣礦山救護隊前進的方向,用熾熱的激情為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而赴湯蹈火、奮勇拼搏。
這支隊伍成立於1976年,現為富源縣煤炭工業局下屬事業單位。除參與煤礦事故的救援工作外,還積極參與煤礦安全監管、非煤礦山事故搶險、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抗震救災、協助公安、消防、國土等部門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富源縣礦山救護隊實現了連續37年安全、科學、高效救援。
結束語
在和平的年代,很少有崗位像礦山救護員一樣,每天都要接受生與死的考驗,每一刻都要準備赴湯蹈火。袁家祥帶領28個救護隊員保護著富源6萬多勞作在煤礦的礦工兄弟,守望著他們的生命,守護著富源的經濟大動脈。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和“大義”,看到了“執著”和“責任”,更看到了救護衛士所具備的人格魅力。
安全課上,有他俯下身心言傳身教的授課身影;訓練場上,有他矢志打造救護衛士的進取精神;事故調查分析會上,有他話語鏗鏘建言獻策的縝密思路;藍球場上,有他生龍活虎的矯健風采。走近他,你會發現,作為一個救護隊員他是那么的樸實和率真。敏行訥言的他也許說不出什麼,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水與火的淬鍊中,在生與死的博弈中,他和每一名救護員都是一把鋒芒畢露、無堅不摧的寶劍,斬斷危險,守衛平安!
主要貢獻:1953年在上海大中織造廠任印染車間主任。1956年在上海毛巾床單工業公司、上海紡織複製工業公司任工程師、試驗室負責人,編寫印染試化驗方法工具書。舉辦四期印染試化驗技術人員培訓班,共培訓行業技術人員80人。制訂行業印染工藝技術規程,提高產品質量。1963年參加紡織部“染料套用手冊”編輯。1976年在福建龍巖染織廠試驗成功活性染料“淺防印花新工藝”’完成省重大科技項目“維棉紗線及織物煮際印染工藝技術”,獲福建省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參與福建省染料管理人員培訓工作。1980年調浙江省紡織工業公司,參與“滌綸長絲仿毛產品染正工藝”科研項目,獲省科技四等獎。任針織科副科長,抓產品質量,制訂趕、超、進擋計畫。1996年參與“浙江省紡織工業志編纂,編寫“印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