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芳

袁吉芳,出生於四川省南江縣樂壩鎮,國家級非遺項目——巴山背二歌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袁吉芳,人送外號:歌瘋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吉芳
  • 別名:歌瘋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南江縣樂壩鎮
“耶嘿,我久不唱歌,耶,忘了歌,那我久不撐船,哪賢友兒,忘了河,秀才提筆忘了字,燕兒含泥忘了窩……”到達四川省南江縣樂壩鎮,遠遠就能聽到從半山腰的白雲庵里傳來高亢綿遠的歌聲,待筆者一行趕到那裡時,便看到一群人正在忘情地高歌。在他們中間有一位面色紅潤、聲如洪鐘的老人,他便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巴山背二歌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袁吉芳。他不僅嗓音好,對山歌更是如痴如醉,人送他外號“歌瘋子”。
山歌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歌曲形式,山里人擅用唱歌的方式來排解勞累、抒發感情,以點綴寂寞的日子。大巴山區在未通公路之前,人們的各種生活用品全靠人力背夫運進運出,山里人將從事背運的人叫背二哥。每一個背二哥從他背起背兜那一刻起,生活的重擔便伴隨他一生,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路回頭,水倒流,山里背兜裝苦愁;家中無,留背兜,背著背兜翻山頭過溪流,不知何時到盡頭。這首歌謠唱出了他們的傷心和無奈,但唱山歌也能緩解他們的疲勞,在漫長的背運途中大家更唱迭合,歌聲在山間流轉,也頗能動人心魄。據《巴州志·風俗篇》載:“康熙雍正年間,春田栽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於隴上,曼聲而歌,更唱迭今,麗麗可聽,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這裡的山歌與其他地方的山歌相比,滄桑中帶著些豪放粗獷,十分耐人尋味。
聽說有客來訪,袁吉芳十分高興,便先放下自己的教唱工作,為我們唱上了一曲迎客的山歌:早晨喜鵲喳喳叫,就知家有貴人到。客不嫌我路程遠呃,我求友情比天高。歡快的歌聲、熱情的笑臉,頓時讓大家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一路的疲憊也隨之煙消雲散。
在下山的路上,袁吉芳為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他說自己從小就生活在大巴山偏遠的農村,由於家裡窮,從小就靠背運貨物為生。袁吉芳的父親也是背二哥出身,他從小就跟父親上山下坡,“父親會唱上千首巴山民歌,但我學到手的只有幾百首。”當背二哥的日子讓袁吉芳至今難忘,雖然苦但也有許多快樂,比如唱山歌的時候。“你想想,淌著汗背著貨,在陡峭的羊腸山道上艱難前行,累了,將背簍一放,吼上一曲山歌,就是背著200斤的貨多跑10里山路也不累了。”就這樣,袁吉芳就養成了天天山歌不離口的愛好,如今雖然早不當背二哥了,但山歌一天不唱他心裡就憋得慌。
袁吉芳說,巴山背二歌的唱詞非常豐富,也很美。比如說:下蛋雞母臉兒紅,娼婦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風擺柳,一對眼睛像燈籠。還有一首:清早起來去爬坡,露水蕎兒笑呵呵,我問蕎兒笑啥子,就笑昨晚你兩個……“這些詞雖非常直白,但這就是我們巴人的性格,唱的也是我們巴人的心聲。”談及別人稱他為“瘋子”的事,袁吉芳呵呵一笑說,“其實只要心裡高興,隨他們咋喊都行。瘋,恰說明我對山歌愛得執著,就像對我家那口子一樣,一輩子不離不棄。”
後來年紀大了,袁吉芳從山上搬遷到鎮上,和自己的女兒一起生活。而真正讓他出名是參加了2007年舉辦的南江縣首屆民歌大賽之後的事了,那年他一舉榮獲冠軍。從此,僅念過兩年學的袁吉芳當起了老師,免費教大家唱巴山背二歌。由於沒有資金支持,袁吉芳把教學地點安在了半山腰上的白雲庵。剛開始慕名找他來學歌的人很多,從20多歲的小伙子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都有。沒錢他就自己往裡貼、學員們一起湊,但好景不長,學生逐步減少,尤其是年輕人來學歌的越來越少。
專家們認為,巴山背二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研究巴人歷史的依據,是承載巴山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的載體,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傳統的背運業由原來的長途背運演變為今天的短途背運,且從業人數越來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漸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瀕臨危機。袁吉芳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山歌在我們這裡傳承了3000多年都沒有衰,說明它有生命力,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它要失傳,這一點我怎么都想不通。”為了巴山背二歌的傳承,袁吉芳也有意培養自己的兩個外孫,但每次都是在他的哄騙下兩個孩子才開口唱上幾句。“說實在話,硬是這樣哄著他們唱,我自己都要流淚了。”袁吉芳哽咽地說,“只要我有一口氣,我就必須要把它傳承下去。”離開時他對我們說,自己最大的心愿還是能招收一批熱愛山歌的徒弟,免費教他們唱山歌,直到他們唱會為止,好讓山歌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