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基仿古山水圖》是近代畫家袁培基創作的一幅畫。款識:大痴淺絳,若春末夏初,甘霖新霽,蒼翠欲滴,未可以跡象求,此殆神乎?惟西廬老人能窮其妙,漫擬一過,未有似處。辛未(1931年)仲春之月平江袁培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培基仿古山水圖
- 類別:中國名畫
- 年代:近代
- 尺幅:147×39厘米。
- 材質:設色,紙本,立軸
-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 文物現狀:私人收藏
【簡介】
鈐印:雪庵、東塗西抹
袁培基(1870-1943),字幼辛,號雪庵,吳縣人,居木瀆下沙塘。是民國時期吳中著名山水畫家。袁培基出身於書香門弟,其父為清末秀才,家藏古籍甚多,自小有苦讀精神,常在古書堆中尋覓筆記小說、詩詞畫冊,終夜閱讀不倦。喜唐詩,十五歲能背誦二百餘首。又喜丹青,因無師指點,見輒臨摹,無論花卉果品、山水人物,走獸翎毛悉取諸筆下,亦不計筆路合逆,相異相同。後拜謁吳大澄於雙林巷,因見吳畫山水功力深厚,秀逸蒼古,乃一意致力于山水。追宗黃公望、沈石田一路,又喜創新稿,不拘於古人範本,構圖時出新意。又常游真山真水,得天機造化真趣。但因生平出門不多,見識尚有局限,故直至晚年畫風變化不大。
袁培基山水,其構圖生動奇崛,最具新意。謀局布置,往往不落前人窠臼,尤其是樹木的出枝和組合,倚側仰合,隨意穿織,富於自然生氣,顯然是從長期對山水觀察體驗而來,故有野逸、蔥鬱的機趣。而沙渚、屋宇、溪口、橋樑、亂石、芭蕉等均能隨意運用,挪讓有致,顯示出可貴的探索精神。袁氏的筆墨法則,遠師黃公望、沈周等家,而其中透露最多的,仍是四王一路中王時敏等人的風格。其用筆尚勁氣,輕捷老辣,使轉自如,線的表現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國畫是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袁培基把握住了這一點,也就等於摸著了命脈。只是由於其筆頭太速,有時不免缺少沉著寧靜之意,是其稍顯欠缺之處。袁培基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兩種,或淡雅清新,或蒼翠欲滴,均各擅勝場。
此幀袁培基所遺《仿古山水》保存如新,筆墨精神畢在眼前。從中可以看到其迅疾靈動的筆法,樸實渾厚的勾皴,墨韻乾濕濃淡相宜。而設色以赭、青及石綠三色,清新明快,爽朗怡神。正如其在題款中所云“春末夏初,甘霖新霽,蒼翠欲滴”,這種審美意境,正是他在這件作品中所要體現的。
款中所提到的“大痴”即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西廬老人”則是清四家之王時敏。王時敏師法黃公望,袁培基又從王時敏悟入,從中可以看出其師法取徑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