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家村

巨家村

巨家村位於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秀河片區,正東距鎮駐地六里,東南距市區30里,土地總面積2170.2畝,432戶,1982人。2007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288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巨家村
  • 外文名稱:Jujia
  • 別名:巨家莊
  • 行政區類別:自治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朱家圍子、李家圍子、張家圍子、龐家圍子
  • 政府駐地:張家圍子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2709
  • 地理位置:山東壽光市田柳鎮
  • 面積:2.7平方公里
  • 人口:1982人
  • 方言:壽光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張僧河、王高古塔、寶慶寺、慈化寺、躍龍河、古圍子遺址
  • 機場:濰坊機場
  • 火車站:青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G、魯V
地理位置,上古民史,村莊由來,經濟狀況,優勢產業,河流,躍龍河,張僧河,獄鄰張氏,壽光獄鄰張氏:,張硬與巨家宗系:,巨家獄鄰張氏祠堂:,自巨家莊所遷出宗枝:,周邊遺蹟,村落土圍遺址,其他遺址,社會事業,著名村民,張硬,張峨,朱春和,張尚敏,李本亮,

地理位置

村莊版圖略成尖錐形,正東為朱家莊子,正南為後疃村,正北為陳家馬村,正西為袁家橋村,西北接袁家橋、劉家橋、太平莊,地勢東西略高,中部地勢較低。
村莊居張僧河與躍龍河中間,村東張僧河上有一座1976年修建的橋,名為“紅旗橋”。村莊道路以三縱兩橫為主,村北有北袁路貫穿,每三十分鐘有一班中巴客車可至壽光市區。
巨家村居緩坡平原,素多河溝渠溏,因位於兩河之間,多水泛濫時常有泄洪引導溝,因而古時人溏共居,水草豐茂,灌溉養殖皆宜,自建國後,特別是七十年代以來,經多次填渠平溝,規劃村舍,形成今日之風貌。

上古民史

今已知新石器時代本地已有大量先民居住,以煮鹽結桑漁獵為生,文化發展是為華夏之先進,乃東夷族之中心地帶。
據考據可知薛家嶺一帶所居先民為太昊一族,古益族發源之地,後逐漸南遷至古城(王胡城、古益城、古益都),一支向魯西南稱伏羲氏(太昊),另一支向東南,建立古莒國,為伯益少昊族先祖,兩支皆有南遷至楚地,與楚文化相融合,形成浪漫而人到情懷的道家文化,向西遷成為秦晉貴族先祖,以嬴氏一族最為顯赫,享有天下而形成法家文化,因而可知巨家村以及王高、古城一帶為東夷文明,以至整箇中華文明的最初發祥生榮之地。

村莊由來

明朝以前,巨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野鵲窩遷此立村,故名巨家莊。因年代久遠巨姓族人已湮滅不存,後李、張、龐、朱氏相繼遷來,至清朝道光年間,因地勢低洼,為防洪而築圍村壩,遂以姓氏而形成朱家圍子,李家圍子,張家圍子,龐家圍子四個自然村,總名仍稱巨家莊。
蔬菜大棚外景蔬菜大棚外景

經濟狀況

巨家村以蔬菜種植、家禽養殖、食用菌種植為全村經濟的重點。2007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288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
巨家開心超市一角巨家開心超市一角

優勢產業

蔬菜種植業是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要種植蔬菜品種有黃瓜、西紅柿、櫻桃西紅柿、豆角、莢豆、五彩椒、山藥、西葫、雞腿菇、白靈菇、金針菇、扁豆、茄子、香菜等,為壽光中部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雪中巨家村雪中巨家村
其中白靈菇為巨家村特色蔬菜品種,村民在種植過程中創新性地發明了自動注水、油桶蒸鍋等幾種新技術,並申請了五種專利技術,巨家村已經建設成為壽光市主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生產食用菌規模達5萬公斤以上。村子的蔬菜生產正在向高端、高效、高質的方向發展
櫻桃西紅柿櫻桃西紅柿
蔬菜大棚蔬菜大棚

