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橋

袁家橋在金沙縣城關鎮,始建清朝康熙,建造者湖南皮匠袁成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家橋
走出金沙縣城關鎮,翻過關門埡順坡路一直下去,有一山麓,路分為左右兩條。左邊那條路有一座橋,跨楠木溪,名叫“小河橋”,經過平壩和石場通往清池;右邊那條路也有一座橋橫跨西洛河,名叫“袁家橋”,經過岩孔和魯班通往茅台。袁家橋不過是普通一座石拱橋,人們看來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現在的金沙人根本不知道它有著一段值得記載的歷史,據我們的網站技術支持人員劉彭提供的資料整理了一部分,供金沙的朋友們查閱。
袁家橋,原來的名字叫“新場橋”(這個不用說金沙的人都知道金沙原來叫新場,我在其他文章里提到過,這裡就不再贅述),坐落在金沙縣城關鎮的西北郊。清朝康熙初年由寓居黔西新場的湖南皮匠袁成祿創建。不久後,這座橋被洪水衝垮,來往的行人感到十分不便,袁成祿再次解囊重新修建。當時的黔西知州認為袁成祿僅僅以皮工手藝謀生,居然如此慷慨出資修橋,造福地方,“義周遐邇”,遂“表其門焉”,對袁成祿予以褒揚。人們為了紀念袁成祿,便將新場橋更名袁家橋。
後來袁家橋又遭洪水淹毀,袁成祿財盡力竭,然後由廣東樂昌縣令、康熙己卯(1699年)舉人、黔西人任衡繼續修造。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山洪暴發,再次沖毀袁家橋,金沙人民則集資修復,即是今天袁家橋的基本面貌。現將《黔西州志》和《大定府志》記載袁家橋的有關歷史資料轉錄如下:
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黔西州志·卷之二、卷之七》載:“新場橋在城西北,皮匠袁成祿創建。兩遭水圮,袁力竭,任衡成之”。“袁成祿、楚人,寄居州境新場,皮工生理。齒積金捐修石橋,兩遭水圮,不惜重修,利濟無涯。州牧旌曰:“義周遐邇”。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大定府志·卷三十七·俊民志·六》載:“袁成祿本湖南人,家貧,以制皮為業,徙於黔西之新場,家焉。已而其皮器大售,漸有餘資。新場有橋,久圮,成祿出其餘財修之。俄為水所壞,又修之。知州以“義周遐邇”,表其門焉。久之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