河流

據近年考古發掘,以及文獻資料整理,特別是薛家嶺遺址和後乘馬疃上古遺址的發掘,為揭示上古新石器時代本地的地理風貌有極大幫助。
巨淀湖風景巨淀湖風景
上古之時本地為東夷族發源之地,曾在此創造了先進而燦爛之文明,以此傳播全國,化文易風,澤被華夏千載,在今巨家村北約1公里處即鹵淡水分界線,商代時陸水分界線亦延此走向,巨家村之西0.5公里處即古巨淀湖,村之東最遠至今薛家村一帶地勢高,海水遠退,已形成適宜居住之土地,而今村中心地帶則為沼澤之地,村西南地勢高,亦為先民所居,東南土地發育其後,村北地氣濕,至東周晚期成為宜居土地,但湖泊水塘一直較多,可耕土地呈間隔片狀分布。
巨家夕陽巨家夕陽

躍龍河

清乾隆《續壽光縣誌》載:“躍龍河亦名夾河。東躍龍出縣西十五里南營莊北流至羅橋二水河流,經袁家橋入清水泊”。民國《壽光縣誌》云:“躍龍河有二,東西相距二里許,土人又名夾河,東躍龍發源於靜山區(四區)冀家莊子,北流經龍泉區(五區)官橋、呂家莊至大羅橋前躍龍入焉,兩躍龍發源於龍泉區葉家官莊,(劉志謂發源於縣城西十五里營里村,青州府志謂發源於益都口埠)經王家營龐家莊,至呂家莊後與東躍龍合復分為二,一由北益區(七區)牟司務橋經瓦子橋曲折入巨淀區(六區),經紀家橋子入巨淀湖,一由龍泉區韓家莊經小羅橋入西豐區(五區)、經夏店、二十里舖入巨淀湖,經五茅坨、張家莊北流入巨淀湖。劉志謂此河在縣城西北十五里羅橋遂合而北流經袁家橋入於清水泊,與今河流稍異,則有變遷耳”。
村落衛星圖村落衛星圖
新中國成立,人民政府治理河道,於1961年春堵截舊躍龍西支,以東躍龍河為主河,計分三支:主幹南起馬店鄉冀家莊,北經西河東村,張家河頭(文家鄉),南北官橋、王家老莊、小劉家橋,入古城鄉,經羅橋、久安,徐家莊子、牟司務橋入王高鎮,經窪底橋,桑家莊子、丁家莊子,袁家橋、劉家橋,於陳家馬莊西北入牛頭鎮,在太平莊與張僧河匯流,至牛頭鎮村東北與張僧河分流彎向西北入塌河。全長34公里,其河自徐家莊子至牛頭鎮一段僅以河土為堤,出泄洪水。別出一支於東,南文家鄉馬家莊子,北經先鋒營,向西入馬店鄉經八里莊、王家大莊、入古城鄉,經太平官莊,在小羅橋西入主河,長7.2公里。其三支,起於文家鄉桑家莊、經桐葉官莊,入古城鄉經牟司務橋入主河,長4公里。
夕陽街景夕陽街景

張僧河

東南接彌河,西北流入巨淀湖。據傳古張僧河為宋代時開鑿,匯流了北洛溫泉之流和馬家溏溝,古彌水等,因壽光氣候春秋多乾旱,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故而開鑿了幾條河流方便農業灌溉。
張僧河張僧河
巨淀湖風光巨淀湖風光
沿張僧河至巨家村北陳家馬村段古彌河河道曾出土過一艘金元時期的古船,上有鐵器升斗盔甲鐵劍銅鏡銅錢等,應為古代漕運押糧。
文獻中最早可見大規模興修張僧河的記載為康熙年間,古時河東有一條運鹽的官道,經今天的薛家村村西,穿過百尺里(今西王高村村中路),向南至縣城。那時候張僧河兩岸楊柳成行、花草繁茂,蝶飛蜂忙,田野里莊稼茂盛穀物飄香,而河東因有座北魏時的慈化寺大廟和王高銀剎美景,許多家族慕名遷來,一時間人口繁衍昌盛,商鋪林立,人流往來密集,一派繁華景象。因年代久遠慈化寺今已不存,王高塔也在文革中被極端分子炸毀。
昔日王高塔昔日王高塔
現代張僧河無遠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壽光縣誌》記載:張僧河一由城隍薈萃之永北流經城區岳家莊、北益區王胡城,抵張僧疃,一由北洛沙埠屯臨澤溝之水會焉。相傳張僧疃與孫家嶺地勢高,彌水溢不能宣洩,有僧張星鑿渠疏通,故村與河皆以張僧名,水由邵家嶺折而西,經西王高,朱家莊子,巨家村,西北流經袁家橋,由躍龍河尾處入巨淀湖。
解放後縣裡也多次對張僧河進行整治和清淤工作。1950年春,政府組織開挖下游一段向西北越羊益公路經巨家村至太平莊與躍龍河匯合,村南開挖南河道,分流汛洪至躍龍河,至八十年代南河道基本廢棄,九十年代中期縣撥款對張僧河西青至朱家莊子段進行大規模清淤深挖工作。
周邊衛星圖周邊衛星圖

獄鄰張氏

壽光獄鄰張氏:

獄鄰張氏為壽光地區最大家族系之一,現今壽光各鎮區,以及周邊青州、廣饒、臨朐、濰坊、萊州、煙臺、青島、濟南等,甚至遠至東北地區都有獄鄰張氏的族枝,僅壽光一地,計有208村,總計十二萬餘族人,而壽光市人口截至2011年為113萬人,平均每十個壽光人中就有一人為獄鄰張氏。
據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始祖張伯順(字備堂),偕恭人司太君,二世祖熙仁、熙義自直隸州府棗強縣大碾莊遷至壽光,初時於縣城西,城隍廟東落腳,以大堂(衙獄)大牆為遮蔽棲身,故而稱為獄鄰張,原壽光縣衙獄,即為今日壽光武裝部大院。

張硬與巨家宗系: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年),四世祖硬公,自衙西遷至今巨家村,繁衍至今近六百年,子孫繁盛,計有二十二世,為巨家村第一大姓,除張家圍子以外,李家圍子、龐家圍子皆有張氏所居,今健在族中長老有宗成、海亭、宗茂,皆為十七世;嫡宗健在為守訓,為十八世祖尚德所出。

巨家獄鄰張氏祠堂:

原巨家獄鄰張氏有祖宗祠堂,祠堂供奉自一世祖伯順公至四世祖以來,巨家村獄鄰張氏多為先人牌位,祠堂內有案幾、條凳和香桌等,所在村中路西首,張家圍子與朱家圍子箍道之間,原巨家村國小和巨家村生產大隊舊址(九十年代後搬遷至北袁公路上新址)。
祠堂規模最大時建築面積約2000餘平,面寬進深各三間,為一進四重式結構,具備一定規模,祠堂斜對為放生池與西側蓄水鴻溝相通,鴻溝南側高低上有一小型土地廟,祠堂周邊遍種槐、楊、桑、桐等樹,以槐、桑為多,積年愈久,樹繁如蓋,景色蔚然,據《王高鎮志》載,祠堂最早建於約清中期,為村民集資修繕,後屢有翻蓋修繕,亦為村議和學堂所在地。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在各種運動下,祠堂南側先後成為公社食堂、桐油、棉油作坊、油印作坊,東居被改為民兵講習所,側園成為生產大隊和農業機械庫,祠堂主要建築陸續被拆毀,原有風物和古樹也基本被砍伐,八十年代後,東南兩堂成為民居,北側新建為生產大隊、村學校、衛生室辦公室,祠堂主體大堂被翻蓋為商店,後為宗茂家所經營至今。今惟有祠堂後園,百年古桑三棵尚存人間。

自巨家莊所遷出宗枝:

六世宗存金,遷居稻田鎮
六世宗存德,遷居縣城南關
六世宗存火,遷居縣城玉皇廟(猴子坡)
六世宗存水後,遷居張老莊、遠水莊、譚坊、肖家莊
八世宗東灝,遷居馬家莊
十世宗立升,遷居蘆營
十世宗崐,遷居關東
十世宗峨,遷居海陽縣
十一世宗秀雲,遷居小碼頭
十二世宗維崇,遷居頂蓋
十二世宗文遠,遷居袁家橋
十四世宗立基,遷居臨朐
十八世宗愛湘,遷居東北
十八世宗葉光、文光、榮光、龍光,遷居平度
十八世宗立修、智修、愛修,遷居青島

周邊遺蹟

村落土圍遺址

巨家村按姓氏自西向東分布為龐家圍子、張家圍子、李家圍子、朱家圍子,圍子,是指用夯土坯修築的高約兩米至五米,寬約四米至五米的圍牆,土坯圍牆外挖二十至三十米左右深溝,種植荊棘刺槐等障礙林木,舊村宅皆居於土圍以內,僅在土圍之間有小路相通,每個圍子內都有鴻溝,以收集雨水排洪泄澇,形成幾乎完全封閉的形態,防禦嚴謹,蔚為壯觀。
土圍子遺址土圍子遺址
土圍最早建於何時不可考,的記錄為清代同治時期,捻軍自博興至壽光境內,大肆劫掠民產,騷擾村落,損失極為嚴重,時壽光縣令發布號召各村自建防禦,訓練民防,翌年,捻軍再犯,因早有布防故而損失幾乎不計。據此推斷巨家村土圍子遺址最晚於同治時期已經完全成形,建築時完全藉助了原有村落形態,將防匪防洪功能融為一體,經清末民國多次戰亂騷擾,而仍堅固有佳,是華東地區傳統村落形態的典範。
土圍子遺址土圍子遺址

其他遺址

西王高官鹽古道遺址、公孫弘北海牧豕遺址、寶慶寺(雪花寺)遺址、薛家嶺遺址、百尺里遺址、朱岱林墓遺址、孫家嶺遺址、紀公衣冠冢、益都候城遺址、古城器物坑遺址、王高塔遺址、慈化寺遺址、王高古村落器物坑遺址、後疃大汶口文化遺址、植庭學校舊址、雙王城遺址、巨淀湖遺址、馬保三故居、南台頭遺址、劉家橋慘案遺址、劉家橋商周製鹽遺址群、八支隊袁橋抗日遺址、引黃濟青風景區、躍龍河風景區、張僧河風景區等。
周邊遺蹟圖例周邊遺蹟圖例

社會事業

村建文明大院1處,文明街2條,國小(1999年合併到秀河國小,即今田柳鎮中心國小)、幼兒各一所,衛生室一所,每天都有夜市和各種娛樂活動,老年人生活豐富多彩。全村有線電視,電話入戶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以上,2003年、2005年、2006年被評為壽光市蔬菜生產先進集體,2005年度被評為壽光市先進文明村。擁有五項國家專利技術,趙建修、李本亮、張言福多位村民成為創富帶頭人,事跡被壽光電視台、《北方蔬菜報》、《濰坊晚報》、《壽光日報》、新農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
巨家村夜市巨家村夜市
巨家村率先回響一村一品工程和新農村建設,村莊街道和住宅經過統一規劃和整修後,面貌煥然一新。社會風氣和諧,村領導班子關注孤寡老人,主動為其解決困難,多名村民獲得田柳鎮年度好媳婦稱號。
村北王高工業園村北王高工業園

著名村民

張硬、張峨、朱春和、張明三、張尚敏等

張硬

獄鄰張氏四世祖,為伯順公次子熙義公之季子秉信公所單出。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年),硬公由縣大堂遷至今巨家莊,今巨家莊獄鄰張氏皆為硬公後。

張峨

字眉峰,獄鄰張氏十世宗,乾隆甲子科舉人, 任海陽縣訓導。

朱春和

少將(1917—2007)山東省壽光縣王高鎮巨家村(現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巨家村)人。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八年參加八路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做黨的地下工作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幹事、科長,八路軍軍政學院學員,中央黨校學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基幹團副政治委員、特務團政治委員,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防空軍兼上海市防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政治委員兼華東軍區工兵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治委員,1964年轉業後,任郵電部政治部主任,郵電生產指揮部第五辦公室負責人,交通部副主任兼郵政總局局長,郵電部副部長、顧問,1988年離休。1974年朱春和率團參加萬國郵聯第17屆瑞士洛桑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1979年朱春和率團參加萬國郵聯第18屆里約熱內盧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巨家村
因病於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張尚敏

1937年1月出生,國中畢業後,擔任村民辦教師、互助組會計,後為田柳區秀河鄉乾文書、王高公社人委文書、黨委秘書、黨委副書記、台頭黨委常委、羊角溝鎮任黨委副書記,一九七六年二月開始,擔任壽光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一九七九年九月任羊角溝黨委書記,後任壽光縣信用聯社主任,壽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本亮

“種菇大王”李本亮的致富經
李本亮種植的白靈菇李本亮種植的白靈菇
說起山東壽光的李本亮,那可是遠近聞名的“種菇大王”他的栽培水平比別人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在管理方面的發明創造。
精巧 “補水器” 栽培白靈菇多年來,每當第一茬菇採收後,李本亮會為如何給菌袋補充水分、養分犯愁。以前他都是先把菌袋豎起來,再用噴霧器嘴從菌袋的一頭往裡注水,不僅費工費力,而且難以掌握注水量,往往注水過多,導致出菇困難。後來,他琢磨製作了一個十分精巧的“補水器”。他製作的“補水器”主要由補水針、膠管和分流裝置三部分組成,其中補水針長約35厘米,且上面布滿針孔,以便均勻噴灑。使用時,先用膠管把補水針和噴霧器嘴連線,而後將分流裝置接到噴霧器嘴上。一般情況下,“補水器”備有5個補水針,假若菇農補水騰不開手,可以把其中兩個補水針的噴孔堵住。然後,背起噴霧器,一手加壓上水或營養液,另一手把補水針插入橫放的菌袋中。待一個菌袋補水完畢後,拔出補水針,再插入另一個菌袋中。通過使用這種“補水器”,不僅不用豎立菌袋,省工省時,而且補水均勻,利於出菇生長。
簡易汽油桶蒸鍋 用於白靈菇栽培的培養料需為熟料。可是,假若採用鍋爐蒸汽將生培養料蒸熟,其投資成本太高。據了解,一般中號鍋爐每台約需1.5萬元。李本亮在自家菇棚旁,利用3個汽油桶(其中兩個汽油桶用於加熱,另一個汽油桶在上面給下面的兩個汽油桶補水),搭設了一個簡易蒸鍋,並用土磚平鋪了一個鍋台,用於蒸料。雖然每次蒸料所需時間長些(約50個小時,而用鍋爐蒸料每次加工5000公斤料約需30個小時),但是能節約一大筆費用。
新型改進菇棚 栽培白靈菇,要掌握“中溫發菌,低溫出菇”的技術要點,而這需要適宜的生產設施。經幾番考察,李本亮自己設計了一種新型菇棚,即在大拱棚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改進,將大拱棚南北兩頭建成土牆,以增強大拱棚的保溫性。為滿足白靈菇對光照的要求,棚膜用薄膜、稻草、無紡布等材料加以覆蓋,再通過在菇棚兩邊拉放無紡布,創造出適宜出菇的散射光條件。
無菌接種箱 白靈菇接種需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以防感染雜菌,影響發菌及出菇。可是,農村不像食用菌科研單位那樣具備超淨工作檯,李本亮自製了一個接種箱。接種箱製作其實很簡單,關鍵是要密閉,創造無菌環境。他通過加設密封玻璃製作的接種箱,用煙霧劑滅菌後,完全可以達到無菌接種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